(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平台的研究
(1) 国内研究现状
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及其实施路径研究在国内研究不多,但仍旧是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提出“推动旅游志愿服务进程发展”,“创新发展‘旅游+志愿服务’模式”,“结合专业特色激发产业潜力”等(刘俊泽.李俊.金花.刘莉.2021);也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建立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提升行政效率,同时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激发旅游志愿组织的内在活力”,“旅游志愿组织自身也应顺应潮流,更新组织运营理念,通过激励与提升成员的荣誉感,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肖子华.2017);还有学者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探索构建专业性强、集成度高、体验性好的‘单式’大学生志愿服务双向供需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由传统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实现志愿服务发展从供需失衡到均衡、从服务低效到高效,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最大限度发挥志愿服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导向上的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个人特长,提高专业技能,享受实践育人之‘惠’。”(张悦.2022)
(2) 国外研究现状
Lockstone Binney Leonie以及Ong Faith 在外文期刊中提及志愿服务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揭示了东道主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旅游做出贡献的共同领域,但总的来说,志愿者旅游作为发展议程,具有更大的潜力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根据这些发现,他们制定了提案,以推进与旅游志愿服务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有关的认可和研究。近年来,旅游业的志愿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虽然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但中国背景下的志愿服务仍然被边缘化。通过关注志愿服务在旅游领域的概念,这项研究(Qi HongXia 2021)探索了对中国旅游业中东道主志愿服务的细微理解。结果显示,旅游业中东道主志愿服务的自愿交流性质具有突出的生产力、象征性和经济因素,自愿精神在交流关系中显得很重要。他们开发了一个作为自愿交流的旅游东道主志愿服务框架,确定了几个具有中国特色,包括集体志愿服务和外包的生产力,让志愿者参与的旅游组织来表明对政府政策的积极反应,以及有偿志愿者的广泛存在。
2. 国内外创业动机研究
(1) 国内研究进展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形式,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成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立足现实实践,社会和高校应当通过健全机制、积极宣传和精心组织,继续探索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生认同,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张伟娟.2014);通过青年志愿服务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蓬勃的活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很多城市都已经打造出了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志愿服务公益品牌,成为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软保障。新加坡的社会治理和城市文明建设为世界所瞩目,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城市志愿者的奉献。每年的国庆日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活动中,新加坡的青年志愿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杨晓青.2018)
(2) 国外研究进展
(Gilfillan Daniel 2015)研究了关于志愿旅游与国际发展之间联系的辩论,并认为应将志愿旅游评估为一项发展活动。大多数志愿者旅游活动涉及来自发达国家的参与者前往发展中国家做志愿者,志愿者的动机主要是希望为东道主做出积极贡献。志愿者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旅游源于对大众旅游的批评,包括对东道社区负面影响的担忧。Urrea Gloria研究揭示了网络环境下的志愿者管理,并为招募和分配志愿者以及网络志愿平台提供了操作上的见解,证明了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及其实施路径。
3.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业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对志愿者服务建设可行性及其实施路径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形成了相对全面的志愿者服务与城市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为促进桂林旅游城市形象塑造和可持续发展,将志愿服务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凸显志愿服务与旅游城市建设的横向互动和互融效能,志愿服务平台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