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桂林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推广

申报人:班丽娜 申报日期:2024-05-28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桂林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推广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类
学生自主选题
一年期
桂林渔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特点在民间文艺中独树一帜。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桂林渔鼓作为桂林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因此,本项目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桂林渔鼓的数据库和档案库,同时对桂林渔鼓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曲目谱系等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以及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手段,打破传统传播方式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桂林渔鼓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让桂林渔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3年大创项目“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壮族熟语隐喻研究”
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教改项目3项;参与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项,2020-2023每年指导校级大创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1项目,区级2项,均已结题。
指导老师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可为项目提供研究资料,指导研究思路,指导和落实研究方案,协助联系调研机构和对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挖掘项目的创新点,指导和把握研究的主体及方向,指导调研报告的撰写和论文发表等。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班丽娜 外国语学院 英语 2022 撰写项目简介,项目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后期论文撰写。
李婷婷 外国语学院 英语 2022 撰写项目创新点与项目特色以及后期论文撰写。
邱小婷 外国语学院 英语 2022 撰写项目进度安排,已有基础和后期论文撰写。
蔡炜 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2022 撰写项目技术路线,拟解决问题和后期视频剪辑。
陈鸿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022 撰写项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后期平台运营。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亢江瑶 外国语学院

立项依据

(一) 研究目的

为了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桂林渔鼓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汉族传统说唱艺术有被大众广为认知的价值,深入对桂林渔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促进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发展。

1.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桂林渔鼓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可以深化对其艺术特色、历史演变、地域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理解。

2.社会教育:研究和普及桂林渔鼓,可以在学校和社区中进行教育推广,提高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其的认识和兴趣,从而促进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3.艺术创新:研究桂林渔鼓也有助于艺术家和学者探索其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4.经济发展:桂林渔鼓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研究和推广可以促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增长。

5.记录和存档:对桂林渔鼓的系统研究可以为将来的记录和存档工作提供资料,包括曲目、表演形式、音乐特点等,为未来的研究者和艺术家提供宝贵的资源。

(二) 研究内容

本项目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推广中的应用,为桂林渔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本项目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桂林渔鼓的表演形式、演奏技巧、文化内涵等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此外,本项目将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桂林渔鼓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借助互联网平台、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将渔鼓表演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现给广大网友,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同时,总结实践成果,进行数字化在桂林渔鼓非遗传承领域的研究,提出传承与推广新策略。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桂林渔鼓,源自古代叙事讲唱道情的曲艺形式,受到湖南渔鼓的影响,并在明末清初由湖南的渔鼓艺人带入桂林。自那时起,它逐渐发展成为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曲艺之一,展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独特魅力。桂林渔鼓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特色,更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和深刻内涵。这种风格的塑造,既是桂林人民对渔鼓艺术执着追求与不懈传承的结果,也是多地域文化在桂林渔鼓中相互碰撞、融合与创新的体现。桂林渔鼓的艺术特色,在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表演形式既有湖南渔鼓的影子,又融入了桂林地区的独特韵味。渔鼓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既有激情四溢的热烈,又不失深沉内敛的韵味。而曲目内容则广泛涉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又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然而在深入探究桂林渔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挑战时,我们不难发现,其面临的困境具有复杂性和紧迫性。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传统曲艺形式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桂林渔鼓同样面临着受众减少、表演机会稀缺的困境,这一状况令人担忧。

1.目前国内外对于桂林渔鼓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桂林渔鼓文化生存现状及发展

学者们对桂林渔鼓文化研究多集中在其生存现状及发展方面,包括田野调查。例如:游红梅,桂林渔鼓文化生存现状及发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狄松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的田野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3,3;张璨,1989年以来广西渔鼓研究,【J】,黄河之声,2022,4,4。

2)桂林渔鼓音乐形态学分析

学者们对桂林渔鼓作为一种音乐形态展开的相关研究,例如,黄婉嘉,桂林渔鼓音乐形态学分析,【J】,明日风尚,2022,4,4。

3)桂林渔鼓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

桂林渔鼓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之一,例如,覃泽宇;薛珊,渔鼓文化的共生意蕴与学校教育传承机制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3,7,7;薛珊,桂林渔鼓的教育意蕴及学校传承路径探讨,【J】,戏剧之家,2023,3,3。

 

2.国内外研究不足:
1)缺乏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数字化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没有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数字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3)尚未提出强有力的措施以增强桂林渔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对桂林渔鼓的推广效果不佳,没有考虑到数字化平台拓宽传播渠道。

(四) 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1.本项目的特色:

2014年,桂林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视、电影以及新媒体和流行文化逐渐受年轻人热捧,桂林渔鼓这样的传统曲艺受到一定的冲击,急需保护和传承。数字化传承渔鼓,展现了桂林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融合,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感受桂林文化风采,既响应了国家保护非遗的政策,同时扩大渔鼓影响力,更进一步推广桂林非遗渔鼓。

2.本项目的创新:

1)研究方法:

以数字化如视频、图片等形式宣传渔鼓,提高渔鼓知名度,让更多新一代年轻人知道渔鼓的存在,通过网络数据:视频的浏览量和点赞量分析渔鼓是否具有一定辨识度、是否有其能吸引公众注意力,引导公众学习的同时起到传承的作用,并从中寻找更适合其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道路。

2)宣传方式:

①现如今音乐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社交交流和艺术欣赏的方式。同时,音乐还具有精神寄托、文化认同、人生哲学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意义。将渔鼓融入到音乐当中,以渔鼓为主旋律,同时尝试改变渔鼓曲目演唱风格,提升渔鼓关注度。

②与渔鼓传承人取得一致认可,定期直播,运用渔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将渔鼓传承的授课课程拍成视频以供対渔鼓感兴趣并想深入了解及学习的人提供网络知识平台。

(五) 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

1.技术路线:

调查桂林渔鼓需要从历史渊源入手。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俗称道情,源于古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为更好地理解桂林渔鼓的曲艺特点和表现方式,我们将通过文献检索对桂林渔鼓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轨迹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梳理。收集资料后,我们将通过访谈传承人和田野调查再进行信息的整合,以更深入地了解桂林渔鼓的受众群体和传承情况。同时,下一阶段会对桂林渔鼓传统曲目,表演形式,制作工艺等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储存,建立数字化档案。最后整理所得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撰写研究报告。以下是我们的技术路线大致图:

2.拟解决的问题:

1)桂林渔鼓的调查:

桂林渔鼓如何调查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调查的成果以及结论关系到后期视频的制作以及宣传,所以选择一个好的调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收集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以及关于桂林渔鼓的重要信息。通过互联网,电话以及线下打听的方式联系到桂林渔鼓的演奏者或传承者,与他们进行沟通采访后从而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调查信息与结果。同时也包括桂林当地的文化部门、桂林渔鼓表演团体、桂林旅游机构等。通过与这些机构和团体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信息。

(2)信息的整合:

收集完成后的碎片化信息如何整合也是问题之一,我们需要沟通达成一致协议后将收集到的信息模块化处理,方便后期创作脚本以及视频成品的剪辑。

(3)宣传方式:

后期信息整合完毕后需解决成果以何种方式呈现以及如何宣传成品,我们初步讨论后决定成果以视频与图文的方式呈现,分别制作短视频,长视频以及图文,分别投放至抖音,哔哩哔哩以及小红书。需要解决如何引流从而增加浏览量,让更多人了解到桂林渔鼓,更好的进行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等,来重新包装桂林渔鼓,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3.预期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创新研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确保桂林渔鼓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我们将对桂林渔鼓的表演进行短视频创作;整理、分类和储存传统曲目,表演形式,制作工艺等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整合研究结果,撰写详细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制定一系列的保护计划和培训项目,为桂林渔鼓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我们的努力,桂林渔鼓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为当地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守护桂林渔鼓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

(六) 项目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项目准备(4-5月)
1)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

2)完成文献综述,整理现有研究成果

3)制定研究方法

4)准备研究工具和材料(例如问卷、拍摄设备等)

5)获取必要的研究许可和批准

6)初步联系地方渔鼓艺术家和社区

2.第二阶段:数据收集(6-7月)

1)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桂林渔鼓的表演和制作过程以及其影响力和受众度

2)采访渔鼓艺术家、老艺人以及相关文化传承人

3)录制渔鼓音乐表演

4)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类

3.第三阶段:数据分析(8-10月)

1)对采访内容进行转录和分析

2)对录制的表演视频进行短视频创作

3)整理、分类和储存传统曲目,表演形式,制作工艺等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

4)结合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结果,进行交叉验证

5)编写中期研究报告,总结发现和趋势

4.第四阶段:传播与推广(11-12月)

1)利用各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

2)对取得的反响进行整理、分析和记录

5.第五阶段:撰写报告和论文(次年1-2月)

1)整合研究结果,撰写详细研究报告

2)根据研究结果撰写学术论文或发表文章

3)准备项目成果展示材料(如PPT、短视频流量数据等)

6.第六阶段:成果发布(次年3月)

1)对本次研究进行最后的整理、修正和完善

2)发表研究成果

 

(七)已有基础

1.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

团队在前期准备阶段已经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研读,较为充分的了解了桂林渔鼓文化的现状,而且分析了桂林渔鼓面临的挑战,如传统艺人减少、年轻观众缺乏兴趣等,对此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知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2. 已具备的条件:

1)目前我们已具备较为充足的前期准备条件,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2)团队成员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理解桂林渔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其传承和推广;

3)团队成员均具有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团队成员有不同专业背景,能发挥各自的特长。部分团队成员熟练掌握相应的数字化技术,以便对桂林渔鼓进行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桂林渔鼓。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办法:

1)缺少较为专业的知识,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大量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解决。

2)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办法可以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向学校优秀实践团队学习,借鉴优秀创新项目的实践经验。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2500.00 1250.00 1250.00
1. 业务费 1700.00 850.00 85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0.00 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800.00 实地调研 400.00 400.00
(4)文献检索费 200.00 文献检索 100.00 100.00
(5)论文出版费 700.00 论文发表 350.00 35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500.00 视频录制 250.00 25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300.00 各种耗材 150.00 15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