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极端干旱对桂林岩溶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研究

申报人:吴金伟 申报日期:2024-05-28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极端干旱对桂林岩溶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理学
地理科学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在“双碳”目标需求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更为紧迫,但近年来增多增强的极端干旱却给生态系统碳汇造成极大损失。受限于数据精度和对碳通量响应干旱机制认识的不足,干旱对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评估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本项目拟以生态系统固碳关键区-桂林岩溶区为研究对象,融合星-地多源数据,基于高时空分辨率数据集,识别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干旱过程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为适应极端气候的生态系统固碳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负责人曾经进行过对雁山周边村落耕地“非粮化”情况的调研。
指导老师已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本科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 
老师多次带领本项目参与人员进行ArcGIS软件培训,并对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指导,鼓励本项目参与者进行研究学习,培养研究兴趣,并提供帮助与指导。
国家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吴金伟 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22 数据收集、数据处理
林秋燕 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22 论文撰写、数据处理
黎玉凤 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22 文献查询、模型建立
李家平 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22 论文撰写、数据处理
闫世博 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22 文献查询、模型建立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唐湘玲 地球科学学院

立项依据

本研究拟聚焦于干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以桂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开展干旱过程对于桂林地区典型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研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入理解桂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干旱的响应规律,旨在为干旱致灾及其碳损失机制提供新认识;在应用上有助于构建适用于极端事件评估的新一代碳循环模型,为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对极端干旱的固碳增汇生态区划供科学依据。

1)典型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分别采用SPEISSI、土壤湿度和 TDVI 代表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土壤干旱和植被干旱,基于卫星降水-地面观测融合的数据集,开展干旱演变特征分析,识别出桂林地区典型的干旱事件,分析干旱强度、周期、频次及持续时间,分别刻画不同类型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2)干旱过程对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将基于MODIS数据开展植被分类,重点提取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独立干旱事件和持续干旱事件,分析不同类型的干旱过程中碳通量(NDVIGPPNPPNEECUE 等)响应特征。

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CO2排放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遏制全球变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碳减排行动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1]

当前,区域乃至全球性干旱在增多增强,已成为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及碳汇功能的主要胁迫因子[2]。干旱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抑制植被生长、造成植物死亡、引发野火、疾病和生物干扰,对植被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3]。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试验、野外控制试验、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碳通量观测、大尺度遥感反演、模型模拟等均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干旱能够削弱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甚至使之变成碳源[4]。例如,2003 年的欧洲夏季干旱,使该区生态系统向大气中释放的碳达 0.5 Pg1015g),抵消了此前四年的固碳总量[5]2010 年的亚马逊流域干旱,造成区域碳汇损失量达 3.8 亿吨[6]。值得注意的是,模型研究表明,在 21 世纪期间许多地区发生干旱的风险将增加,并导致未来碳汇预测的高度不确定性[7]。因此,极端干旱胁迫已成为生态系统固碳的严峻挑战之一,加强生态系统碳通量对干旱的响应机制研究,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体现[8]。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典型干旱事件的生态系统碳汇损失做了初步评估,不同模型、地区模拟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9]。究其原因:一方面,干旱对生态系统碳汇影响具有突出的时空变异性,精确的时空演变依赖于数据的丰度和尺度,而当前研究大多基于点尺度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开展干旱评估,这些站点数量相对少、分布不均、空间离散,特别是在稀少站点区这一问题更突出[10],进而导致干旱范围、强度及其碳汇影响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干旱过程的响应具有非线性、多尺度、滞后效应等特征,目前对于这一作用机理认识还十分薄弱,导致传统碳循环研究通常基于平衡态假设,来估算处于非平衡态的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及其与干旱演变过程的关系,这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干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在干旱趋多增强的背景下,掌握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干旱的多尺度响应机制,对于优化碳循环模型及降低干旱胁迫的生态系统固碳至关重要,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本研究拟选取桂林岩溶区作为研究对象,加强该区生态系统碳通量对极端干旱的响应机制研究有很强的实际需求。

拟将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构建高时空分辨率数据集,聚焦“生态系统碳通量对干旱的多尺度响应”这一核心问题,以协同星--试验观测的高质量数据为基础,关注两个过程:一是,干旱的形成-演变过程;二是,生态系统碳通量对干旱的响应过程。本文涉及的星地融合算法、水文气象等要素统计方法。


summernote-img

1.     拟解决问题:

干旱强度、持续时间对桂林典型岩溶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采用 M-K 检验、小波分析(CWT)、EEMD 和采用 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干旱指数(SPEIscPDSI)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要素(NDVILAIGPPNPPNEERhRaTER 等)的变化趋势,周期、频率、模态及其多尺度空间演变特征。

2.   预期成果:

揭示桂林地区近50年来极端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其岩溶区典型干旱过程对于该地区生态系统碳汇通量的影响。争取发表论文1篇。


2024.05-2024.06         文献资料查阅,调研;

2024.06-2024.07         总体研究方案设计,设计总体方案,数据收集;

2024.07-2024.09         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建立与分析;

2024.09-2025.05         成果整理,论文撰写;撰写结题报告。


指导教师前期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已经利用星地多源数据融合开展了干旱监测研究,利用多种干旱指标对广西地区干旱时空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本项目团队对干旱、洪水等极端事件演变规律研究很感兴趣,前期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而且在遥感概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的方法。

1)已具备条件:遥感软件与ArcGIS软件初步了解熟悉;

2)尚缺少条件:高精度遥感数据以及相关模型建立;

3)解决办法:购买高精度遥感数据与有关软件,结合相关文献与有关统计数据合理建立有关模型。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10000.00 7500.00 2500.00
1. 业务费 8500.00 6000.00 25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7000.00 5500.00 150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0.00 0.00 0.00
(4)文献检索费 500.00 50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1000.00 0.00 10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1500.00 150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0.00 0.00 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