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农作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针对土壤重金属镉的污染问题,国内学者致力于开展镉污染土壤的监测、修复和防控技术研究。一些研究通过采样分析和实验研究,探索了镉的来源、迁移规律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积极探索镉吸附剂、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寻求镉修复和防控的方法。同时,对于病虫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病虫害的监测技术、防治方法以及农作物抗病虫害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农作物安全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土壤镉污染方面,一些国外研究着重于镉的迁移、蓄积以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使用新颖的技术,如生物修复、植物吸收、土壤改良等,国外学者在镉污染的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同时,国外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发,利用遥感、无人机、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快速准确的病虫害监测,以及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发展动态:在面对农作物安全问题时,各国都意识到新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建立监测系统体系已成为趋势,以实时掌握镉含量的情况和病虫害的传播动态。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远程监测等的应用,将能够提高农作物安全监控与管理的效率和精度。此外,还有国际间在农作物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加快了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农作物安全领域的发展。
1.研究背景
农作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源,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球数十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土壤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排放物的含量逐渐增加,特别是一些重金属的使用对于土壤的危害十分大,镉便是其中一例,研究显示,我国镉污染农田面积已达到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共11个省25个地区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镉污染,同时病虫害也严重威胁着农作物健康生长,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统计,病虫害每年给全球农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大规模暴发病虫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歉收,直接关乎农民的生计,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面对这些问题,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是未来解决农作物安全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的传播动态,检测镉的含量,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
2.开发现状
(1)技术突破
在镉污染检测方面,国内外有关单位和学者开展大量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研究,特别是日本,50年代镉污染以来,如选育出低积累水稻品种一日本晴;制定了降低稻米镉积累的水分管理技术方案等;在湘科研单位如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等,在湖南地区镉污染稻田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联合攻关。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为了有效防控病虫害,一些地区加强了监测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如重庆市强化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病虫周报调度,提高了预报准确率;河南省小麦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突破了小麦重大病虫害分区治理和集成增效等关键技术,为小麦“三病一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科学岛团队联合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联合推出通用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应用的最新成果---“图知农业病虫害大模型”。
(2)局限性
目前研究主要局限在盆栽试验或田间小区尺度,其相关控制条件与大田实际生产环境及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主要侧重于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等方面,难以对土壤污染状况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之间进行系统的相关性分析。现有农业病虫害监测技术落后,监测调查范围小、效率低、费时费力;另外,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智能识别已经大量应用,但模型分散、精度低、迁移能力弱,泛化性能差;现有的病虫害服务受限于单一的程序输出模式,缺乏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3.优化方向
为解决此类痛难点问题,未来,我们将建设产粮区镉污染监测、病虫害识别及教育服务一体化的平台,使用无人机监测技术,以提高监测的覆盖范围和效率;开放农作物查询、病害虫诊断、专家咨询、小程序视频直播等功能,聚集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和优质社会资源,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加速科研进展,为更多的农业人提供有用的农业知识和服务,允许用户反馈和参与,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对镉污染及病虫害识别、监测和防治知识的认知度,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监测服务,加强农民与平台之间的联系,及时响应农民的反馈,并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优化算法,拓展农业行业应用,以移动手机作为托盘,用新技术在农业智能服务领域“开沟挖渠”,打造一个真正能够惠及农户的“水利工程”。同时,我们也将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和红色旅游的宣传信息,以全面支持乡村振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