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关于庭院经济研究现状
“庭院经济”这一概念是由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在1984年提出的,在过去40年取得了长足发展。陈铭等(2013)则针对村庄闲置的特点并且注入庭院经济概念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布局布置整体农业生产空间, 突出村庄空间特色和维护村庄空间结构的稳定与发展。
2021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2021年庭院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文件解读明确庭院经济的工作要求、工作目标、工作任务。2022年9月底,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卢瑶(2024)发现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乡村环境。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这是“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国家有关部委也适时出台了相应政策文件,标志着其正式被纳入乡村经济发展规划。郑月欢(2024)明确“庭院经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具体指明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价值与方向路径。
2. 国外关于庭院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并无对“庭院经济”有着明确解析。井田洋介的《花与草的庭园》和《小庭园》等书籍,分类介绍了庭院环境设计中的别具匠心的制作和可感受季节的花草庭园的具体做法。高野好造的《口式小庭院设计》就赏心悦目的主庚院、亲切温馨的前庭院、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坪庭院、小庭院及新式口本庭院的修建方法做了介绍。但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底蕴等方面的很大不同,使得口本(日本城市)与中国的乡村庭院有着不小的差别但仍然存在借鉴意义。欧美国家中,美国谢尔登(Sheldon, k.)的《院墙·栅栏》主要介绍了庭院院墙和栅栏的风格、规模与功能,并对它们能够划分定义空间与保护隐私、创造安全环境与小环境等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讲解。针对庭院式建筑内部热环境的研究建筑物室外环境气候可以影响室内热环境。如何能有效控制庭院建筑内部的微环境,从而改善室内环境也是专家学者们关心的问题 RAJAPAKSHA等人分析了庭院式建筑主要通风口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期建立有效的气流组织,以创造良好的庭院微环境气候。国外研究主要针对空间设施的打造。
3. 发展动态
(1) 国内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国内农村经济发张主要是改革开放开始的,将农村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划分,进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蒋中一(1994)、陆文强(1994)和高见(1994)等首次以不同的时间跨度,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孙孟来(1998)在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市场趋向》中,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 年的基本经验做了三点总结;肖俊彦在《经济现代化的起步准备—中国农村经济二十年改革与发展》(1999)一文中,进一步把经济体制改革 20 年的成功经验扩展为五点;韩俊(1999)指出,须以新思路、新应对措施和新突破点迎接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它认为农村改革的前提是要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走出一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在2024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则农村经济发展转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 国外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2000)认为农村发展的本质在于改造传统农业建立新型农业。则他提出工程技术的进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必须依靠现代生物。Henry和Drabenstott(1994)认为产业集聚对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应该采取专注产业专业化的公共政策,并帮助这类产业增强在经济中的地位。Munnich、Schrock & Cook(2004)认为,从成功的经济区域来看,知识型产业集群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2004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O)的一份研究报告《产业集群与贫困削减》研究了集群发展战略与贫困削减的关系,认为应该对农村地区集群扶持战略进行政策干预,增加贫困家庭的就业和收入,使其恰当地发挥减少贫困的目的。但也表明政府无法完全代替市场发挥作用,只能尽可能地提供恰当的公共品,而选择合适的产业集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诸如历史基础、商业文化等因素。
(3) 国内关于土地整治措施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土地整治,学者李保强(2021)提出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全域土地进行有效整治,是推动农村建设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李立雪(2019)表明土地整治进入了转型阶段,从原有的农用地整治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环境效益、农业生产质量、景观保护等为主的多元化整治阶段,且以“保发展、保红线”原则为指导,促进耕地总量的平衡发展,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关注废弃地复垦、农业治理等项目的改革发展。郭梅(2019)认为寻找土地特点从根本上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从而有效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国外关于土地整治措施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土地整治的研究,学者伊林(Ealing,2010)认为土地整治模式应当采用以下为三种:政府主导型模式、土地所有者主导型模式和规划主导型模式。认为参与人土地产权调整意愿而采取不同的土地重新分配方案的土地整治模式。学者哈威(Hawe,2000)等研究发现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土地景观结构与土地整治工程的联系:景观的发展不仅与土地改良有关,而且受乡村景观管理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所以利用AHP法构建土地优化配置模型,对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进行评价,并和传统土地配置模型进行了比较,从而再提出整治策略。而英国学者Helen等(2013)认为,土地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以土地合理整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说明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同时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