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现状
(1)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国内理论研究
把劳动教育和学生社团课程活动联系起来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可以把劳动教育纳入社团各项工作中去,通过校外和校内不同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开展社团课程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在社团课程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等,以此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潘玉娇伍小梅 2022)
大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较为活跃和集中的团体组织,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具有天然的聚合力和组织力,也有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优势。调研中发现,高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基本上都会加入学生社团,其中不少学生会选择加入三个以上的社团组织。由此可见,社团这种学生群众组织在大学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弘扬伟大劳动精神,有利于把握劳动实践育人方向,进而实现青年学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王振华 2023)
社团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可根据其方向划分为专业社团和兴趣社团。专业社团以专业为依托,专业性强、实操规范化程度高、设备完善,是理论结合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所学专业精神的魅力,更进一步理解劳动精神,如会计专业在进行信息化练习时需要仔细、专注;兴趣社团不仅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课堂,也是高职学生学习本领的平台,如演讲类社团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榜样宣讲或劳动安全宣讲等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同时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发挥劳动意识的自发性功能。(肖杰彭谦 2022)
(2)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国外现状与动态
学者陈波涌和黄鑫楠通过分析各国劳动教育开展现状,发现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初级阶段劳动教育,都是从政策、课程、实施方法、考核和评价等方面来进行的,而且都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合作学习。
日本始终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他主要是将劳动教育与其它课程相结合,如道德课、社会公民课、家政课、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和意识。王文静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阐述了日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学校、家庭与区域社会等为实施主体。日本高校社团劳动教育的特点:1.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明确。日本高校意识到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劳动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在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稀缺的条件下,高校的教育任务十分明确。日本在2016
年修改《教育基本法》中指出,新时代要加强学生人性、生存技能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的要求。同时,日本对公民、社区、学校有着联合培养的行动计划,鼓励父母以榜样力量为学生进行示范,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社区也与学校多方合作并建立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拥有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和反思体制,日本劳动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完备总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任务,教师会在劳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常见的总结方式为学生通过座谈会形式讲述劳动心得体会;同时,由教师、小组成员、个人三方共同参与点评。
德国教育界认为,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良好态度,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和准备。德国的《劳动教育学》注重实践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了教学走向社会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实践活动的核心,而老师就是“助产师”,当学生出现困惑时,老师就适时地给予指点。
前苏联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依据学生的年龄、学校所处的地域和城乡的不同,季节的不同,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在普通学校中实行了劳动教育。
美国劳动教育以基于花园的学习为教学策略,把体验式学习作为其理论依据,通过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术类课程和专业综合课程,对劳动素质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具体包括了劳动的四个方面:认知、行为、态度、情感。
以上,国外已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并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尤其是日本、德国、前苏联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在学校里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上述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各大国内外高校都有其特色,会存在同一模式推进不适应性,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完善。
2.发展动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将不断创新和拓展,如线上志愿服务、虚拟实验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实践学习平台。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将加大对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更多的高校和社团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