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高校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研究——以“自强社”为例

申报人:杨小云 申报日期:2024-05-29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高校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研究——以“自强社”为例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生自主选题
一年期
“自强社”隶属于地球科学学院下的二级社团,自成立之初,便以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项目旨在深入研究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以自强社为实践载体,探索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自强社在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方面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参与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于主动声源地下非金属燃气管道定位技术”

1.  主持完成桂林理工大学2020年辅导员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园贷”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研究》;

2.  主持桂林理工大学2020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3.主持桂林理工大学2023年辅导员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1.引导团队学生明确项目的目标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项目的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项目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出更加积极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

2.针对项目的具体内容,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技能特点,为项目制定合适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同时,还会关注项目的进度和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3.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介绍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

    4.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指导老师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鼓励学生在项目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杨小云 地球科学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创新班) 2022 研究过程中相关工作的统筹安排
杨楚榆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2023 收集整理项目相关数据资料
郑伟桓 地球科学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 2023 论文攥写
王秋宇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2023 实际调研及相关工作管理
覃克图 地球科学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 2023 查找资料、记录项目进展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夏雪莲 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立项依据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既是基本趋势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融合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实践方式。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受到关注。本项目的研究将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以期在推动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和劳动育人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1.深化对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模式的理解。通过对自强社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方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在优势。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社团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2.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与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找到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

3.为其他社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自强社连续两年获桂林理工大学年度考核优秀社团,其在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为其他社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还可以推动整个校园范围内社团活动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推动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当前,高校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加强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球科学学院自强社是一个将实践与劳动结合的新型社团,是学院党委、团委领导下的公益性社团,也是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社团。其功能是以创新思维重构劳动教育实践,引领行知教育,增强劳动教养的实践性,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想培养需求。自强社平台作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而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还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操作,可以取得显著的实践成效。首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展现出良好的公民素养。其次,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深化,他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此外,社团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也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实现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自强社设计融合性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环保宣传等劳动实践,同时结合社团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社会、服务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

自强社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各级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校园里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同时依托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劳动教育主题的征文、演讲、朗诵、辩论等形式的赛事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劳动精神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而且设立了“雷锋月”“劳动教育日”等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此期间开展全校范围的大型劳动教育活动,如主题知识竞赛、劳动成果作品展示等,凸显劳动实践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开展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用诚实劳动和实践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劳动实践大多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目标,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学会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实现方式。另外,在进行劳动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否专注、能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能否及时总结等都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对自身和团队发展负责的表现。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和各类实践活动,集体责任感得到增强,可以为其个人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自强社的建立目的之一。

1.研究现状

1)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国内理论研究

把劳动教育和学生社团课程活动联系起来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可以把劳动教育纳入社团各项工作中去,通过校外和校内不同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开展社团课程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在社团课程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等,以此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潘玉娇伍小梅 2022

大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较为活跃和集中的团体组织,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具有天然的聚合力和组织力,也有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优势。调研中发现,高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基本上都会加入学生社团,其中不少学生会选择加入三个以上的社团组织。由此可见,社团这种学生群众组织在大学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弘扬伟大劳动精神,有利于把握劳动实践育人方向,进而实现青年学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王振华  2023

社团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可根据其方向划分为专业社团和兴趣社团。专业社团以专业为依托,专业性强、实操规范化程度高、设备完善,是理论结合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所学专业精神的魅力,更进一步理解劳动精神,如会计专业在进行信息化练习时需要仔细、专注;兴趣社团不仅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课堂,也是高职学生学习本领的平台,如演讲类社团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榜样宣讲或劳动安全宣讲等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同时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发挥劳动意识的自发性功能。(肖杰彭谦 2022

2)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国外现状与动态

学者陈波涌和黄鑫楠通过分析各国劳动教育开展现状,发现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初级阶段劳动教育,都是从政策、课程、实施方法、考核和评价等方面来进行的,而且都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合作学习。

日本始终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他主要是将劳动教育与其它课程相结合,如道德课、社会公民课、家政课、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和意识。王文静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阐述了日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学校、家庭与区域社会等为实施主体。日本高校社团劳动教育的特点:1.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明确。日本高校意识到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劳动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在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稀缺的条件下,高校的教育任务十分明确。日本在2016 年修改《教育基本法》中指出,新时代要加强学生人性、生存技能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的要求。同时,日本对公民、社区、学校有着联合培养的行动计划,鼓励父母以榜样力量为学生进行示范,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社区也与学校多方合作并建立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拥有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和反思体制,日本劳动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完备总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任务,教师会在劳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常见的总结方式为学生通过座谈会形式讲述劳动心得体会;同时,由教师、小组成员、个人三方共同参与点评。

德国教育界认为,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良好态度,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和准备。德国的《劳动教育学》注重实践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了教学走向社会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实践活动的核心,而老师就是“助产师”,当学生出现困惑时,老师就适时地给予指点。

前苏联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依据学生的年龄、学校所处的地域和城乡的不同,季节的不同,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在普通学校中实行了劳动教育。

美国劳动教育以基于花园的学习为教学策略,把体验式学习作为其理论依据,通过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术类课程和专业综合课程,对劳动素质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具体包括了劳动的四个方面:认知、行为、态度、情感。

以上,国外已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并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尤其是日本、德国、前苏联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在学校里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上述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各大国内外高校都有其特色,会存在同一模式推进不适应性,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完善。

2.发展动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将不断创新和拓展,如线上志愿服务、虚拟实验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实践学习平台。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将加大对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更多的高校和社团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巧妙地将劳动教育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旨在构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新型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诞生,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有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模式创新:结合国内外劳动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一种新型的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强调实践操作的体验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实现知行合一。

2内容创新: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入前沿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理念,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贴近实际。

社团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的融入则为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价值。通过组织学生们参与各类劳动任务,如社区服务等,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受到劳动成果的喜悦。

3方法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实地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为了验证这一新型育人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深入探究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收获和成长,以及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变化。

2.项目特色

1针对性强:本项目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

2可操作性强:项目设计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劳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3可持续性好:项目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和反思。

1.本研究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1)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了解“自强社”及社团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现状,梳理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劳动教育融入社团社会实践的创新思路,设计实施方案;

(2)通过实证方法验证和评估方案,收集并分析数据;

(3)总结成果,提出推广建议,撰写报告和论文。

2.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如何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使劳动教育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促进,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如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实施方案的有效性,为高校推广这一教育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预期成果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

1)明确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揭示二者相融合的内在机制,为高校提供理论支持;

2)构建一套基于劳动教育的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为高校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3)通过实证研究,攥写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相关论文,为高校推广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这一模式在更多高校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拟自20245月起至20254月止,共计1年,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进行:

第一阶段(2024.5-2024.7):进行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了解“自强社”及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现状,梳理现有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24.7-2024.9):结合理论分析,提出将劳动教育融入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思路,并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与相关专家和指导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对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

第三阶段(2024.9-2024.11):实施具体的社团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

第四阶段(2024.11-2025.2):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实施方案的效果,并撰写项目报告和论文等成果材料。

第五阶段(2025.2-2025.4):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推广应用的建议,并进行相关的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推动这一新型育人模式在更多高校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以上进度安排,我们将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成果。

(一) 已有基础

1.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1)在前期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作为社团负责人带领同组社内成员已经在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我们针对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为我们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我们成功地将劳动教育引入到了多个社团社会实践项目中。这些项目不仅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还强调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3)我们还积极探索了社团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我们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附件:

以下是自强社在两年主要举办的一些关于“劳动育人”成果性的实践活动

QQ图片20231217161123

自强社组织的三月份清扫活动

学院自强社组织了“九九重阳满庭菊,辈辈共绘冶金图”的走访疗养院外出活动,该活动中自强社与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合作开展了重阳节外出劳动教育活动。

 

重阳节活动现场图

学院自强社定期开展学生宿舍纸皮回收工作、打扫学校博物馆的工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博物馆打扫合照

学院自强社开展了经过“多彩劳动月,实践助成长”的助农活动,学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劳动观念,也使他们更加珍惜食物。此次活动也体现了雷锋精神的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它强调了志愿者们要像雷锋一样,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自强社举办助农活动

学院自强社在雁山校区二号食堂举办“赓续劳动之风,共谱校园新篇”的劳动教育活动。

活动现场图片

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可持续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321日,学院师生前往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开展珠宝公益科普讲座和珠宝公益鉴定活动,并与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签订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就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品牌化达成共识。

 

 

签约仪式现场

活动合影

 

 


1)已具备的条件

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经验,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对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政策支持。此外,我们还与多个企业和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2)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第一,尚缺少系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导致我们在设计和实施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时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梳理和总结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可能导致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效果受限。为此,我们将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经费支持,同时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三,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我们将引入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以揭示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同时,加强对研究团队成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5000.00 2200.00 2800.00
1. 业务费 3500.00 1500.00 20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800.00 问卷调查,活动情况分析 300.00 50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700.00 外出费用 200.00 500.00
(4)文献检索费 1000.00 搜索文献所需费用 500.00 500.00
(5)论文出版费 1000.00 出版论文时所需费用 500.00 5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1500.00 相关活动的举办,宣传单打印等费用 700.00 80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