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具备条件:
(1)平台条件: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全面开放,近7年来,在团队共同努力下,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6万余人次,2500多个团体,助力博物馆先后获批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近十个平台,并且地质博物馆所在党支部获批为全国样板党支部,使地质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志愿者团队:2017年4月项目团队依托于地质博物馆成立,起初由60人组成,历经7年的发展,目前团队在籍成员达506人。团队70%的成员来自地球科学专业,同时涵盖环境科学、外国语、动画等相关专业,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作。团队每年秋季统一招新、统一培训,丰富科普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路径。
(3)研学导师团队:为推动地学科普和研学事业发展,逐步建立涵盖研学路线、研学课程为主的理论与实践服务体系,项目团队与地质博物馆共同组织,在校内外遴选62名地学研学导师,专业涵盖地质学、地质环境、地质工程等专业教师,为地学知识科普教育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4)丰富的科普志愿服务经验:项目主要聚焦乡村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地球保护意识、地学科普知识不足等问题,以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桂工精神”、“南极精神”为核心,助力地学科普知识传播为目标,通过“一个中心、两头并进、三项服务”的志愿服务模式,带领乡村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认识地球、了解地球,让保护地球的理念深入人心。自2017年以来,服务团队先后开展科普研学活动100余场;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线上平台发布科普视频作品,积累阅读量达20余万次;与中国地质博物馆等联合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受到新华网、央视网、北京科教等平台转载直播,学习受众达1000万人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5)服务章程:项目团队拥有服务章程,部门分工明确,设有奖罚制度,每月、季、年评选服务之星,在活动组织开展方面,策划、方案、总结齐全。在团队共同致力及服务章程的规定下,团队成员严格要求自己,共助乡村振兴。
(6)稳定的资金来源:合作基地平台资源丰富,指导教师团队经验颇丰,合作伙伴资金支援,项目团队创办公共账户,合理细化每一笔支出。其中项目资金来源如下:
百分之二十来自项目团队自筹(项目团队设有外联部,专门负责项目资金筹备)
百分之三十来自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每年划定专用项目经费,支持科普活动组织开展)
百分之五十来自公司达成合作(项目团队与桂林天地研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公益科普助力)
2.缺少的条件
(1)是乡村科普形式条件有限,活动较为单一。
(2)是乡村科普次数稀缺,孩子知识得不到巩固,科普需求较大。
3.解决方法
(1)采用多形式进行科普活动,根据科普地区的环境,制定相关的科普课程,采用趣味性教育。科普用具准备充足,教具要简易方便。
(2)采用定期回访等方式,对乡村学生进行知识的二次传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中小学生在平时的科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