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1)成功合成了三种对镉砷具有同步高效固定的硫铁化生物炭(FSB、PMB和SFC)。生物炭表面活性纳米硫铁分别以FeS、磁黄铁矿、以及Fe0、FeS和γ-FeOOH的形式存在。硫铁化生物炭主要通过沉淀和化学吸附固定水溶液Cd(II),通过表面络合与化学氧化固定水溶液As(III)。
原始蔗渣生物炭BC比表面积(仅有12.1m2/g)和孔径均较小,经KOH活化扩孔后比表面积增加到946m2/g(KBC),呈现多孔结构,为负载硫铁纳米材料提供了理想的基底面。KBC分别经过S-nZVI、FeS和FeS2改性后比表面积有所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负载的硫铁纳米颗粒填充在生物炭孔隙,但其比表面积仍然是原始生物炭BC的3.4倍(SFC),3.2倍(FSB)和1.1倍(PMB)。
|
比表面积
(m2/g)
|
孔体积
(cm3/g)
|
孔径
(nm)
|
BC
|
12.1
|
0.074
|
19.1
|
KBC
|
946
|
0.298
|
2.22
|
FSB
|
37.6
|
0.182
|
19.3
|
SFC
|
40.8
|
0.205
|
17.7
|
PMB
|
12.3
|
0.045
|
21.1
|
S-nZVI分散在BC外表面或填充在BC多孔结构中,其团聚现象减少,可明显提高其反应活性和稳定性。FeS2经与生物炭球磨并高温活化后以小的块状填充在生物炭孔隙。FSB表面分散着很多大小不一的纳米颗粒,说明生物炭表面被FeS均匀填充并覆盖。利用FTIR分析发现改性后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更加丰富,形成了明显的Fe-O伸缩振动峰、Fe-S伸缩振动峰,证实了元素硫、多硫化物和二硫化物的存在。XRD及XPS分析表明,FSB表面主要以FeS化合物形式存在,PMB表面的硫结晶度较好,主要以磁黄铁矿的形式存在,SFC中表面主要以Fe0,FeS颗粒及部分γ-FeOOH形式存在。



图1 生物炭及硫铁化生物炭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图2 生物炭及硫铁化生物炭的X射线衍射图谱 图3 三种不同类型硫铁化生物炭的XPS图
硫铁化生物炭对Cd(II)和As(III)固持的微界面反应机理见图7,主要包括:1)As(III)的氧化与表面络合,As(III)在水中与SFC和FSB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反应氧化成HAsO42-,进而被硫铁化生物炭表面的γ-FeO(OH)固定形成FeAsO4;2)Cd(II)和As(III)与硫铁化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络合;3)硫铁化生物炭可通过形成CdS化学沉淀高效去除Cd(II),与As形成As2S3和FeAsS表面沉淀;4)生物炭中的金属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将Cd(II)置换出来;5)形成三元复合物:当Cd(II)和As(III)共存时,可通过形成铁-镉-砷三元络合物同步去除Cd(II)和As(III)。

图4 硫铁化生物炭(SFC(a)、FSB(b)、PMB (c))固持Cd(II)和As(III)的机理示意图
(2)探明了炭铁复合材料对土-水-根界面镉砷迁移转化的调控过程与机制。
炭铁复合材料通过炭材料高的镉吸附容量及铁基强的砷络合能力同步降低土壤Cd/As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突破生物炭或腐殖质单一组分钝化镉却活性砷的技术瓶颈。施用铁基生物炭和铁基木本泥炭均促使水稻籽粒镉砷含量降低。二者均表现出炭铁材料的协同钝化作用,炭铁复合材料提高了土壤pH并且促进无定型铁氧化矿物的形成与分散,使得土壤水溶态、吸附态与可交换态镉砷被铁氧化物固定形成非生物利用态。此外,炭铁复合材料还促进水稻根表铁膜增加,因此能明显降低水稻组织对镉砷的累积。
图5 炭铁材料同步阻控土壤镉砷污染的机理示意图
(3)解析了氮、铁循环对土壤砷形态转化的调控机制。
前期我们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铵态氮、酰胺态氮-尿素、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影响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转化的效应与机制。结果发现:(1)与CK相比,施用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导致孔隙水中As(III)和总As含量增加,Fe(III)和As(V)含量减少;稻米As(III)和总As含量及无机砷比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铵态氮通过促使铁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来促进土壤砷的还原释放,及厌氧氨氧化直接耦合土壤As(V)的还原,从而增加了稻米总As累积和无机砷比例。(2)施用硝态氮导致孔隙水中As(III)和总As含量减少,Fe(III)和As(V)的含量增加,进而使得稻米As(III)和总As累积和无机砷比例降低。这主要是因为硝态氮抑制了铁氧化物还原,减少砷的还原释放,同时硝酸盐还通过反硝化作用耦合了Fe(II)氧化与As(III)的氧化固定,从而降低稻米总As累积和无机砷比例。


图6 不同形态氮肥对水稻籽粒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 图7 不同形态氮肥影响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转化的机制
(4)查明了硝酸盐还原耦合砷氧化在不同母质水稻土上的普遍性和特征
以5种不同母质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稻土硝酸盐还原与砷氧化耦合作用的普遍性特征。施加硝酸盐后土壤溶液中99.8%的As(III)
在8 d内转化为溶解态As(V)和铁结合态As(V),5种不同母质水稻土16S rRNA和As(III)氧化酶(aioA)基因丰度明显提高,此外,还我们还通过宏基因组分析鉴定出了多种新型硝酸盐依赖性As(III)氧化细菌。

图8 不同母质水稻土中硝酸盐还原与砷氧化耦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