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稻田镉砷污染的“三重”阻控技术

申报人:农佳仪 申报日期:2024-05-29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稻田镉砷污染的“三重”阻控技术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农学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稻田镉砷因环境行为差异大、污染面积大、分布广而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以镉砷从土壤至植物根表的迁移机制以及从根至籽粒的转运机制为关键科学问题;提出适宜于红壤区稻田镉砷污染“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策略。建立硫铁循环调控的镉砷同步钝化技术,硅/硒营养调控的生理阻隔技术,以及钝化+阻隔的组合技术。有望解决传统方法应用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效果不稳等技术难题。

参加第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区级铜奖,参与2023年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参与2024年创新创业金种子培育项目

长期致力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原理与新技术研究,作为负责人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项目编号42007123, 硫铁化生物炭对稻田镉砷污染的同步阻控效应与机制)、广西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联合基金1项、广东省科学院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专项1项;作为参与者共承担3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稻田镉砷污染治理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国家需求。该项目以红壤区稻田镉砷污染水稻土为主要对象,以镉/砷从土壤矿物至水稻根表的迁移机制以及从根至籽粒的转运机制为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土壤-水稻系统镉砷污染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策略,研发钝化+阻隔的组合技术。从而为稻田镉砷复合污染治理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且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及模式。创新性好,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可行,团队成员学习及协作能力较好,建议资助。

国家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农佳仪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创新班) 2022 总体规划与协调
何绮雯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2023 整理数据与撰写报告
米芮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22 室内试验及分析
张雨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创新班) 2023 整理数据与撰写报告
唐榕徽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22 收集资料并整理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陈功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立项依据

稻田镉砷因环境行为差异大、污染面积大、分布广而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重()金属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以镉砷从土壤至植物根表的迁移机制以及从根至籽粒的转运机制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适宜于红壤区稻田镉砷污染“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技术,探明硫铁化生物炭同步钝化+/硒营养生理阻隔降低稻米镉砷累积的效应与机制。该研究有望解决传统方法应用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效果不稳等技术难题,为中轻度镉砷污染稻田的安全生产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1)硫铁化生物炭同步阻控红壤区稻田镉砷污染的效应与机理

通过硫铁化增强生物炭对镉砷的吸附固定作用,探究硫铁化生物炭对稻田镉砷污染的同步阻控效应与机制。通过根际袋盆栽实验,结合化学形态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硫铁化生物炭对土壤镉砷硫铁化学形态及其形成稳定化合物形式、砷铁硫氧化还原功能微生物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解析水稻镉砷累积与土壤镉砷形态、硫铁化生物炭结构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及砷铁硫氧化还原功能微生物及功能基因丰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硫铁化生物炭对土壤镉砷迁移转化的同步阻控效应,阐明其分子化学与微生物机制。从而为稻田镉砷污染的同步阻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2)叶施硅/硒溶胶抑制红壤区水稻籽粒镉砷吸收转运的效应与机制

设置盆栽实验,研究叶施硅/硒溶胶对镉砷胁迫下水稻显微、亚显微结构的影响,解析叶施硅/硒溶胶后水稻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镉砷分布效应以及对镉砷质外体转运途径的影响。研究镉砷胁迫下水稻根系硅/硒转运基因表达对叶施硅/硒溶胶的响应,阐明叶施硅/硒溶胶抑制水稻镉砷吸收转运的生理机制。揭示叶施硅/硒溶胶抑制水稻镉砷吸收转运的效应与机理;为减少稻米镉砷积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水稻生理生态学意义。

3)红壤区稻田镉砷污染“三重阻控”的效应与机制

提出土壤-水稻系统镉砷污染“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策略,设置“硫铁化生物炭+/硒复合溶胶”的根际袋盆栽实验,分析土壤 pHEh等理化性质、土壤镉砷形态、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其镉砷持留量、水稻组织镉砷累积、硅-硒转运基因表达量等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动态变化规律,探明硫铁炭耦合循环调控土--根界面的镉砷同步钝化过程和水稻叶面硅/硒营养抑制镉砷从根至籽粒吸收转运的生理阻隔过程降低稻米镉砷累积的效应与机制,从而为红壤区稻田镉砷复合污染稻田的高效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

稻田砷镉环境行为差异大,致使镉砷复合污染成为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水稻在中国的产量和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27%,但水稻也是我国重金超标极其严重的粮食作物。其中,镉和砷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也是我国农田土壤最突出的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物,其在全国点位超标率分别已经达到7.0%2.7%以上,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危害。因此,镉砷复合污染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公众健康的社会安全问题,研发土壤镉砷复合污染的原位阻控技术契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需求。

镉和砷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受到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Eh)、根际效应、土壤矿物、微生物等影响,其中土壤pHEh是影响镉和砷在土壤中形态和价态的主要因素。稻田淹水-落干的特殊生境中,镉砷活性受EhpH影响几乎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行为特征,仅通过水分管理或调整pH值很难同时降低镉和砷在稻米中的累积。(1)早期研发的镉钝化功能材料主要以无机材料为主,包括石灰、碳酸钙等石灰性材料,海泡石、沸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羟基磷矿粉等磷灰石族矿物;后期研发主要为腐殖质、生物炭等有机材料、微生物菌剂;以及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微生物菌剂的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的复合材料。但是以提高土壤pHCEC为切入点的镉钝化技术常伴随砷活化等次生环境问题。(2)大量施用铵态氮与尿素也显著影响其钝化效果。添加碱性物质还会增强土壤母质的电负性,造成土壤对阴离子As的静电排斥,反而增强其移动性。(3)美、日、欧的工程修复模式虽然实现了土壤污染治理功能,但长期中断农业生产,不适应我国中轻度污染为主的稻田土壤治理需求,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边生产边治理。

生物炭是生物质高温限氧裂解产生的高度芳香化且富含碳的固态物质,具有多孔、丰富的官能团和表面负电荷等特征,有较强的吸附性和抗分解能力,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钝化土壤重金属镉。但是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含有大量醌基和芳环结构,可通过电子穿梭或还原作用促进土壤As的还原释放,而且申请人前期实验也证实生物炭在降低土壤Cd有效性的同时提高了As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对生物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对镉砷的同步钝化能力。-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矿化过程对土壤镉砷活性具有定向调控作用(如图1)。申请团队前期通过硫铁化增强生物炭对镉砷的吸附固定作用,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探明硫铁化生物炭对稻田镉砷污染同步阻控的效应与机制,该研究有望突破生物炭不能同步阻控稻田镉砷污染这一技术瓶颈,从而更好的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summernote-img

我国稻田总面积的90%都在红壤地区,红壤具有酸性强,铁自由度高、有效硅含量低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酸碱中和、吸附固定为思路的传统技术,容易带来次生环境风险。Cd/As是从土壤颗粒-根表--茎叶-籽粒逐步迁移的,而铁是红壤区稻田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稻田铁循环也是连接养分循环与镉/砷行为的枢纽;因此本研究提出土壤-水稻系统镉砷污染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策略,即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Cd/As从土壤矿物至植物根表的迁移机制以及从根至籽粒的转运机制为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拟通过调控铁与碳/氮循环的耦合过程研发降低土壤中Cd/As向水稻根系迁移的钝化技术,减少水稻根部对Cd/As的吸收;同时硅与硒等营养元素与水稻Cd/As吸收转运密切相关,研发硅/硒营养调控的生理阻隔技术,阻隔Cd/As通过韧皮部向水稻籽粒转运,通过靶向调控Cd/As在水稻组织的分配降低稻米Cd/As累积;此外,针对中度镉砷污染土壤,单一的钝化技术和叶面阻控技术仍然难以高效使稻米中Cd/As含量降低至国家食品标准值以下,而联合土壤钝化与叶面阻控的组合技术可能会更有效的解决稻田Cd/As污染难以同步阻控的技术难题。

(1)发明了具有镉砷同步钝化功能的硫铁化生物炭重金属钝化剂,有望突破基于吸附固定与酸碱中和钝化技术的技术瓶颈,解除了“生物炭降低镉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土壤砷移动性”的困境,提高生物炭对土壤镉砷污染的同步阻控作用。

(2)提出土壤-水稻系统镉砷污染“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策略。建立硫铁化生物炭钝化+硅硒营养阻隔的组合技术,直接高效降低农产品重金属含量,有望解决重金属移除技术高成本、难大面积应用的技术瓶颈。

  一、技术路线

summernote-img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硫铁化强化生物炭同步阻控稻田镉砷污染的化学与微生物机制。

 2)硫铁化生物炭联合硅/硒叶面阻隔剂降低稻米镉砷累积的三重阻控效应。

三、预期成果

1)阐明硫铁化生物炭联合硅/硒叶面阻隔剂对稻田镉砷污染“三重阻控”的效应与机制;

2)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

3)申请发明专利1“红壤区稻田镉砷污染的三重阻控技术”。

第一阶段(2024.06—2024.10):开展室内盆栽实验

设置盆栽实验,共6个处理(CK、硫铁化生物炭、硅溶胶、硒溶胶、硫铁化生物炭+硅溶胶、硫铁化生物炭+硒溶胶),每个处理三个平行,采集孔隙水、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孔隙水中镉砷含量、土壤镉砷形态、根表铁膜形成及其镉砷持留量。

第二阶段(2024.11—2025.02):数据分析+论文投稿+专利申请

分析土壤硫铁砷氧化-还原功能微生物及功能基因丰度、镉砷硅硒在水稻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硅硒分布、硅和硒转运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撰写并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第三阶段(2025.03—2025.04):项目结题

    分析水稻镉砷累积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镉砷形态、铁膜形成、功能微生物及功能基因、硅硒转运基因的相关性,剖析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镉砷同步钝化-铁膜固定-生理阻隔的三重阻控效应与机制。撰写结题报告,完成项目结题。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1)成功合成了三种对镉砷具有同步高效固定的硫铁化生物炭(FSBPMBSFC)。生物炭表面活性纳米硫铁分别以FeS、磁黄铁矿、以及Fe0FeSγ-FeOOH的形式存在。硫铁化生物炭主要通过沉淀和化学吸附固定水溶液Cd(II),通过表面络合与化学氧化固定水溶液As(III)

原始蔗渣生物炭BC比表面积(仅有12.1m2/g)和孔径均较小,经KOH活化扩孔后比表面积增加到946m2/g(KBC),呈现多孔结构,为负载硫铁纳米材料提供了理想的基底面。KBC分别经过S-nZVIFeSFeS2改性后比表面积有所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负载的硫铁纳米颗粒填充在生物炭孔隙,但其比表面积仍然是原始生物炭BC3.4(SFC)3.2(FSB)1.1(PMB)

        比表面积

                   (m2/g)

孔体积

(cm3/g)

孔径

(nm)

BC

12.1

                                                                  0.074

19.1

KBC

946

                                                                  0.298

2.22

FSB

37.6

                                                                   0.182

19.3

SFC

40.8

                                                                   0.205

17.7

PMB

12.3

                                                                   0.045

21.1

S-nZVI分散在BC外表面或填充在BC多孔结构中,其团聚现象减少,可明显提高其反应活性和稳定性。FeS2经与生物炭球磨并高温活化后以小的块状填充在生物炭孔隙。FSB表面分散着很多大小不一的纳米颗粒,说明生物炭表面被FeS均匀填充并覆盖。利用FTIR分析发现改性后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更加丰富,形成了明显的Fe-O伸缩振动峰、Fe-S伸缩振动峰,证实了元素硫、多硫化物和二硫化物的存在。XRDXPS分析表明,FSB表面主要以FeS化合物形式存在,PMB表面的硫结晶度较好,主要以磁黄铁矿的形式存在,SFC中表面主要以Fe0FeS颗粒及部分γ-FeOOH形式存在。

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

图1 生物炭及硫铁化生物炭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生物炭及硫铁化生物炭的X射线衍射图谱    三种不同类型硫铁化生物炭的XPS

硫铁化生物炭对Cd(II)As(III)固持的微界面反应机理见图7,主要包括:1)As(III)的氧化与表面络合,As(III)在水中与SFCFSB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反应氧化成HAsO42-,进而被硫铁化生物炭表面的γ-FeO(OH)固定形成FeAsO42)Cd(II)As(III)与硫铁化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络合;3)硫铁化生物炭可通过形成CdS化学沉淀高效去除Cd(II),与As形成As2S3FeAsS表面沉淀;4)生物炭中的金属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将Cd(II)置换出来;5)形成三元复合物:当Cd(II)As(III)共存时,可通过形成铁--砷三元络合物同步去除Cd(II)As(III)

summernote-img

图4 硫铁化生物炭(SFC(a)FSB(b)PMB (c))固持Cd(II)As(III)的机理示意图

2)探明了炭铁复合材料对土--根界面镉砷迁移转化的调控过程与机制。

炭铁复合材料通过炭材料高的镉吸附容量及铁基强的砷络合能力同步降低土壤Cd/As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突破生物炭或腐殖质单一组分钝化镉却活性砷的技术瓶颈。施用铁基生物炭和铁基木本泥炭均促使水稻籽粒镉砷含量降低。二者均表现出炭铁材料的协同钝化作用,炭铁复合材料提高了土壤pH并且促进无定型铁氧化矿物的形成与分散,使得土壤水溶态、吸附态与可交换态镉砷被铁氧化物固定形成非生物利用态。此外,炭铁复合材料还促进水稻根表铁膜增加,因此能明显降低水稻组织对镉砷的累积。

summernote-img图5 炭铁材料同步阻控土壤镉砷污染的机理示意图

3)解析了氮、铁循环对土壤砷形态转化的调控机制。

前期我们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铵态氮、酰胺态氮-尿素、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影响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转化的效应与机制。结果发现:(1)与CK相比,施用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导致孔隙水中As(III)和总As含量增加,Fe(III)As(V)含量减少;稻米As(III)和总As含量及无机砷比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铵态氮通过促使铁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来促进土壤砷的还原释放,及厌氧氨氧化直接耦合土壤As(V)的还原,从而增加了稻米总As累积和无机砷比例。(2)施用硝态氮导致孔隙水中As(III)和总As含量减少,Fe(III)As(V)的含量增加,进而使得稻米As(III)和总As累积和无机砷比例降低。这主要是因为硝态氮抑制了铁氧化物还原,减少砷的还原释放,同时硝酸盐还通过反硝化作用耦合了Fe(II)氧化与As(III)的氧化固定,从而降低稻米总As累积和无机砷比例。

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

图6 不同形态氮肥对水稻籽粒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   图7 不同形态氮肥影响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转化的机制

4)查明了硝酸盐还原耦合砷氧化在不同母质水稻土上的普遍性和特征

5种不同母质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稻土硝酸盐还原与砷氧化耦合作用的普遍性特征。施加硝酸盐后土壤溶液中99.8%As(III) 8 d内转化为溶解态As(V)和铁结合态As(V)5种不同母质水稻土16S rRNAAs(III)氧化酶(aioA)基因丰度明显提高,此外,还我们还通过宏基因组分析鉴定出了多种新型硝酸盐依赖性As(III)氧化细菌。

summernote-img

图8 不同母质水稻土中硝酸盐还原与砷氧化耦合效应

1)已具备的条件

环境学院具备支撑本项目开展环境土壤学与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实验仪器设备1)主要的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常规 PCR 仪、实时定量PCR仪,微生物实验相关的超净工作台、超低温冷柜等;2)主要的化学分析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锑、砷形态分析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三维荧光光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3)其它仪器设备:微波消解仪和恒温培养箱;150 m2智能温室(含:电控生物灯、温度加热器、温控仪等)和育苗基地。本项目依托上述科研平台开展学术研究,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上可以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完成。

指导老师在稻田重(类)金属污染阻控方面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良好基础。指导老师从博士阶段开始便一直从事农田土壤重(类)金属污染阻控技术,主持和参与了农田重(类)金属污染阻控有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因此在重(类)金属污染阻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良好基础。重点研究稻田土壤FeNCAs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影响As在土壤-微生物-水稻系统的迁移转化及归趋动力学,对类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学术背景与本研究非常契合。此外,申请团队成员前期已经参与指导老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施,熟练掌握盆栽实验构建、土壤与稻米砷/锑形态分析等技术方法。因此,申请人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理论与技术素质。

2)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本项目后续工作开展需资金投入,通过申报2024年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获得学校经费支持。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20000.00 10000.00 10000.00
1. 业务费 3000.00 1500.00 15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600.00 300.00 300.00
(2)能源动力费 600.00 300.00 300.00
(3)会议、差旅费 600.00 外出进行实地考查、调研或开展学术研讨、咨询等费用 300.00 300.00
(4)文献检索费 600.00 利用文献获取相关信息 300.00 300.00
(5)论文出版费 600.00 论文版面费、编辑费等 300.00 3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7000.00 仪器使用费、损耗费,样品测试费等 3500.00 350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5000.00 研究所需要的实验耗材、实验器具 2500.00 2500.00
4. 材料费 5000.00 购置实验所需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及科研办公用品与常规耗材 2500.00 250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