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无
序号 | 学生 | 所属学院 | 专业 | 年级 | 项目中的分工 | 成员类型 |
---|---|---|---|---|---|---|
|
汪宇航 | 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2021 | 花腰傣族文化的研究 |
|
|
秦丽婷 | 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2022 | 论文撰写、资料收集整理 |
|
|
曹馨予 | 艺术学院 | 设计学类 | 2022 | 竹编编制手工技艺研究 |
|
|
高义博 | 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2022 | 文创设计与手绘 |
|
|
成子英 | 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2021 | 论文撰写、成果归纳总结 |
|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属学院 | 是否企业导师 | 教师类型 |
---|---|---|---|---|
|
沈艳 | 艺术学院 | 否 |
|
1. 推动花腰傣族竹编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简称为“两创”,是当前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这一政策旨在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政策的发展动态体现在政策支持、项目实施、创意作品推出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对花腰傣族竹编技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其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策略,以便更好地推动花腰傣族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的传承和发展。
2. 提供花腰傣族乡村振兴战略新的方向和动力
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推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如何将花腰傣族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经济需求,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3.提升花腰傣族竹编文创产品的创新力
通过对花腰傣族竹编技艺的编织方法、工艺、材料进行研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探索新的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减少竹编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提升花腰傣族竹编文创产品的创新力,促进竹编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扩大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的影响力
花腰傣族非遗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传承和宣传推广的挑战。通过研究如何推动花腰傣族非遗文化的推广,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1. 通过挖掘花腰傣族竹编技艺文化特色,创新傣族竹编技艺文化的发展模式。深入了解花腰傣族竹编技艺与传统竹编特色文化,在其基础上创新发展。尝试与玉竹轩、竹茗堂、山山竹木等知名商家品牌合作,利用电商优势加大竹编技艺文化的宣传,开拓新的发展渠道。还可以与当地景区联手通过各式活动宣传竹编文创产品,发扬傣族竹编技艺文化。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术与品牌效应,不仅提高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2. 通过利用团队学科背景和设计优势,创新竹编手工技艺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探索新的文创产品造型构成、材料制作、色彩搭配、功能用途等设计点,紧跟时代发展与潮流注入新想法新构思,不断设计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产品。使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既能传承和弘扬竹编技艺作用,又能不断创新保持竹编文创产品的活力。
3. 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扩大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的影响力。开拓新的传播途径共同助力传统竹编技艺文化的发展,善于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花腰傣族竹编技艺文化相关的咨询,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利用摄影技术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创新传统竹编文化的保存方式,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竹编技艺文化的记录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更便于保存和传播。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
花腰傣居民能把竹子划成细如金丝的篾条和薄如蝉翼的篾片,用它编织出缀满流苏、花彩带和绒花的花秧箩和鸡枞斗笠,配戴在穿着盛装的花腰傣女子身后,伴着身上芝麻铃铛的阵阵响声,走起路来别具一番风情。
花腰傣族现有的竹编产品主要分为以下 几个类别 :家用劳动用具(包括撮箕、箩筐、黄鳝 鱼笼、鱼笼和斗笠等);生活用具(包括秧箩、方形 篮子、笔筒、筷子盒、垃圾箩、洗菜篮、竹盘、土 锅套和扇子等);祭祀用品(达寥等);时尚用品(烟盒、竹编手提包和纸巾盒等);孩童玩具(小鱼 和竹马等,见图 1 ~图 6)。
虽说花腰傣族的竹编产品有着特有的编织技艺以及造型特点,但是因其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导致花腰傣族竹编没有发展出相关的文创产品,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空白与欠缺,发展不成熟等。
对于花腰傣族的文创竹编,我们希望通过将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提高竹文创产品的质量。
竹编编织技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编织工艺:竹编工艺包括编织、镂空两种,编织是先用竹片或柳条等竹材制成编织品的框架,再由纬线编织成各种花纹;镂空是先将经线或丝线等穿成各种几何图案后,再编织成各种形状的作品。
实用工艺:主要包括席类和容器类两大类。席类有草席、席子、柳条席等;容器类有簸箕、筛子等。
艺术工艺:竹编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主要指以竹丝或竹篾为材料,采用编、织、剪等工艺手法制作成的工艺品和装饰品。
以壮族为例,壮族通过竹编技艺与壮锦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耳环手提包等,寓意着吉祥安康以及竹的坚韧。
以毛南族为例,毛南族通过花竹帽这一美好事物作为象征,不仅预示着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也有着自己的特征元素如帽圈多为菱形,预示稳、平平安安。
(1)国外研究现状
竹编工艺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品牌开始将竹编工艺融入其产品线,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对独特、可持续、手工制作的需求。这一趋势为中国竹编工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竹编工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中国竹编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欢迎。竹编工艺的国际传播将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在国际上,日本的竹艺作品非常有名。日本早期从中国进口的“唐物”多由竹编制而成,日本匠人模仿“唐物”制、
做竹编用品,风格较为传统。后期,竹编成为日本茶道、花道的重要仪式道具,对观赏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逐渐发展出具有日式审美的竹艺文化。自19世纪80年代起,竹编开始突破日常生活用品的范畴,逐渐演变成艺术品。不断吸收现代西方的结构主义等艺术理念,有了竹雕等更具现代性的诠释方式。
1. 发展动态
竹编文创已有基础非常坚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竹编工艺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竹编工艺的特色和环保材料使其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备受欢迎。竹编制品常常成为环保设计的杰出代表,其材质与手工制作过程均不产生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国内方面,优秀的竹编文创产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日常使用的文创产品中,更具有文化感、价值感以及审美 多元、功能实用、内涵丰富这三个特点。
目前的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基于竹材自身的物理特点、肌理 美感、哲学内涵,文创产品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类。
(1)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的图片运用竹编工艺制作 产品表面,使其成为产品表面装饰物。家具创新运用竹编工 艺作为衣柜的饰面,运用丰富的竹编技艺与碳化等方式装饰 产品,在满足整体装饰质感之余将竹材质的优势最大化,将 其用于衣柜门既挡尘透气又绿色环保。
(2)从文化符号中提取出可以反映相应文化特质或风
貌的地域视觉元素,在视觉美观协调的前提下,将该元素与 新设计创意相融合而产生实用的设计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文 创产品“海棠蝶舞盘”。
(3)基于综合材料创作手法,将文化元素创作出带有 文化气息、具有时代特点、紧随时尚潮流的文化创意产品。 以竹加入其他文化元素作为新形象转化的综合媒材,例如陶 瓷+竹编;花纹+竹编;染色+竹编。
国外方面,为了使竹编织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加强对竹编织技艺的保护和培养。他们建立了竹编织技术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学校,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竹编织工艺师和设计师。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竹编织技术的研究,推动了竹编织技艺的创新和发展。
1.创新点
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设计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对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将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也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和应用领域。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也促进了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传统编织技艺传承人和现代设计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参与非遗传统的机会,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化与发展。
(2)以设计驱动花腰傣族竹编文创产品的创新力。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是中华优秀非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设计实践的生动体现。从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新出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时尚品味的文创产品。花腰傣族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以文创产品赋能云南地区乡村振兴。文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得到政府或企业的认可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也能对当地文旅农融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繁荣了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2.项目特色
(1)实用性。竹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质理细密劲韧的特性,让他拥有了防腐结实耐用的特征,更有不一样的文化历史底蕴。
(2)创新性。竹编作为花腰傣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项目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保护了传统技艺。
(3)传承性。项目不仅关注技艺的应用,更重视技艺的传承。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确保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并通过现代设计元素使其焕发新生。
1.技术路线方面,项目将采取以下步骤:
2.拟解决的问题
(1)传承与保护传统技艺:花腰傣族竹编编制技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技艺传承的难题。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传承这一技艺,并保护其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是项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手工艺产品面临着来自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是项目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创新设计理念的融合:如何将花腰傣族竹编编制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是项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涉及到对设计灵感来源的挖掘、与现代设计元素的结合、以及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等方面。
(4)提高产品质量和耐久性: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产品质量和耐久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项目需要关注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制作流程等方面的优化,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5)拓展销售渠道和增加就业机会:为了促进花腰傣族竹编编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项目需要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包括培养销售人才、开展市场推广、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等措施。
3.预期成果
(1)产品创新:成功将花腰傣族竹编编织技艺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
(2)文化传承:通过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花腰傣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3)市场应用:产品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展望未来,该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的兴趣日益浓厚,结合传统技艺的文创产品将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项目团队可以继续探索将更多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打造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1.2024年5月-7月 课题准备阶段
(1)依据初步研究框架,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参与学术交流会议,对项目进一步了解;
(3)依据所整理的文献资料等进一步完善、细化研究框架和研究计划,提出详细提纲和实施方案。
2.2024年8月-2025年1月 课题开展阶段
(1)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云南玉溪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的独特民族性和地域性,梳理其编织技艺能否运用到文创产品中去:
(2)深入推进调研工作,通过线下对当地县乡镇的走访、线上对各大网络平台上相关技术的分析,了解其编织技艺的种类、方法;
(3)针对不同的开展主体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如对县镇政府、当地竹编经销商、竹编工艺人等进行深度访谈;在线上各大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以上方式了解竹编运用在文创产品中应该采用哪种编织技艺,是否能大批量生产,消费者对竹编的喜爱程度和能否接受竹编运用到文创产品中去。
在上述文献综述、实地调研、人文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开展头脑风暴进行草图绘制,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并开展论文写作。
3.2025年2月-4月 成果形成阶段
(1)修改并确定子课题;
(2)编写总结报告;
(3)准备课题汇报与成果汇编。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本项目致力于探索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作为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参与者,我们已经完成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其中包括了详尽的田野调查和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
(1)田野调查和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
前年我们曾在云南考察的第四站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寻找花腰傣竹编工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全县国土面积总共4223平方公里,辖6乡4镇2街道、常住人口约26万人,其中彝族、傣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5.4%。是中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被誉为“中国花腰傣之乡”。
花腰傣族与彝族是新平县居住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本次考察主要任务是寻找并了解花腰傣竹编工艺。此次我们来到了花腰傣竹编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正清老师的家中,寻找并了解花腰傣竹编之美。李正清老师是第四代传承人,其父亲为第三代传承人,属于家族传承体系。我们到达时,李正清老师的父亲正在编织极具地方特色的斗笠,编织手法的娴熟令人目不暇接。通过与李正清老师父亲的交流得知,他正在编织的是傣族妇女经常佩戴的斗笠,这种斗笠拥有较为久远的历史,是当地傣族妇女不可缺少的物件,傣族女性在使用这种斗笠时还会选择将头发用布巾包裹,形成一种特有的佩戴方式。现在的斗笠会在之前的斗笠基础上添加花纹与装饰,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除斗笠李正清老师还像我们介绍了花秧箩,花秧箩是花腰傣族女性传统的装饰用具,腰箩整体小巧玲珑,其形状独特,装饰多样,制作别致,工艺精美,是一种极具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李正清老师说在八几年时一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会编织竹编 产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编织竹编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很少会成体系的竹编编织技艺了。
、
(2)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资料收集
傣族竹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编工艺精细,造型朴实大方,图案变化美观,制品种类繁多,是优良的实用工艺品。傣族竹编工序主要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有些竹编制品还会穿插些锁、钉、扎、套等技法。其中以笆萝、饭盒、槟榔盒等竹器编织技术最有代表性。
这些珍贵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编织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和调查,我们收集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技艺的技术要点以及文化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花腰傣族文化的认知,也为我们后续的项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1)小组成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专业功底扎实。对本课题有教大的兴趣和认同感,对课题相关工作的展开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与竹编技艺有关的文献,多次内部讨论以及和导师沟通,不断加深了对本课题的理解,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拥有较为深厚的工作基础。但对于花腰傣族非遗竹编尚缺乏精准数据,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调研和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相关的支持。
(2)本项目在对傣族花腰进行田野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从傣族花腰非遗竹编技艺出发,首先,对傣族花腰的田野调研进行分析,其次,对傣族花竹编技法进行分析,最后,对傣族花腰竹编文创产品的不同手工技艺结合以及手工技艺与特殊材质结合进行分析与思考。虽然该项目成员都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缺少实践操作的经验,需要项目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共同研究设计花腰傣族非遗竹编的文创产品。
开支科目 | 预算经费(元) | 主要用途 |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 |
---|---|---|---|---|
前半阶段 | 后半阶段 | |||
预算经费总额 | 10700.00 | 项目运营 | 2800.00 | 7900.00 |
1. 业务费 | 8700.00 | 调研、文献检索费 | 2000.00 | 6700.00 |
(1)计算、分析、测试费 | 1200.00 | 无 | 400.00 | 800.00 |
(2)能源动力费 | 1000.00 | 调研及走访交通费 | 500.00 | 500.00 |
(3)会议、差旅费 | 2000.00 | 无 | 800.00 | 1200.00 |
(4)文献检索费 | 500.00 | 无 | 300.00 | 200.00 |
(5)论文出版费 | 4000.00 | 无 | 0.00 | 4000.00 |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4. 材料费 | 2000.00 | 无 | 800.00 | 12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