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环氧树脂阻燃增韧剂的设计制备及应用

申报人:黄钊雨 申报日期:2024-05-30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环氧树脂阻燃增韧剂的设计制备及应用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材料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环氧树脂具有众多优异性能,如化学稳定性、介电性能、力学性能、粘结性能,且在生产制备过程中具有收缩率低、易加工、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电路板生产、建筑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环氧树脂(EP)极其易燃,其极限氧指数(LOI)仅为20%左右,燃烧的时候伴有滴落物和大量的烟雾。环氧树脂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的最大阻碍是其易燃的特性,因此,对环氧树脂进行阻燃的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单分散介孔材料原位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51563004),主持,2016.1-2019.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介孔材料原位增强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的制备与摩擦机理研究(51203029),主持,2013.1-2015.12

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阻燃环氧树脂/单分散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2021JJA160241),主持,2022.4-2025.3

1. 提供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其他实验条件;

2. 指导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过程;

区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黄钊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2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实施和管理,以及与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沟通协调。
黄梦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2 负责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郝宇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2 负责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黄冰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2 负责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以及与其他团队的交流与合作。
胡启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2 负责实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实验材料的采购和准备。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余传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立项依据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是当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材料之一,是民用设备、工业设施以及医疗应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但是其有机化学结构决定了环氧树脂是高度易燃材料,燃烧的同时通常伴随着浓烟和有毒气体,例如COSO2H2SNH3、氮氧化物和卤化氢等。当这些气体的含量在密闭空间里累计到一定浓度时,可导致人体中毒或死亡。因此,降低EP的火灾危险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一些要求高阻燃性的工业应用领域。火灾事故的发生会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会产生恶劣的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环氧树脂的阻燃研究和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1.通过制备纳米介孔材料,并使用含磷、氮物质以及过渡金属对其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磷-氮协同作用增强环氧树脂的阻燃性。

2.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高导热性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进一步探究其阻燃性能,通过添加阻燃剂来提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希望能更好地将阻燃剂和基底相混合,降低制备成本,为拓宽其应用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阻燃剂按照使用方法可以被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两种。添加型阻燃剂是通过物理分散的方法将阻燃剂与EP物理共混,然后固化形成阻燃EP体系。添加型阻燃剂不会与EP发生化学反应,其在不影响EP固化过程的前提下起到阻燃作用。但需要注意添加型阻燃剂与EP的相容性和分散性问题,否则会影响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反应型阻燃剂是指阻燃剂与EP发生化学作用以达到阻燃效果,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方式在EP分子结构中引入阻燃元素以改善EP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质;第二种从固化过程入手,通过使用具有阻燃特性的固化剂将阻燃元素均匀的分散在EP中以实现阻燃改性。除此之外,阻燃剂按照阻燃元素可以为分卤系、磷系、氮系、硅系、膨胀系、协同阻燃体系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序介孔材料具有一些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质: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基于微观尺度上的高度孔道有序性;孔径呈单一分布,且孔径尺寸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调控;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孔壁组成和性质,介孔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经过优化合成条件或后处理,可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高比表面、高孔隙率等。有序介孔材料的这些优异性质正是许多研究和应用领域所需要的,其在分离提纯、生物材料、化学合成及转化的催化剂、半导体光学器件、计算机、传感器件、药物递送、气体和液体吸附、声学、超轻结构材料等许多领域有着潜在的用途,在化学工业、信息通信工程、生物技术、环境能源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备受关注,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David等报道,由于介孔材料具有疏水和亲有机的特性,因此可被用作捕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Dou等人发现苯基和脂肪族基团可以静态吸附在介孔二氧化硅上,大孔径的介孔二氧化硅可以减轻扩散限制,Patricia等人也报道了芳族烃和脂肪族烃可以被有序介孔材料吸附。综上所述,介孔二氧化硅具有疏水和亲有机的特性,因此与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延缓挥发性气体的转移方面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王鑫等成功制备了羟基锡酸锌(ZHS)-介孔二氧化硅(SBA-15MCM-41),并将其用于增强EP的防火安全性。与纯EP相比,SBA-15-RGO-ZHS/EP的总产烟量(22.8m2)和峰值放热率(416kWm2)分别降低了55%37%,并且,SBA-15-RGO-ZHS/EP的抑烟效果和阻燃性比MCM-41-RGO-ZHS/EP更显著,这表明介孔的孔径和结构是降低EP烟雾毒性的重要因素,验证了其增强的防火安全性是RGO的物理阻隔性、SBA-15“迷宫”效应和ZHS的催化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

王贵珍等研究了介孔分子筛SBA-15对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并将其与活性炭进行了比较,发现SBA-15分子筛的比表面积虽小于活性炭,但其具有丰富的介孔,因此对废水中的苯酚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不仅吸附量较大,而且能够快速达到吸附平衡。此外,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苯酚在SBA-15分子筛表面上的吸附属于自发的放热物理吸附过程,具有易解析,能耗小,吸附剂回收利用率高等优势。

李静雯等人研究了介孔分子筛SBA-15CO2CH4N2的吸附性能,在相同压力下考察了SBA-15CO2CH4N2的平衡吸附量,并通过计算得到了CH4N2CO2/CH4CO2/N2的平衡吸附量比值,发现得到的3个比值均很大,说明SBA-15可以作为分离CO2CH4N2的吸附剂。

2.阻燃环氧树脂发展

(1) 有机磷化合物改性环氧树脂阻燃性的发展

磷系阻燃剂作为目前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无卤阻燃剂,主要包括聚磷酸铵(APP)、氧化膦和有机磷酸酯等。磷系阻燃剂通常被认为是在凝聚相中发挥阻燃功效的,在高温下会分解形成具有强脱水性且易于缩合的含磷酸物质,使聚合物基体发生脱水炭化,同时赋予炭层--定的黏结性并提高炭层的强度,从而保护聚合物基体避免其进一步分解。因此,磷系阻燃剂在凝聚相的阻燃作用可归因于降低可燃产物的释放、生成不燃的水蒸气以及形成致密且连续的富磷炭层。事实上,磷系阻燃剂同样能够在气相中起到阻燃作用。在燃烧过程中,磷系阻燃剂会受热分解生成大量含磷的小分子碎片或含磷自由基,使燃烧区活性自由基的浓度降低,进而降低聚合物的热解速率,相较于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对气相中游离的高活性自由基的捕捉更迅速、更高效。此外,在燃烧过程中,聚合物基体与氧气的接触层在磷系阻燃剂的促进作用下能够通过释放出一定量的水分子,从而带走燃烧时产生的部分热量,进一步提高聚合物基体的阻燃性能。

洪晓东等人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密胺甲醛树脂预聚物为壳的微胶囊红磷阻燃改性BP。结果表明,微胶囊红磷改性后的EP耐热性能显著提高,并且添加10wt%的阻燃剂可以将EPUL-94 等级提升到V-0等级。同时,微胶囊红磷与EP基体问的相容性很好,添加10wt%微胶囊红磷后EP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强度相较于添加相同量红磷分别提高了6.0%21.3%

田秀娟等人合成了 2- (二苯基膦酰基) -1,4.苯二酚(DPO-HQ)阻燃剂并制备了不同磷含量的阻燃环氧树脂。研究表明,当P含量为1.5 wt%时即可将EP复合材料的LOI提升至30.8%,并且UL-94达到V-0等级。该阻燃剂可以促进形成更加致密的炭层,抑制EP受热分解时产生可燃性气体和自由基,降低气体的释放量。

综上所述,磷系阻燃剂在EP阻燃改性中的应用方式灵活多样,根据磷氧化态的不同既可在气相中发挥阻燃作用,也能在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且只需较低的磷含量就能得到不错的阻燃效果,是阻燃行业中热门的无卤阻燃剂选择。    

 

(2) -氮协同改性环氧树脂阻燃性的发展

由于磷系阻燃剂能在遇到高温时分解,释放含磷自由基,起到通过自由基淬灭中断气相中支持燃烧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反应作用,同时能在凝聚相中生成高沸点的聚磷酸类物质,隔绝氧气并能促进有机物材料脱水炭化形成保护层的双重阻燃机理。由于其毒性较基于卤素的阻燃剂要低很多,符合未来阻燃剂的发展趋势而收到广泛的关注。.

阻燃剂体系中包含的氮元素可以在气相中发挥一定作用,发生火灾后,高分子材料内的阻燃成分开始受热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会吸收一部分热量,还会迅速释放出诸如N2NH3和氮氧化合物等一类含氮的气态物质,带走大量热量;而且同时这些气体也会大大的稀释材料表层的氧气浓度,不过在环氧树脂阻燃体系中,单独添加这类富含氮元素的物质带来的阻燃效果不佳。但当将磷系阻燃剂与含有氮元素的组分结合起来,除了旨在通过协同作用提升阻燃效率的效果之外,也通过结合各自的特性,给改性后的材料带来一系列性能的改善。

Congrui Qi等人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用三聚氰胺三聚体(MELT-TA)超分子聚集体修饰聚磷酸铵(APP),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阻燃剂APP@MEL-TA。在以去离子水作溶剂加热的条件下,三聚氰胺(MEL)与偏苯三甲酸酐(TA)会自发的组装起来,形成一种超分子;接着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将其负载到APP表面,达到APP的改性目的。经过改性的APP在分散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方面有明显地改善,减少了添加同等量阻燃剂的基材断面因剥落引起的空腔,改善了APP在机材中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且在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25wt%),单独的APP改性的PP材料没有通过UL-94垂直燃烧测试,但改性后APP@MEL-TA却能使PP材料通过UL-94 V-0等级。

    Sheng Shang等人以三聚氰胺(MEL)与生物基植酸(PA)为原料,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加热至80℃反应,此时MELPA会自发进行组装,形成二维的纳米片状结构,经表征分析,在受热状态下达到2700时,MEL-PA结构会分解释放出NH3H2O这类不可燃气体,稀释基材表面的氧气,而这一步符合气相阻燃的机制;在温度进一步上升至4500后,PA开始分解,生成磷酸,而这种酸性物质会促使有机的基材碳化,形成保护性的炭层,从而保护内部的树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过有机物的修饰,MEL-PA结构易于分散在如PP一类的高分子材料中,这对维持材料的机械强度,增强阻燃剂在高子材料中的分散有着重要意义。

 

(3) -硅协同改性环氧树脂阻燃性的发展

机硅阻燃剂是一种高效、抗熔、抑烟的无卤阻燃剂,能有效改善EP的加工性能、机械性能和耐热性。含磷阻燃剂与硅化合物结合时具有显著的协同阻燃作用,硅能提高磷催化碳层的热稳定性。近年来,磷硅协同阻燃体系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R.Yang等采用新型多面体低聚硅氧烷(POSS)DOPO复合作为阻燃剂制备了一系列阻燃EPs。结果表明,DOPO-POSS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EP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此外,EPDOPO-POSS含量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阻燃性能。当DOPO-POSS添加量为2.5wt%时,EPs的阻燃性能最佳,LOI30.2%UL-94等级为V-1(t1=8s,t2=3s)。当DOPO-POSS含量从3.5wt%增加到10wt%时,阻燃性能减弱。Q.Kong等首次采用混合溶剂热技术合成了层状苯基磷酸锆(ZrPP),并将其与POSS掺入阻燃EP中。结果发现,POSS的引入降低了pk-HRRZrPP的加入延长了TTIZrPPPOSS在提高阻燃性和热稳定性方面表现出协同效应。POSS分子的加入提高了ZrPP体系的分散性和复合材料的纳米增强性。

S.Li等合成了磷三酰胺(PTA)和环氧功能性聚硅氧烷(EFP)EP进行改性,增强EP的阻燃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700℃下,改性EP的残碳率为16.6%LOI值达到30.2%,比纯EP提高了50%UL-94等级达到V-1。此外,PTAEFP的加入显著改善了EP的力学性能,并保持了EP的其他原始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凝乳网络中自由体积的增加和Si-O-Si骨架优异的柔韧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Y.Huang等通过二苯基硅二醇和螺戊四醇二(单磷酸)缩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硅/含磷杂化物(SPDS)。此外,SDPS还与单(4,6-二氨基-1,3,5-三嗪-2-)(2,4,8,10-四氧基-3,9-二磷酸酯)十一烷-3,9-(酸盐)3,9-)(SPDM)结合制备复合阻燃EP。研究发现,在改性EP体系中,SDPSSPDM能起到协同阻燃作用。SDPSSPDM的协同作用为EP提供了高LOI值和高残碳率。此外,在EP中引入SPDSSPDM显著降低了复合材料的PHRRTGATG-FTIRSEM测试结果表明,SDPS/SPDM热降解形成致密的蜂窝状碳质结构,抑制可燃气体的释放,提高了EP的阻燃性。

1. 国内外市场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约50家,2019年总产能约204.8万吨/年,同比下降4.3%;产量为135.9万吨,同比增长7.9%;行业平均开工率为66.4%2020年上半年,我国环氧树脂产量为63.68万吨,同比增长12.31%,预计2020年行业总产量达到139.9万吨。我国液体环氧树脂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产能占比达到全国的50%左右;固体环氧树脂生产主要集中在黄山地区。2019年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的环氧树脂产能达到27万吨每年,位居我国榜首,其次是南亚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的24万吨/年。在现有产能饱和的情况下,我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新产线建设。其中企业龙头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山东三木化工有限公司已经在建20万吨每年的新产线,根据中国化工信息统计,2020年我国拟建/在建的环氧树脂产能达到118.8万吨/年。

国际市场上,导热材料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外的几家知名厂家垄断,导热材料垄断企业是美国Bergquist和英国Laird,合成石墨产品的高端客户市场主要由日本Panasonic、中石科技和碳元科技支撑。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作为电子工业的基础材料,预计覆铜板的需求量和增长率将会呈逐年扩大的趋势。预计未来5年,在环氧树脂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复合材料和基本建设用环氧树脂,将会成为支撑环氧树脂产量增速的主要领域。风电需求不断加大,高铁、高速公路以及城市化发展建设中的地铁及机场建设和维修,都将推动环氧树脂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将极大地提高环氧树脂需求。


1. 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1) 硅元素阻燃在绿色阻燃方向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同时介孔硅材料具有均匀的孔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在燃烧过程中硅元素掺杂入残炭中从而形成柔韧性更好、更加完整的炭层对材料进行包裹,隔离的作用。

(2) 单一的硅元素阻燃往往效率不高,经常作为协同阻燃元素使用。故通过使用含磷、氮物质以及过渡金属对纳米介孔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磷-氮协同作用增强环氧树脂的阻燃性。

(3) 低量高效,在提高阻燃效率的同时,因其阻燃剂的低添加量保证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不受过多影响。响应绿色环保的理念,摒弃有毒阻燃剂,使阻燃剂的燃烧产物多事低毒低害,把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工艺简单,有望进行产业化开展。设计一种合成方法简便、产率高的添加型阻燃剂,使环氧树脂燃烧时具有更少烟雾并与环氧树脂基体的相容性更好,使所制备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以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

1. 技术路线

本项目总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summernote-img



 

1 项目技术路线图

(1) 制备介孔SBA-15

将三嵌段共聚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加入HCl和一定量的助溶剂丙三酮,使用机械搅拌于恒温水浴条件下搅拌30min,待溶液变为均匀溶液后,滴加正硅酸乙酯再剧烈搅拌5min后静置20h;转移至反应釜中晶化24h,样品经蒸馏水过滤、洗涤、干燥,于马弗炉中焙烧5h,然后自然冷却,得到焙烧产物介孔二氧化硅SBA-15

2)合成阻燃剂

使用含磷、氮物质以及过渡金属对SBA-15进行改性得到阻燃剂,并用合适的方式将其分散至环氧树脂中,增强阻燃剂和环氧树脂的相容性,通过磷-氮协同作用增强环氧树脂的阻燃性。

3)对材料、阻燃、力学性能进行测试

利用XRD研究改性后阻燃剂的相态结构,采用SEM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特征,采用XPS分析改性后材料的元素组成,采用红外光谱仪研究材料的表面结构信息,研究其表面存在的官能团类型。探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对其进行TGDMADSC测试。

2. 拟解决问题

(1) 阻燃剂的添加量、添加方式直接决定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

力学性能,因此如何通过对介孔二氧化硅进行改性,使阻燃剂与树脂基体更好地结合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 阻燃剂的制备,通过调节合成条件确定具有最佳阻燃性阻燃剂的原料比。

3. 预期成果

1)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进一步探究其阻燃性能,通过添加阻燃剂来提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希望能更好地将阻燃剂和基底相混合,降低制备成本,为拓宽其应用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 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一) 项目研究进度安排

项目计划用1年时间完成研究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24.3-2024.4:团队成员学习相关文献资料与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与指导老师讨论项目关键问题。

2024.5-2024.8:拟定实验具体操作方案,讨论可行性及熟悉使用实验器材,购买药品与试剂并进行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优化其制备流程。

2024.9-2024.10:对已经制备出来的环氧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总结填料添加量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2024.11-2024.12:进行环氧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探索,并根据样品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

2024.1-2025.2:研究其导热和阻燃特性,并同时对制备样品进行力学性能、电性能等其他性能的测试。

2025.3-2025.4:根据整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阻燃性研究方向有较好的工作基础,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在整理中,如论文和专利等。

本具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条件,有复合材料制备设备和阻燃性能的测试设备等。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10000.00 10000.00 0.00
1. 业务费 6000.00 业务总金额 6000.00 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4500.00 用于制备样品的分析及性能测试 450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0.00 0.00 0.00
(4)文献检索费 500.00 文献检索 50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1000.00 发表学术论文 1000.00 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1000.00 小型玻璃器皿、吸附测试耗材 100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模具制备 0.00 0.00
4. 材料费 3000.00 购买石墨烯、Al2O3、环氧树脂等试剂与药品 3000.00 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