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侗族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性设计应用

申报人:郑思琪 申报日期:2024-05-30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侗族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性设计应用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艺术学
设计学类
学生自主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基于三江侗族纹样对文创产品进行创新设计。融入当地特色,将侗族文化收集、研究、提炼、创新与传播,从文创产品文化元素的选择、产品的形态功能创新、文化故事阐述方面入手,依托互联网+模式宣传推广文创产品,把侗族纹样作为一种特殊又珍贵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一方面,旨在通过“互联网+文创”的方式保护与传承侗族特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推广,带动乡村产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打造三江侗族文化知名度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主持自治区教育厅课题3项,参与自治区教育厅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课题1项。

同意
区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郑思琪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2022 项目管理与资料收集
梁暄瑶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2022 资料收集与整理设计素材
陈恒俐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2022 整理设计素材与产品设计
施彬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2021 资料收集与市场推广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杨洪 艺术学院

立项依据

1、设计一款侗族纹样风格的文创产品,保护和传承侗族纹样文化
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传统纹样数量繁多数不胜数,如“龙蛇纹”图腾、“太阳、云雷纹”等,大多取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多崇拜意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崛起,经济的发展,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侗族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所以研究侗族纹样及其文化,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推广变得尤为重要。
2、提升侗族侗文化知名度、传播力度小的问题
侗族纹样使用的具有明显的满族风格花冠式步摇,色彩上多单色如青色、绿色、黑色、深蓝色为主,具有素雅和谐之美,项目将侗族特色纹样运用在文创产品之中,从视觉元素和功能性上实现文化传承与产品创新。
3、互联网+文创,产品推广创新,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项目成员通过抖音视频推送、抖音直播等互联网平台,宣传与推广侗族特色文创产品。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侗族的纹样,实现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推广“侗族文化”名片,促进当地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收集、整理与研究侗族纹样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侗族纹样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图案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精美的纹样象征着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承载着种族繁衍与民族兴旺的美好期盼。
经过初期调研,着重介绍侗族自治县的几种特色纹饰:
动物崇拜——龙蛇纹。在中国古代龙一直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经常以云龙、盘龙、二龙戏珠等形式出现。侗族以龙蛇、蜘蛛等为神灵,其服饰纹样中的龙纹不似古代朝廷龙纹那样庄严,而是一个善良灵巧且可爱的形象,以特殊针法,马尾绣做成,并赋予其精巧细腻的神韵。
图1 卷龙如意纹刺绣背带
太阳崇拜——太阳纹。侗族视太阳为“万物之神”,对太阳十分尊崇,古时有迎太阳的习俗,现部分地区仍然保留这个习俗。太阳纹在侗族服饰纹样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具象的圆,圆的周围用丝线绣出光芒;有时以“卍”字纹表现;有时以“八芒太阳纹”的形式出现,侗族小儿背带和童帽上时常绣有这种纹样。
图2 三江太阳榕树花纹刺绣背带盖片
植物崇拜——花草纹、桃花纹。侗族人民喜在衣服的衣边和袖口绣上小花,他们不喜牡丹或者兰花一类的刺绣图案,大多采用梅花、桃花、李树花、油桐花、杜鹃花等山野间常见的野花形象。侗族人爱树,家家户户都种树,树纹多以太阳为中心,发出光芒,四角为枝叶茂密的榕树充满整个画面,常出现在女子服饰或小儿背带上。
图3 三江侗族女帕上的桃花
本项目将把三江侗族纹样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分类收集和整理,进行侗族文化视觉元素、民族图形创新的研究;
2、侗族文创系列文创产品开发
三江侗族文化视觉元素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把文创设计做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其更具文化吸引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三江侗族纹样视觉元素(图形)在文创设计中的提炼与制作技巧。依据美学原理、设计原理与理念在文创产品的造型、色彩和设计精神表达上进行实物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力求设计出具有三江侗族文化特色、个性化的文创产品。
3、侗族特色文化收集
侗族的蜡染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以其丰富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使用蜡作为防染材料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蜡染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用于日常服饰,还广泛应用于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中。例如,在热恋阶段,姑娘们会制作蜡染布帕、雨伞袋和腰带作为爱情的信物;新娘出嫁时,会穿上自己染制的头帕和衣裙,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
图5 蜡染布
侗族建筑文化-鼓楼、风雨桥等。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通常位于村寨的中心,是村民集会、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和风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鼓楼不仅是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还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鼓楼的建造不用一钉一卯,全部用木榫卯结构,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技艺。
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既是桥梁,也是侗族人民避雨和休息的场所。风雨桥通常建在河流或溪流之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使其成为侗族村寨的美丽风景线。
吊脚楼-吊脚楼是侗族传统的民居形式,其特点是房屋的一部分悬挑在山坡或水面上,以适应地形和环境。吊脚楼的建筑风格既实用又美观,展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6 侗族鼓楼
芦笙会-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
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图7侗族芦笙舞
国内市场:
侗族纹样结合的文创产品可能还不是主流,但在一些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推动下,已经有少数产品制造商和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侗族纹样设计到文创产品中。这些设计的产品往往在民族特色节日或者文化展览、民族博物馆中受到关注。加强设计和研发,确保带有侗族纹样的文创产品的安全性和耐玩性,同时保持其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和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的研究机构、大学和文化部门通常会参与到这些传统纹样的研究活动中,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作品收藏和展示等方式,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侗族纹样的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国外市场: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侗族纹样,逐渐受到关注。一些注重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可能会对侗族纹样陀螺表现出兴趣。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国外市场对侗族纹样的研究和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推广侗族文化,国外设计师和研究者可能需要与懂侗族文化和语言的专业人士合作,以确保设计产品的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
目前,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侗族纹样文创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如通过跨境电商、国际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特别是运用“互联网+文创”使得侗族文化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发展动态:
①文化传承:设计师和工匠们正在尝试将侗族的传统纹样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
② 创新设计:通过使用现代材料和生产技术,创造出既有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侗族纹样文创产品。
③教育意义:一些教育机构或组织可能会采用具有侗族纹样的文创产品作为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桥梁,帮助人们了解和学习侗族文化。
④ 国际交流: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侗族纹样与文创产品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受到欢迎,从而促进国际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项目的创新点:
①将侗族纹样和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给侗族文创产品创造更具美观、新颖、独特的外观形态。从而建立新颖的有效的保护侗族纹样文化的多样性的模式;
② 三江侗族纹样、三江文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的有机结合;
③制作文创产品的材质优先选用可再生、环保的材料,木制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④运用“互联网+文创”作为主要推广方式,来提高当地侗文化的知名度。拓宽三江文化视觉元素特别是侗族视觉元素的应用领域;
⑤通过互联网渠道打开销售市场,不仅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且助推当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⑥采取更为多元的手法,赋予少数民族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使之得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功能,服务于“两个百年”的战略谋划,真正实现保护文化、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的创新运用。
2、项目的特色:
①“文化+旅游”模式。将侗族当地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融入到市场需要的产品创新中,把设计需求与人文底蕴相结合;
②“文化+互联网”模式。运用互联网+文创的特点,通过互联网直播渠道的开拓能够让文创企业接触到更多的商机,进一步解决侗族传统文创产品未能打开市场的问题,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这个侗族纹样,提高当地经济发展;
③“文化+创新”模式。以考察、实证、创新、制图等方法,探索侗族纹样的创新新思维、新设计技法方法。
④“文化+产业”模式。多产业进行合作,助推三江当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深化,实现乡村文化的长效传承机制。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当地人尽可能实现顾家、传艺、脱贫“三不误”。
1、技术路线:
summernote-img
2、拟解决的问题
①通过本次研究,只在解决关于侗族文化文创产品创新与互联网直播推广构建,设计三江文创产品,推广三江侗族传统文化,帮助三江侗族纹样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创新应用;
②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转变侗族地区文化观念,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达到传统侗族文化与现代文创科技创新;
③成果总结。整理并申请专利形成最终实践的结果,申请相关专利,完成知识产权的保护。
3、预期成果
①三江侗族风格的文创产品设计:在对三江侗族纹样艺术的研究中,用其研究的纹样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加以改进再包装,形成系列的侗族文化特性的文创产品;
②申请专利:整理设计素材,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③在互联网平台推广三江侗族风格文创产品:注册抖音或微博等直播,组织设计过程的直播,与网友在线互动,推广并传播文创产品侗族纹样产品。
2024年4月------2024年8月:考察三江侗族图案纹样文化和互联网+文创平台,对三江侗族文化、全国互联网+文创平台的调研与资料收集;
2024年 9 月------ 2024年10月:资料整理与研究,掌握研究理论,探讨技法、技巧;
2024年11月------ 2024年12月:文创产品分类,进行设计及制作样品,进行测试与评估;
2025年 1 月------ 2025年3月:对文创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并整理设计素材;
2025年 4 月------ 2025年6月:申请专利,保护项目知识产权,制作成果汇报展览,准备结题。
① 资料调查
项目团队目前已依托本校图书馆丰富的研究资料,分别对三江侗族纹样、文创产品现状进行文献调研,为三江侗族纹样与“互联网+文创产品”产品文创设计、三江侗族自治县实地调研等角度提供落地基础。
② 团队搭建和分工
项目负责人,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校生,曾经担任班级负责人职位,具有一定的制定计划和管理能力,熟练使用Excel、photoshop、rhino、keyshot等软件,获国家奖学金,可以担任项目研究调查工作,整理文创产品设计和文化环境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数据,并制作生成调研报告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已具备的条件:
①目前国内文创产品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且以侗族纹样的文创产业为背景的文创产品产业项目未在市场形成规模,竞争对手较少,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②三江侗族纹样种类繁多,可塑造性强,保证了产品的创新性,吸引更多客源。
③借助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支持,让更多的文创产品走出广西,面向国内市场。
④项目团队成员对于侗族纹样的研究有了较好的基础,为项目提供了优质素材,有利于项目的创新设计。
尚缺少的条件:
①将传统侗族纹样与现代文创相结合的难度较大;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推广宣传三江文化,缺少一定的平台渠道与推广传播经验。
②团队成员缺乏大规模文创产品设计经验,基础相对薄弱。
解决方法:
①基于已有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咨询专业直播人才,通过不断创新推广手段与设计内容攻坚克困难。
②项目旨在基于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同时依托设计学院技术支持为辅,将三江侗族纹样文创方案制作完成,实现项目研究落地。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6500.00 3500.00 3000.00
1. 业务费 4500.00 2750.00 175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0.00 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3000.00 三江实地调研的车费住宿费 1500.00 1500.00
(4)文献检索费 500.00 知网检索 250.00 250.00
(5)论文出版费 1000.00 论文版面费 1000.00 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500.00 稿纸、笔、设计素材的采购 50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1000.00 专利申请费 0.00 1000.00
4. 材料费 500.00 打印复印 250.00 25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