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整理与研究侗族纹样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侗族纹样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图案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精美的纹样象征着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承载着种族繁衍与民族兴旺的美好期盼。
经过初期调研,着重介绍侗族自治县的几种特色纹饰:
动物崇拜——龙蛇纹。在中国古代龙一直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经常以云龙、盘龙、二龙戏珠等形式出现。侗族以龙蛇、蜘蛛等为神灵,其服饰纹样中的龙纹不似古代朝廷龙纹那样庄严,而是一个善良灵巧且可爱的形象,以特殊针法,马尾绣做成,并赋予其精巧细腻的神韵。
图1 卷龙如意纹刺绣背带
太阳崇拜——太阳纹。侗族视太阳为“万物之神”,对太阳十分尊崇,古时有迎太阳的习俗,现部分地区仍然保留这个习俗。太阳纹在侗族服饰纹样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具象的圆,圆的周围用丝线绣出光芒;有时以“卍”字纹表现;有时以“八芒太阳纹”的形式出现,侗族小儿背带和童帽上时常绣有这种纹样。
图2 三江太阳榕树花纹刺绣背带盖片
植物崇拜——花草纹、桃花纹。侗族人民喜在衣服的衣边和袖口绣上小花,他们不喜牡丹或者兰花一类的刺绣图案,大多采用梅花、桃花、李树花、油桐花、杜鹃花等山野间常见的野花形象。侗族人爱树,家家户户都种树,树纹多以太阳为中心,发出光芒,四角为枝叶茂密的榕树充满整个画面,常出现在女子服饰或小儿背带上。
图3 三江侗族女帕上的桃花
本项目将把三江侗族纹样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分类收集和整理,进行侗族文化视觉元素、民族图形创新的研究;
2、侗族文创系列文创产品开发
三江侗族文化视觉元素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把文创设计做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其更具文化吸引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三江侗族纹样视觉元素(图形)在文创设计中的提炼与制作技巧。依据美学原理、设计原理与理念在文创产品的造型、色彩和设计精神表达上进行实物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力求设计出具有三江侗族文化特色、个性化的文创产品。
3、侗族特色文化收集
侗族的蜡染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以其丰富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使用蜡作为防染材料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蜡染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用于日常服饰,还广泛应用于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中。例如,在热恋阶段,姑娘们会制作蜡染布帕、雨伞袋和腰带作为爱情的信物;新娘出嫁时,会穿上自己染制的头帕和衣裙,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
图5 蜡染布
侗族建筑文化-鼓楼、风雨桥等。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通常位于村寨的中心,是村民集会、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和风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鼓楼不仅是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还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鼓楼的建造不用一钉一卯,全部用木榫卯结构,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技艺。
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既是桥梁,也是侗族人民避雨和休息的场所。风雨桥通常建在河流或溪流之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使其成为侗族村寨的美丽风景线。
吊脚楼-吊脚楼是侗族传统的民居形式,其特点是房屋的一部分悬挑在山坡或水面上,以适应地形和环境。吊脚楼的建筑风格既实用又美观,展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6 侗族鼓楼
芦笙会-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
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图7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