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申报人:唐方舟 申报日期:2024-05-30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材料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研究以硝酸钴、硝酸锌分别作为钴源和锌源、通过调控金属盐比例合成不同ZCo比例的双金属MOFs。将其作为前驱体,经过高温热解及酸洗,制备不同ZCo比例的双金属MOFs衍生炭材料。研究了不同ZCo比例对MOFs衍生炭材料孔结构,石墨化程度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以制备的预锂化Zn80Co20-PC作为负极材料,商业活性炭作为正极材料,组装成了锂离子电容器,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20GXNSFAA159015):梯度多孔焦炭填充低熔点锡基合金的高性能储锂研究(2020.7-2023.7)(结题)
樊新,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涉及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分子/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等方面。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梯度多孔焦炭填充低熔点锡基合金的高性能储锂研究(2020.7-2023.7)(2020GXNSFAA159015)(结题)、三维石墨烯/SnO2/聚苯胺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2015.9-2018.8)(2015GXNSFAA139277)(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剑麻纤维素纳米晶须/纳米羟基磷灰石协同增强改性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及性能研究(2014.1-2017.12)(51363005)(结题)。
樊新教授致力于电化学能源材料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也大力支持学生运用生物质衍生炭炭作为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的探索和研究。樊新老师为项目研究提供材料制备实验室和电化学性能测试仪器设备,实验室内设备齐全先进,为我们项目的实验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樊老师还为我们传授了他在电极材料方面积累的经验,及时为大家解疑答惑,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带路人。除此之外,樊老师还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实验所需的参考论文以及为实验提供必要的经费,帮助和保障我们的实验顺利进行。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唐方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2 材料制备及数据分析
杨程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21 材料制备及数据分析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樊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立项依据

电极材料是构成锂离子电容器的关键组件之一,也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高性能电极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最早用作锂离子电容器电极的炭材料的原料大多源自于石油化工产品,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缺乏,生物质资源在制备活性炭方面备受关注。因此探索和研究出一种价格低廉、材料常见、工艺简单可行且高效、环保和低成本前驱体的高性能炭材料组装成锂离子电容器,应用于市场各种电器中是至关重要的。

本项目的完成可为衍生炭基复合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将促进衍生炭复合材料在能源材料领域更加广泛的实际应用,对能源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研究以硝酸钴、硝酸锌分别作为钴源和锌源、通过调控金属盐比例合成不同Zn/Co比例的双金属MOFs。将其作为前驱体,经过高温热解及酸洗,制备不同Zn/Co比例的双金属MOFs衍生炭材料。研究了不同Zn/Co比例对MOFs衍生炭材料孔结构,石墨化程度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以制备的预锂化Zn80Co20-PC作为负极材料,商业活性炭作为正极材料,组装成了锂离子电容器,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

1 ZnxCo100-x-MOFs的制备

称取0.18g Zn(NO3)2·6H2O0.02g Co(NO3)2·6H2OZn/Co摩尔82),0.4g NDI0.1g环己二酸,溶解于3 ml去离子水和2 ml DMF中,使其完全溶解。将上述溶液加入10ml反应釜,100℃反应24h。将产物用DMF过滤洗涤,得到ZnxCo100-x-MOFsx为加入锌金属盐的比例。通过调节金属盐Zn(NO3)2·6H2OCo(NO3)2·6H2O的摩尔比(Zn/Co=100:080:2050:5020:800:100),分别获得Zn100-MOFZn80Co20-MOFZn50Co50-MOFZn20Co80-MOFCo-MOF

2 ZnxCo100-x-PCs的制备

ZnxCo100-x-MOFs放置在石英舟中,使用高温管式炉,在氩气氛围中以4℃ min-1的速率升温至800℃,并保温2h。将炭化后的样品用2M HCl80℃冷凝回流12h,再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接近7。最后将其放入80℃烘箱干燥12 h,得到ZnxCo100-x-MOFs衍生多孔炭,标记为ZnxCo100-x-PCs

3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的表征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Hitachi S-4800)和透射电镜(TEMTecnai G12, 200 kV)对其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由配备Cu-Kα辐射0.15418 nm的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Rigaku)对其物相结构进行表征。拉曼光谱由拉曼光谱仪(DXRThermofisher Scientifc)进行。采用Micromeritics ASAP 2020仪测定样品的N2吸收/解吸等温线,采用非局域密度泛函理论(LDFT0分析样品的孔径分布。

4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70%ZnxCo100-x-PCs20%Super P10%的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与N-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制成阳极,然后将混合物涂覆在铜箔上。将电极在120 ℃下干燥10 h,切成直径12 mm的圆盘。ZnxCo100-x-PCs阳极的质量负荷为1.2 mg cm-2。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了商用活性炭(ACYP-50F)阴极,集流器为铝箔。

CR2025电池在高纯氩气气氛的手套箱中组装。在半电池中,采用ZnxCo100-x-PCs作为工作电极,锂金属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在锂离子电容器中,选用AC作为正极,预锂化ZnxCo100-x-PCs作为负极。由碳酸乙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酯乙酯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11)作为电解质。在锂离子电容器测试中,循环伏安法(CV)试验采用CHI660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恒流充放电采用Land CT2001A系统进行测量。

比电容(CF g-1)、能量密度(EWh kg-1)和功率密度(PW kg-1)由式1~3计算:

      summernote-img  (1)

     summernote-img)                                     (2)

   summernote-img                                                (3)

式中VdsVde表示锂离子电容器电极材料放电过程中的起始电位和结束电位,t表示放电时间。根据电极上活性物质的总质量进行计算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锂离子电容器具有比双电层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比锂电池更高的功率密度,在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1-3]

锂离子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离子在正极表面发生吸附/脱附行为,而锂离子在负极则发生嵌入/脱出循环,因此正负极间存在动力学差距。器件的功率密度受限于负极材料的缓慢动力学行为[4]。因此,急需研发具有高倍率性能的负极材料,提升其动力学行为,缩小与正极的动力学差距。尽管石墨作为最广泛使用的碳基负极材料,但由于其相对较低的锂存储容量可能无法满足高功率和高能量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碳材料的结构尺寸缩小至纳米级别或在结构中引入更多的孔,这将会暴露出更多的锂离子存储的活性位点,并加快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从而实现高的锂存储与较高的倍率性能。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键结合得到的晶态多孔材料[5-7]。金属有机框架由于金属节点、配体以及拓扑类型的丰富、可调特性而成为构建多孔炭的理想前驱体[8-10]。在MOF的炭化过程中,规则排列的金属中心可以原位转化为金属纳米颗粒并均匀地分布在炭化产物中,当使用高度互穿的MOF作为前驱体时,高密度分布的金属节点更有利于获得数量庞大的金属纳米颗粒[11]。在随后的酸去除过程中,这些的数量庞大且均匀填充在碳基质内的金属纳米颗粒将在碳基质内塑造出丰富的多孔结构。此外使用过渡金属(NiCoMn)作为节点还将提高碳骨架的石墨化程度,这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平台容量。含碳有机配体是最终炭化产物的主要碳源,具有类石墨结构的更加刚性配体倾向于在炭化后保留原始MOF的形态以及塑造更有序且丰富的孔隙结构。基于以上优势,MOFs被认为是制备多孔炭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或模板。例如,Zhao等人[12]选用两种刚性配体构成两重互穿的LUC-104,热解后得到囊泡状的多孔炭材料(N/C-900),该材料在1A g-1时循环2000圈后可逆容量可达734mAh g-1

ZnMOF在原位炭化过程中产生的Zn金属很容易被汽化,从而获得更多的孔结构[13]。大部分CoMOF可以很容易地在框架中引入Zn节点而不改变其结构,通过调整合成溶液中Zn/Co摩尔比就可以方便地调节MOF框架的Zn/Co比例,从而影响后续的炭化过程。钴离子能够作为催化剂促进碳骨架的石墨化,锌离子能够作为牺牲模板得到较高的比表面积及丰富的孔结构,从而得到具有适当孔径分布和石墨化程度的MOFs衍生炭材料。对于双金属MOFs衍生炭材料的研究与探索,将对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hattacharjee U, Bhowmik S, Ghosh S, et al. Effect of in-situ derived sulfur dispersion on dual carbon lithium-ion capacitors [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2, 542: 231768.

[2] Naskar P, Kundu D, Maiti A, et al. Frontiers in hybrid ion capacitors: A review on advanced materials and emerging devices [J]. Chemelectrochem, 2023, 8(8): 1393-1429.

[3] Zhou D, Liu R, Zhang J, et al. In situ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poly(ionic liquid)-based solid electrolytes for high-safety lithium-ion and sodium-ion batteries [J]. Nano Energy, 2017, 33: 45-54.

[4] Yang Z, Guo H, Yan G, et al. High-value utilization of lignin to prepare functional carbons toward advanced lithium-ion capacitors[J].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20, 8(31): 11522-11531.

[5] O’Keeffe M, Yaghi OM. Deconstructing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related materials into their underlying nets[J]. Chemical Reviews, 2012, 112(2): 675-702.

[6] Ye Z, Jiang Y, Li L, et al. Rational design of MOF-based materials for next-generat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J]. Nano-Micro Letters, 2024, 13(1): 203.

[7] Zhou J, Wang B. Emerging crystalline porous materials as a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7, 46(22): 6927-6945.

[8] Chi Y, Yang WP, Xing YC, et al. Ni/Co bimetallic organic framework nanosheet assemblie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J]. Nanoscale, 2023, 12(19): 10685-10692.

[9] Liu M, Zhao F, Zhu D, et al. Ultramicroporous carbon nanoparticles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particle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J].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8, 211: 234-241.

[10] Zhou J, Yang Q, Xie Q,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Co-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erivatives for advanced batteri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96: 262-284.

[11] Tan AD, Wang YF, Fu ZY, et al. Highly effectiv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is: Nitrogen-doped hierarchically meso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interpenetrated non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7, 218: 260-266.

[12] Zhao YX, Sun YW, Li J, et al. Interpenetrated N-rich MOF derived vesicular N-doped carbon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y[J]. Dalton Transactions, 2023, 51(20): 7817-7827.

[13] Yang J, Feng T, Zhou H, et al. Zinc oxide quantum dots embedd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for high-capacity and ultrastabl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J].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4, 1(9): 100186.

创新点:

Zn/Co双金属MOF结构中,钴离子能够作为催化剂促进碳骨架的石墨化,而锌离子能够作为牺牲模板得到较高的比表面积及丰富的孔结构,从而得到具有适当孔径分布和石墨化程度的MOFs衍生碳材料。

项目特色:

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可调的高孔隙率稳定性及结构多样性Li+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提升器件的能量密度,为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制备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及为具有互穿结构的MOF材料新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对促进生物质复合材料在能源材料领域更加广泛的实际应用和能源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路线:Zn/Co双金属MOF衍生的合成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summernote-img

1 Zn/Co双金属MOF衍生制备过程示意图

首先通过水热法在衬有聚四氟乙烯的不锈钢高压釜中制备ZnxCo100-x-MOF前驱体;然后将制备的前驱体ZnxCo100-x-MOF放置在高温管式炉中(氩气氛围)高温烧结制备Zn/Co双金属MOF衍生多孔炭。分别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拉曼光谱和比表面仪以及循环稳定性、恒流充放电和阻抗测试等对该多孔衍生炭材料进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拟解决的问题:

1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结构中高密度的金属离子作为高效造孔剂和炭化过程中的催化剂,促进碳骨架的原位催化石墨,得到比表面积较高、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及缺陷的多孔材料,为Li+存储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减小正、负极动力学差异,有效提升锂离子电容的功率密度。

2)在锂离子电容循环过程中,由于局部引入有序石墨化结构有效减少材料的不可逆缺陷,提高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有效解决正极材料容量利用率降低以及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降低等问题。负极材料长的充放电平台,不仅能够减缓负极电势向高值偏移的速度,而且有利于正极设计更高的容量,提升器件的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及导电性能。

预期成果:

1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

2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电化学性能及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3)发表SCI论文1篇。

2024.05~2024.08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比表面仪等测试方法,对该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表征。

2024.09~2025.02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作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作负极材料组装成锂离子电容器。通过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阻抗测试等一系列电化学测试,对衍生炭材料的比电容、循环稳定性、充放电稳定性、倍率特性及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综合材料结构、形貌表征的结果,探索衍生炭材料多孔结构与材料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2025.03~2025.4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撰写项目结题报告。

1.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本团队的成员在实验室研究生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学习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的制备,学会了基本的材料制备工艺的操作以及一些电化学性能测试等实验设备的使用。同时,能熟练操作AFMSEMTEM实验结果分析,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文献资料。

 


2. 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课题组拥有真空管式炉、冷冻干燥机、中国上海辰华CHI电化学工作站2台及多台多通道武汉Land充放电仪。这些仪器设备为本项目研究Zn/Co双金属MOF衍生炭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测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BET比表面积测试仪等分析测试设备为材料的表征提供了基本保障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10000.00 5000.00 5000.00
1. 业务费 5000.00 2500.00 25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1600.00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费 800.00 800.00
(2)能源动力费 400.00 实验过程中水电费等 200.00 200.00
(3)会议、差旅费 1500.00 学术交流交流费、住宿费 750.00 750.00
(4)文献检索费 300.00 文献查询及检索费 150.00 150.00
(5)论文出版费 1200.00 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 600.00 6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2000.00 常见实验耗材(电极) 1000.00 100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3000.00 常用化学试剂 1500.00 150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