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而国外则更多关注户外休闲与可持续旅游。国际上,文化旅游和户外旅游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露营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户外露营产业。[]然而,将特定地域文化与户外露营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在漓江流域这样的特定地理文化背景下。
图
1消费者更倾向露营地消费情况
1.桂林漓江文化发展现状
漓江从桂林兴安县灵渠开始,一路穿越兴安、灵川、桂林市中心、阳朔、平乐,总长度达164公里,横贯桂林市,贯穿整个市境。漓江流域内留下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千古灵渠、“两江四湖”,漓江精华段的“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兴坪古镇,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桂剧、彩调剧、山歌、长征文化、抗战文化。截至目前,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336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舞台艺术获全国性奖项13项。每一处文化遗存都见证着漓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共鸣,构筑出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甲天下”的山水奇景,构筑了世上独有的文化资源
2.户外露营发展现状
如图显示,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和带动市场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1134.7亿元,同比增长52.6%;带动市场规模5816.1亿元,同比增长率为51.8%。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将达到14402.8亿元。

![]()
图
2 2014—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与带动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超过4.1万家露营地相关企业,近十年来,我国露营的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2020年新增8758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27.52%,实现近十年来的最大增速。2021年新增相关企业2.1万家,是近十年来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的一年。
3.国内漓江文化文献综述
唐健扬、王旭和吴琳(2024)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和《新闻联播》栏目、《龙的传人》公益广告中,桂林山水画面、遇龙河“金色巨龙”、刘三姐歌曲等元素多次精彩亮相。主流媒体“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聚焦漓江,《人民日报》头版、《广西日报》图片新闻、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新闻》报道众多游客乐享漓江,《光明日报》报道漓江之畔千年底蕴的兴坪古镇,春节漓江入选微博热词榜单,大力分享漓江美景和游览体验,不断提升漓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
3国内露营分类
4.国内户外露营文献综述
韩仁杰和林洲羽(2023)基于目前露营地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大多仅以完善露营地基础配套设施为主,缺乏对露营场地景观的塑造和环境体验的关注,出现了露营产品单一、景观趋同、露营特色缺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露营旅游发展现状,总结露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为未来露营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杨思静(2023)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露营旅游发展现状及优势,挖掘广西乡村露营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为推动广西乡村露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黄庭媛和黄远伟(2023)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探究桂林市“营地+体育”新业态发展基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桂林市“营地+体育”新业态的发展基础:国家政策的支持、户外旅游资源丰厚、露营市场稳步发展。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业态运营模式单一、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体育旅游整体缺乏联动性。优化路径:改造露营地类型和服务,增强休闲体育运动体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发展,实现一体化的协同治理;整合户外资源,构建多渠道的新业态供给方式。
![]()

图
4受访者对露营的兴趣来源
5.国外户外露营文献综述
国外对露营地研究较早,研究范围最初研究集中在露营地的建设标准和营地规划选址探讨方面。欧美国家露营旅游的成熟发展,将国外一些学者对露营地的研究开始慢慢转向细微方面。美国的《Campingmagazine》和《TravelAmerican》都曾对美国的露营旅游及露营地做出相关标准,欧美露营地的建设从1976年就开始颁布具备法律效力的《标准》。安全管理尤其是露营过程中火灾及其发生原因和消防预防成为焦点露营者对营地的满意程度以及露营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也开始成为研究焦点。美国学者对卡罗莱纳州研究发现露营的主体人员是退休的高收入人群,主要露营集中时间为每年4至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