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砷的来源,分布,危害与污染现状研究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矿物中的砷会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进入到地下水中,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原生的高砷地下水,其砷含量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饮用水标准(10μg/L)[1]。我国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于砷含量的标准也是0.01 mg/L。如果超过了该标准,就可以认定为砷超标。
环境中砷的主要来源方式有:1.砷和含砷金属的开采、冶炼;2.用或砷化物作为原材料制成的玻璃、颜料、药物、纸张的生产;3.煤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含砷的废水、废气和废渣[2]。
早在1997年,张岚等人便对我国高砷地下水的地理分布和暴露人群进行调查与统计,并列表展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砷浓度状况,统计发现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饮水人口比例高达57%,其中超过0.1 mg/L的高浓度砷暴露人群比例也达23%[3]。2003年进行的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中则对我国饮水型砷中毒的基本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内蒙古、山西为我国饮水型砷中毒的重病区,并对各地区改水降砷情况进行列表汇总。但目前高砷地下水问题仍相当严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台湾省、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以及山东和山西等40个县市区。
![]()
图2饮水中砷超标的水样点分布示意图(张岚等,1997)
根据毒理学研究报道,长期低剂量地摄入砷化物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慢性砷中毒。肝脏是砷中毒的明显作用的靶器官之一,砷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由于砷对肝脏的毒作用非常复杂,加之砷在体内有较强的蓄积性,在临床上表现为渐进性不可逆发病过程[4]。大量饮用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可能会导致急性砷中毒。急性砷中毒对身体诸多机能系统都有较为明显的损害,例如呼吸系统、肠道系统等。对于部分免疫力低的人可能会导致造血功能障碍[5]。因此,治理砷污染势在必行。
3.2砷运移过程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
砷在地下水环境中的浓度分布和迁移主要受到砷与含水层介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含水层沉积物中各类含砷岩石和矿物(如砷硫铁矿等)是地下水砷的最初来源,水-岩相互作用使沉积物吸附态的砷被释放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中的砷富集,因此,吸附-解吸行为被认为是影响和控制砷迁移释放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展对砷动态迁移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李俊霞[7]在大同盆地As污染区建设了多层次的野外作业场。一年监测结果表明,3个含水层表现出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行为;Stolze[8]探究了不同粒度(0.64 mm,1.3 mm,2.3 mm)和渗流速度(1 m/d,30 m/d,90 m/d)对砂质多孔介质中表面络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渗流速度的增加显著阻碍了表面络合反应,颗粒尺寸较大、孔喉较大的多孔介质在较快的流速下会导致溶质与介质不完全混合程度增加,从而导致表面反应性的显著降低。
目前,电阻率成像法(ERT)在水文地质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当前ERT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通过对灰岩地层的识别和判定,可以了解溶洞的发育状况及空间分布规律,判断溶洞充填状况及富水特征,也有学者研究室内砂箱与野外场地结合研究地下水污染物范围和修复[9]。
参考文献:
[1]Podgorski J, Berg M. Global threat of arsenic in groundwater[J]. Science, 2020, 368(6493): 845-850.
[2]赵维梅.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影响[J].科技资讯,2010(08):146.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0.08.025.
[3]张岚,陈昌杰.我国高砷饮水的地理分布与暴露人群[J].卫生研究,1997(05):24-27.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1997.05.007.
[4]彭珊茁. 职业砷接触工人肝损伤联合监测指标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
[5]武永吉.白血病与砷中毒[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内科学分册),1974(08):368.
[6]Smedley, P. L., & Kinniburgh, D. G. (2002). A review of the source, behaviour and distribution of arsenic in natural waters. Applied Geochemistry, 17(5), 517-568.
[7]Li J ,Xie X ,Wang Y .Effects of the groundwater flowing and redox conditions on arsenic mobilization in aquifers of the Datong Basin, Northern 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y,2024,636131256-.
[8]Lucien S ,Massimo R .Surface complexation reactions in sandy porous media: Effects of incomplete mixing and mass-transfer limitations in flow-through systems[J].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2022,246103965-.
[9]Mao D Q,Revil A,Hort R D,et al. Resistivity and self-poten-tial tomography applied to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and con-taminant plumes:Sandbox and field experiments;[J]. Journal ofHydrology ,2015,5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