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碳纤维珊瑚混凝土多轴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已结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多项。
指导教师将对本项目研发要求、技术要求和资金要求等方面全面支持。
主持碳纤维珊瑚混凝土多轴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已结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多项。
指导教师将对本项目研发要求、技术要求和资金要求等方面全面支持。
序号 | 学生 | 所属学院 | 专业 | 年级 | 项目中的分工 | 成员类型 |
---|---|---|---|---|---|---|
|
刘剑锋 | 土木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 | 2022 | 实验进度安排、论文撰写及相关信息处理 |
|
|
韦仕兵 | 土木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 | 2022 | 试验具体问题解决试验方案设计 |
|
|
林业海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2022 | 试验经费预算和实地调研 |
|
|
周宇 | 土木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 | 2022 | 理论分析数据记录及汇总 |
|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属学院 | 是否企业导师 | 教师类型 |
---|---|---|---|---|
|
刘兵 | 土木工程学院 | 否 |
|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到飞速发展的阶段。经过半个世纪的迅猛发展,如今我们在关注发展成效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建筑业和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并累积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简称固废),而且建筑业和工业领域每年产生的固废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建筑材料,可以有效缓解填埋场的压力,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高延性混凝土因其良好的延展性和韧性,在受压和受剪时能更好地吸收能量,抵抗裂缝的扩展,从而提高建筑物或结构在地震、风灾等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这对于提升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压剪性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还对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对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的压剪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推进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试件设计:使用矿渣和废大理石为前驱体,结合NaHO和片碱等碱性化合物,制成碱激发剂替代水泥,并加入纤维制成高延性固废基碱激发混凝土。
(2)实现压剪复合试验:设计适配于真三轴试验机的剪切盒和配套的位移计搭载装置。通过控制加载路径和加载速率,实现不同应力状态,模拟不同的工况。
(3)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结合全场应变采集仪DIC,分析试件的全场应变并分析试件的破坏机理。通过荷载传感器和LVDT位移计,获取荷载轴向荷载-轴向位移曲线、轴向荷载-切向位移曲线、轴向荷载-法向位移
(4)本构模型的建立:分析压剪复合应力对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耦合作用,建立复合压剪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大量矿冶废弃物堆积[1],为缓解其堆存造成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利用矿冶固废基地质聚合物作原料制备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不仅在耐久性方面具有优势且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能消纳矿山大量堆存的尾矿和各类大宗固体废弃物,实现矿冶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固废基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谭波[2]等研究表明:适量的固废基矿物掺合料有利于提高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程度,提高水泥浆体的密实度和整体性。张延年[3]等以锂渣和磷渣作为复合掺和料替代部分水泥制备UHPC不仅可以促进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还降低了CO2的排放量,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通过调整锂渣和磷渣的掺量,可以最大效应发挥两者的协同耦合作用,促进强度增长。钱耀丽[4]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选择再生粗骨料和减水剂的类型、砂率、水胶比等可制备出工作性、力学及耐久性能均较好的大掺量固废混凝土。刘沐宇等[5]通过研究表明:多固废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应变发展较快,后期速率逐渐平缓并趋于稳定,多固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体积稳定性。王锋[6]提出碳纤维体积率为1.5%情况下碳纤维改性煤基固废混凝土性能最优。张冀男[7]提出用复合型防腐阻锈剂制备的防腐阻锈混凝土能有效延缓建筑混凝土的腐蚀进程。利用固废磷化渣制备防腐阻锈剂,变废为宝,可为新型防腐阻锈剂的开发提供借鉴。Fengxinyu[8]等研究表明:随着WQSMS的增加,砂浆和混凝土的可加工性下降,而力学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当含量超过50%时,由于WQSMS的孔隙率松散和力学强度差,砂浆和混凝土的力学强度下降,并且没有足够的胶凝材料来填充这些孔洞。Ahmed M. Tahwia[9]等实验结果表明,10%GP和20%GWP的HSC在28d时力学性能得到最大提升,而50%废物的HSC力学性能降低。还发现,含有CWP的HSC在碳酸化深度方面表现出显着降低(比对照混合物低65.89%),特别是在较高的置换水平下。此外,CWP取代水平的增加发现孔隙体积增加,导致初步强度性能降低。
但是目前固废基混凝土也有着一些缺陷。丘丽妹[10]曾通过研究表明:a.石粉可与水泥中的铝发生反应,生成碳铝酸盐复合物,使水泥石内部结构更加密实,增加强度。石粉具有减水作用,使浆体中自由水增多,从而增加内部水分蒸发孔隙,因此降低强度。b.再生骨料表面微粉的存在导致骨料-水泥浆界面之间两者粘结不牢,且再生骨料在破碎再生过程中本身产生了微裂纹,受压时微裂纹易成为首先的薄弱区域开始破坏,导致抗压强度降低。
高延性混凝土作为一种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弥补了传统混凝土材料抗压不抗拉的不足,具有应变硬化和多缝开裂的特征,可以有效控制裂缝宽度,因此在新型建筑结构和结构修复改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延性混凝土在国内的应用已有十几年,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具有施工简便、工期较短、综合造价低、加固面层薄和耐久性好等优势而被市场广泛关注,相应的应用技术标准也应运而生[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邓明科教授团队研发的高延性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在数年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认可。陈泽鸿[12]等的研究表明:利用增设构造柱加上砖墙涂抹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加固方式,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改善砖砌体墙的脆性剪切破坏,有效的限制墙体开裂,大幅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及其耗能能力,可供相似项目作为经验参考。马巍等[13]研究表明:随着砖墙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层增厚,墙体平面外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随之增加,耗能性能也得到提高。Chai Lijuan[14]等研究结果表明:与室温(20 °C)下的HDC性能相比,低温(−30和0 °C)处理后的抗压强度、极限拉伸强度和抗弯强度均有所下降,而高温(40°C和60 °C)处理后的抗压强度、极限拉伸强度和抗弯强度均有所提高。Tariq Hasan[15]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梁塑性铰链区域工程HPFRCC可以提高弯矩框架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具有更高的倒塌余量比、更低的倒塌概率和承受大变形的能力。Hu, Qin[16]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改进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GA算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然后,通过设计不同类型和体积的实验,将实验数据输入到改进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中。
邓明科[17]等研究结果表明:高延性混凝土梁的剪切破坏均表现出一定的延性,与普通混凝土梁的脆性剪切破坏具有明显不同;高延性混凝土梁的剪切裂缝开展缓慢,说明高延性混凝土良好的拉伸应变硬化和多裂缝开展特性能够有效控制剪切裂缝的发展,防止混凝土压碎剥落,显著提高梁的抗剪性能和耐损伤能力。郭莉英[18]等通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DC 和CFRP 网格复合加固,可显著提高柱的抗剪承载力,明显改善其延性、变形性能和耗能能力。Md Sabbrojjaman[19]等研究结果表明:以废玻璃、陶瓷或橡胶为RFA的混凝土性能受粒度、含量、养护条件和整体配合料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适当的混合料设计和优化对于实现混凝土所需的性能和性能至关重要。S. Kavipriya[20]等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混凝土相比,用10%、20%、30%、40%和50%的陶瓷废骨料代替陶瓷废骨料会降低混凝土的可加工性。通过添加15%的超级增塑剂和高达30%的陶瓷废骨料替代,实现了高性能强度。除此之外,混凝土的强度会降低。
刘凯华[21]等试验表明:采用多种强度准则转换后的表达式对压剪复合受力的试验值进行了误差对比分析,确立了以八面体应力理论抛物线拟合公式回归出的结果作为再生混凝土压剪复合受力的破坏准则曲线方程。肖建庄[22]等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再生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变形和斜裂缝开展情况基本相似,但抗剪极限承栽能力存在差异;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能力有下降的趋势。 李家康[23]依据Z形和拱形试件的压剪复合受力试验,研究分析了高强混凝土的受力性能,给出了σ_x/f_c-τ/f_c强度曲线及破坏准则.Yunhong Hao[24]等结果表明,末端的冷弯型钢可以有效抑制泡沫混凝土,提高变形协调性能,显著提高墙体试件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Liaoqi[25]基于Weibull分布和改进的Guo模型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有效反映HS-ECC的压缩-剪切特性。该模型将用于在仿真中建立 HS-ECC 成员和结构的 FEM。Ines Torra-Bilal等[26]通过数值和实验研究了几种混合梁柱连接的行为,并采用各种详图方法,用于反向循环载荷下的预制抗力矩框架。
Zhenpeng Yu[27]等根据实验得到的剪切载荷-位移曲线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了一条典型的剪切荷-位移曲线,并分为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3个阶段。三级剪切载荷主要受化学键合力和范德华力、机械联锁力和摩擦力的抵抗。张鹏[28]等研究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柱主要发生弯剪破坏;滞回曲线大多呈梭形,滞回环较为饱满;柱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延性系数随轴拉比和偏心距的增大有所下降,但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增大;柱极限位移角均值大约为1/10,表现出较强的位移变形能力。邓志恒[29]等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压-剪受力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类似,对于同等强度再生混凝土,压-剪强度随着压应力比的增大而呈抛物线状增大,随着取代率的增加而近似线性降低。Bin Lei[30]研究表明:在压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法向压应力比和粗骨料再生循环次数均对多RAC的破坏模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法向压应力比的增加,峰值剪切强度和破坏严重程度均增加。
固废基混凝土会随固废基含量的上升导致强度下降,而高延性混凝土作为一种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弥补了传统混凝土材料抗压不抗拉的不足,具有应变硬化和多缝开裂的特征。所以本项目将会对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压剪复合受力性能进行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弓扶元、曹万林、王栋民等:《工业与建筑固废高效利用混凝土及其工程结构防灾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24年第01期,第1-18页。
[2]谭波、蒙琼宗、刘敬霜等:《固废基矿物掺合料在快硬硫铝酸水泥中的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3年第12期,第22-27页。
[3]张延年、朱德斌、李雪萌等:《多固废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非金属矿》2024年第02期,第85-88页。
[4]钱耀丽、刘远祥、王琼:《大掺量固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4年第02期,第93-96页。
[5]刘沐宇、方正、吴静等:《多固废协同强化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3年第10期,第55-62页。
[6]王锋:《碳纤维改性煤基固废混凝土性能研究》,《砖瓦》2024年第04期,第36-38页。
[7]张冀男、史兰香:《基于固废磷化渣的复合型防腐阻锈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河北工业科技》2024年第02期,第108-113页。
[8]Feng X., Yao J. & Wu P. et al., "Effect of water quenched silicomanganese slag as fine aggregat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olid waste-based mortar and concrete,"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88(2024), p.109115.
[9]Tahwia A. M., Abdellatief M. & Abd Elrahman M., "Durability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low-carbon high-strength concrete with short AR-glass fibers: Effects of high-volume of solid waste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429(2024), p.136422.
[10]丘丽妹:《固废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探讨》,《江西建材》2021年第07期,第21-22页。
[11]贾亚平:《国内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解读》,《上海建材》2024年第02期,第9-13页。
[12]陈泽鸿:《高延性混凝土在历史建筑砌体构件加固中的应用》,《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2023年第06期,第108-112页。
[13]马巍、李乐、陈信堂等:《有限元模拟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砖墙抗震性能研究》,《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4年第01期,第1-9页。
[14]Chai L., Chen B. & Guo L. et al., "Effect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Ductility Concrete," Materials, Vol.16, No.6(2023), p.2465.
[15]Tariq H., Jampole E. A. & Bandelt M. J., "Seismic collapse assessment of archetype frames with ductile concrete beam hinges," Resilient Cities and Structures, Vol.2, No.1(2023), pp.103-119.
[16]Hu Q. & Gao Y., "Analysis of ductility of hybrid fiber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ased on improved GA-BP neural network,"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
[17]邓明科、代洁、梁兴文等:《高延性混凝土无腹筋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16年第10期,第208-217页。
[18]郭莉英、邓明科、马钰人等:《纤维网格高延性混凝土加固RC柱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22年第06期,第43-54页。
[19]Sabbrojjaman M., Liu Y. & Tafsirojjaman T., "A comparative review on the utilisation of recycled waste glass, ceramic and rubber as fine aggregate o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Mechanical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Development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2024), p.100371.
[20]Kavipriya S., Dhavashankaran D. & Ramkumar S. et al., "Flexural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erformance geopolymer concrete using ceramic waste aggregates and silica fume," Materials Today: Proceedings, Vol.62(2022), pp.6879-6883.
[21]刘凯华:《再生混凝土压剪复合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年。
[22]肖建庄、兰阳:《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结构工程师》2004年第6期,第54-58页。
[23]李家康:《高强混凝土在压剪复合受力下性能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第3期,第74-80页。
[24]Hao Y., Qin L. & He X.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fabricated lightweight steel solid waste High-strength foam concrete composite wall,", Vol.52(2023), pp.921-932.
[25]Liao Q., Su Y. & Yu J. et 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compression-shear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HS-ECC),"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67(2023), p.106015.
[26]Torra-Bilal I., Mahamid M. & Baran E., "Cyclic behaviour of precast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Vol.35(2022), pp.939-957.
[27]Yu Z., Huang Q. & Xie X.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ailure criterion analysis of plain concrete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on-shear stres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179(2018), pp.198-206.
[28]张鹏、李真真、邓宇等:《型钢混凝土柱在拉-弯-剪复合受力下的延性分析》,《混凝土》2021年第03期,第48-53页。
[29]邓志恒、李作华、杨海峰等:《再生混凝土压-剪复合受力性能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05期,第174-180页。
[30]Lei B., Yu H. & Guo Y.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on-shear loading,"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Vol.143(2023), p.106910.
创新点:
(1)绿色高性能建材:使用固废材料和碱性化合物替代水泥,减小了水泥的用量和CO2的排放。同时,使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出混凝土,其强度和耐久性都大大提高。如高韧性、高抗裂性及高耐损伤能力。在压剪性能方面,它能够在承受高压和剪切力时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有效防止脆性破坏。
(2)技术创新性: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的研发涉及材料科学、结构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建筑材料的技术进步。研究人员需要解决固废掺入后的反应活性、均匀分散、界面效应等问题。
(3)应用范围广:鉴于其独特的性能,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在建筑结构加固、抗震设计、道路桥梁工程、以及一些特殊环境下的结构建设(如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项目特色:
研制的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及微裂缝宽度控制特性,可以满足下一代基础设施的要求,其环保性、高性能、经济性、技术创新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潜力,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技术路线(图一)
图1 技术路线图
2.拟解决的问题
(1)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校准实验设备,进行预试验。对每组试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统计分析数据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实现不同压剪复合应力的施加:制备剪力盒并与试验机适配。设计不同的加载路径,确保覆盖从纯压应力到纯剪应力的多种受力组合。
(3)明确不同固废材料替代比例对压剪性能的影响:设置多组不同固废材料替代比例,进行压剪实验,记录和对比各组的压剪强度数据。
3.预期成果
(1)通过破坏模态,分析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在压剪条件下的破坏机理。
(2)测试并记录在不同压剪力组合下的破坏强度,提供可靠的压剪强度数据。
(3)分析压剪复合应力对高延性混凝土力学响应和变形能力的影响。
1.准备阶段(2024.05—2024.07)
2024.05—2024.6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试验详细计划书。
·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组各成员分工,召开立题会议,落实项目研究情况。
2024.6——2024.7
·向指导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学习相应制备和实践,总结经验。
·申请实验室,采购材料。
2.实施阶段(2024.07—2025.01)
2024.07—2024.08
·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试件的浇筑与养护,并对流动性进行初步观察。
·进行阶段性记录和总结。
2024.08—2025.01
·进行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试件压剪受力性能的测试,记录并整理数据。
·进行阶段性记录和总结。
3.撰写阶段(2025.01—2025.05)
2025.01—2025.04
·整理并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进行论文的撰写,完成初稿。
2025.04—2025.05
·修改论文初稿,完成定稿。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项目指导教师,曾针对碳纤维增强珊瑚混凝土的复合压剪力学性能进行相关研究,具有试验开展、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研究经验,能够针对本项目进行技术性指导。同时,指导教师课题组针对固废基混凝土和高延性混凝土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可为本项目提供研究基础。
2. 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已具备的条件:
(1)实验室条件具备:依托与学院的实验室及结构实验中心。可以实现复合压剪试验的开展。
(2)本组成员熟练掌握基础的力学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契合度高,配合能力强。
(3)指导教师师及课题组成员在学生论文创作阶段的前期工作中可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学生选题,立论,资料收集阶段都可提供参考意见。
尚缺少的条件:
(1)项目成员对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相关标准和规范掌握程度不足,缺乏实验方面的经验,这些导致实验前期比较困难。
(2)缺少复合压剪试验的开展需要制备剪力盒和配套的加载装置。
解决方法:
(1)由于项目成员对固废基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相关标准和规范掌握程度不足,要求成员在阅读和参考相关文献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快速完善知识储备。
(2)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结合现有真三轴试验机的试验参数,制备开展试验所需的试验装置。
开支科目 | 预算经费(元) | 主要用途 |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 |
---|---|---|---|---|
前半阶段 | 后半阶段 | |||
预算经费总额 | 10000.00 | 无 | 6400.00 | 3600.00 |
1. 业务费 | 1000.00 | 无 | 400.00 | 600.00 |
(1)计算、分析、测试费 | 500.00 | 实验数据处理 | 200.00 | 300.00 |
(2)能源动力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3)会议、差旅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4)文献检索费 | 500.00 | 检索文献 | 200.00 | 300.00 |
(5)论文出版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 3000.00 | 实验操作 | 3000.00 | 0.00 |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 3000.00 | 无 | 1500.00 | 1500.00 |
4. 材料费 | 3000.00 | 材料制备 | 1500.00 | 1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