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基于主被动遥感的北部湾潮滩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申报人:李小艳 申报日期:2024-05-30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基于主被动遥感的北部湾潮滩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测绘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选取茅尾海河口地带作为研究区,选取覆盖研究区的2015年至2023年共95景的升轨 Sentinel-1A SAR 单视复数(Single Look Complex, SLC)影像数据,结合PS-IAR技术和SBAS-IAR技术对茅尾海进行地形形变监测,结合大气降水、红树林分布等数据对茅尾海潮滩的地表形变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分析影响地表形变的因素,以期为茅尾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当地工程建设、自然环境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广西中青年能力提升项目一项。

指导教师在本项目的支持情况非常到位。他的专业指导、及时帮助和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优异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李小艳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21 项目规划与协调
叶小航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21 项目问题修缮
黄君怡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22 数据处理
杨寿海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21 数据分析
程立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23 报告编译,材料编写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高二涛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立项依据

选取茅尾海河口地带作为研究区,结合哨兵主被动遥感影像利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研究区进行地表形变,结合大气降水、红树林分布等数据对茅尾海潮滩的地表形变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分析影响地表形变的因素,以期为茅尾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当地工程建设、自然环境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以茅尾海为研究区,选取覆盖研究区的2015年至2023年共95景的升轨 Sentinel-1A SAR 单视复数(Single Look Complex, SLC)影像数据,结合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对茅尾海进行地形形变监测,并从多角度分析潮滩地表形变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对2016~2023Sentinel-2A数据分别进行波段计算,计算得到增强型红树林植被指数(Enhanced Mangrove Forest Vegetation Index, EMVI)和归一化差异湿地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etness Index, NDWI)的值,将结果图进行二值化处理并设置合适的参数,利用决策树法提取边界,结合目视解译获得大潮低潮线,拟合提取的曲线作为平均高低潮水边线,最终获得茅尾海潮滩范围。(2)基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法对茅尾海潮滩范围内的Sentinel-2A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结合广西茅尾海潮滩的特点,得到建筑用地、水体、红树林、耕地与潮滩五类土地利用类型。(3)使用PS-InSAR技术对95Sentinel-1A 数据进行形变反演,获得形变速率为0的点,筛选其中具有稳定散射特性的点,且确保这些点目标足够小、处于研究区范围内;然后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茅尾海潮滩进行处理,得到平均形变速率和累积形变量,并在第三步进行轨道精炼和重去平步骤时使用在PS-InSAR技术中提取的具有稳定散射特性的点作为控制点进行处理,分析茅尾海潮滩地形沉降规律。(4)结合降水量、茅尾海红树林分布、海水养殖、海平面上升和沿海工程建设等数据与处理得到的茅尾海地表沉降数据,从多角度分析其与茅尾海潮滩地形沉降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茅尾海2015~2023年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

随着在轨SAR卫星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InSAR技术开展地表形变研究,如Wang[23]开发了超级计算InSAR系统,使用Sentinel-1号数据首次实现了中国全国范围内地表年平均形变速率的InSAR测量的提取,测量精度优于6mm;张浩[24]提出了超分辨率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有效提高PS点的数量。为了解决时间和空间去相关和大气效应等问题,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应运而生,对茅尾海潮滩地形沉降研究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创新点:本项目是利用PS-InSAR技术获得一定数量的PS点作为SBAS-InSAR技术的GCP点,再利用SBAS-InSAR技术实现潮滩高精度准确的地形形变提取,为海岸带潮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项目特色:与传统航测等技术相比,PS-InSAR技术具有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能力,且能获取研究区内具有稳定散射性质的点目标,目前已在地表微小形变监测等领域取得成效。SBAS-InSAR技术是采用短空间基线(一般小于200m)的干涉纹图集,达到降低几何去相干的影响,使用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解决孤立数据集的问题,以提高数据的时间采样率。

1、技术路线

首先使用ENVI5.6软件对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先后进行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处理;然后将Sentinel-1A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与覆盖对应区域的高精度DEM数据进行影像裁剪与配准。

ENVI5.6软件中使用波段计算工具计算ENVI指数和NDWI指数,然后设置合适的参数,使用决策树结果二值化处理,在Arcgis10.8软件中使用栅格转线工具将二值化ENVI结果和NDWI结果数据转为线要素文件,初步得到低潮线和高潮线,叠加Sentinel-2A遥感影像,再使用工具栏的编辑工具通过目视解译法绘制龙门七十二径两岸高潮线,然后使用合并工具将两个线要素合并为一个文件,得到潮滩范围。再使用矢量线转面工具将潮滩范围转为面要素文件,删除高潮线间的海域范围得到面要素的潮滩范围,再使用CART决策树获取分类规则,并导入决策树中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ENVI5.6软件中使用SARscape工具下PS-InSARSBAS-InSAR工具实现PS-InSARSBAS-InSAR处理,在PS-InSAR步骤中,使用工具【Map to SAR Shape Conversion】工具将地理编码得到的GCP文件转为SAR坐标系的GCP格式,然后在SBAS-InSAR中的轨道精炼与重去平步骤中转为.shp文件。将SBAS-InSAR处理结果文件导入Arcgis10.8软件中绘制形变速率图与累积形变量图。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summernote-img

图1.1

2、拟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包括船测与地面测量,如声纳测量、GPS-RTK测量、水准仪光学测量、多波束和激光等,虽然这些方法能实现小范围高精度连续观测,但人力物力消耗成本高且观测时间过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但对规律性被潮水淹没和露出的潮滩来说无法确保观测的精度,容易忽略土壤的影响。存在监测范围小成本高、易受到气候和环境限制等问题,难以实现全面、实时、大时空尺度的地形形变监测,也不适用于环境复杂的潮滩区域

3、预期成果

(1)基于时序InSAR技术,综合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对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并交叉验证,预期证明两种时间序列InSAR技术在潮滩地区提取的地表形变数据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2)发表《基于主被动遥感的北部湾潮滩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论文

(3)完成《基于主被动遥感的北部湾潮滩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研究与结题报告


1. 准备阶段(20234-5月):

1)组建课题团队。

2)搜集整理各种资料,确定研究课题,撰写项目实施基本框架。

3)制定调研方案,完成前期调研资料整理汇总。

4)汇总调查结果并分析、归纳,初步撰写报告。

5)完成项目申报书

2. 项目实施阶段(20236-12月):

1)整合资源,综合讨论,确定主要研究范围,形成初步研究体系,并通过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2)整理研究资料,并对不完善和缺乏材料部分进行二次调研。

3)整理研究数据,形成研究报告,并撰写相关论文。

3. 结题阶段(20241-4月):

1)组织内部评估修正,论文修改。

2)整理课题建设材料,进行总结、评估,完成结果分析,迎接评审

Malik等使用PS-InSAR技术提取新德里的地面沉降数据,结合当地地下水位数据分析其对研究区地表沉降的影响程度,确立了PS-InSAR技术在城市区域监测地表沉降的可行性;李鑫等结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提取高铁路基冻胀形变,实验证明PS-InSAR技术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具有可靠性;Bianchini等基于COSMO-SkyMed影像数据利用时序InSAR技术对机场跑道进行地形变形监测;Mohamadi等整合Sentinel-1A数据的升轨和降轨数据,使用PS-InSAR技术和时空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建筑物倒塌预测模型,为创建基于PS-InSAR技术在城市建筑物倒塌的预测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撑;Gezgin等利用PS-InSAR技术对上升轨道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平均速率图和视线位移时间序列,并结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数据和地下水位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沉降的关系,证明了地表沉降率变化与地下水有较强的相关性;Huang等建立一种多主配对影像的PS-InSAR方法,并于单主影像的PS-InSAR技术和传统的SBAS-InSAR技术对比,得出该方法能有效抑制时间序列的变化,且误差降低了近2倍,并证明该方法在环境恶劣的沿岸区域也能保证一定的精度。

Yang Zhang等使用SBAS-InSAR技术对覆盖武汉市的RADARSAT-2 卫星影像进行地表沉降监测,探究碳酸盐和软土两个自然因素以及地下水开采、地铁挖掘和城市建设三个人为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并证明了RADARSAT-2 数据和SBAS-InSAR技术在武汉范围内长期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Yalvaç等结合SBAS-InSAR技术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孔马溪谷地区的地表沉降,并使用GAMIT/GLOBK软件验证SBAS-InSAR技术反演结果,确定了盆地不同区域的沉降率和传播速率的规律,揭示了地质因素与地表沉降的相关性;Jinchao等利用SBAS-InSAR技术提取矿区的形变信息,利用灰色支持向量机建立了矿区的形变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结果误差优于1mm,比传统的预测模型精度更高,证明了灰色支持向量机模型与SBAS-InSA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的灾害预警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Bui等通过SBAS-InSAR技术获取土地形变速率,提出一种基于大地测量可靠性理论的SBAS网络技术,并模拟验证残余噪音、网络配置和数据缺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证明数据缺失的影响最小。

也有学者结合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开展研究,如高二涛等分别使用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对南京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并交叉验证,证明两种时间序列InSAR技术在城市区域提取的地表形变数据具有较强的一致性;Chen等利用PS特征点在人工建筑物中的高相干性以及DS特征点在植被和较矮区域的高相干性,以SBAS-PS-DS-InSAR方法进行地表形变监测,证明该方法的精度高于原始BAS-InSAR技术。

章敏等提出一种潮滩地形信息提取算法,利用Sentinel-2Landsat-8时序遥感影像提取潮滩范围和反演高程,提取潮滩范围精度达97.73%;王子赫等结合ICESat-2卫星激光点云数据和光学遥感影像提取潮滩地形高度信息,精度达0.34m,提高了目前主要方法的反演精度;李阳等利用无人机遥感获得的影像和波段信息获得光滩数字高程模型和可见光差异植被指数,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建立株高反演模型,进而对潮滩的地形进行反演,反演结果精度优于7mm,数据精度提升60%;黄琬淳等利用无人机获取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反演查探地形高程模型并提取植被信息。

Tosi等通过整合 XL 波段的 SBAS-InSAR 技术对三角洲潮间带进行高密度精确的形变监测;张过等[54]基于超算并行计算的方法利用InSAR技术监测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地形形变;李德伟等利用固体潮位理论模型,使用InSAR技术提取我国江汉平原和北美大平原的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

1、已具备条件

PS-InSAR技术具有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能力,且能获取研究区内具有稳定散射性质的点目标,目前已在地表微小形变监测等领域取得成效。

SBAS-InSAR技术是采用短空间基线(一般小于200m)的干涉纹图集,达到降低几何去相干的影响,使用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解决孤立数据集的问题,以提高数据的时间采样率。

2、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1)对于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的使用和处理还不够深入。

解决方法:加大对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掌握技术的基本逻辑;

(2)对于提取潮滩范围和反演算法的步骤还不够熟练与理解。

解决方法:需要与指导老师进行更加紧密沟通,多练习实验软件的应用,从网上寻找资料学习算法的使用;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5000.00 项目研究 2000.00 3000.00
1. 业务费 3000.00 数据处理 1500.00 15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1500.00 数据分析 150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辅助材料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500.00 调研研讨会,学术会议 0.00 500.00
(4)文献检索费 500.00 文献检索 0.00 500.00
(5)论文出版费 500.00 论文版权费 0.00 5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1000.00 部分辅助设备购买 500.00 50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500.00 实验装置使用 0.00 500.00
4. 材料费 500.00 相关耗材 0.00 50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