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自然教育视域下非遗植物印染的文创产品创新应用

申报人:张梦怡 申报日期:2024-05-30

基本情况

2024年批次
自然教育视域下非遗植物印染的文创产品创新应用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艺术学
设计学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传承数千年的非遗植物印染,从植物中萃取染料,将天然材料印染成色彩韵味悠长的产品,具有亲近自然、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特质。该项目首先做好非遗植物印染技艺的传承;其次将非遗技艺为手段,以文创为载体,将自然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然文创),助力博物馆、科学院、学校等的自然教育与美育;第三扩展文创设计的可能性和特殊性,传递自然理念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了解、看见、关心、保护自然,扩大非遗印染文创市场需求,助力非遗传承与创新。
 以团队负责人身份参与2023年区级大创立项并结题,参与2022年区级大创立项并结题,在 2022 年参与《科技与创新》杂志发表论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黎振亚,女,副教授,主持校级《<服装染织与手工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服装染织与手工艺>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示范课建设项目》、《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立体裁剪》等服装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强。参与项目《瑶族服饰文化在旅游文创产品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研究》(国社18MBZ138),《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元素在当代3D首饰中的创新设计与运用》(GUTQDJJ2016006),《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毛南族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广西桂东南地区手工编织技艺及纹饰的应用研究》(MTL2017ZD02)。主持完成省级重点教改工程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研等项目4项,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区级科研、教研课题5项,获得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发表艺术作品10余件。

 葛玉珍,女,副研究员,承担课题情况: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生态保护科普创新模式研究(桂科AD23026342),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喀斯特珍稀植物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实践20220131-5

 指导老师是艺术学院的黎振亚老师,老师主要研究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发表印染相关作品10余篇/件,指导过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指导学生做创新创业项目的经验。能向团队成员提供成果研究、印染工艺、文创设计、文献报告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指导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的葛玉珍老师,主要研究广西植物的保育和生态保护,有着丰富的自然教育经验,能向团队成员提供有关植物和生态保护的各种科学知识与理念的支持,带领成员了解自然教育,做好自然主题的文创开发,参与自然教育和生态保护工作。
区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张梦怡 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21 策划、组织
凌舒妙 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21 数据分析,作品制作
杨海敏 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21 材料研究及实验,方案设计 否
黄玉滢 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21 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 否
符嘉嘉 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21 材料采购,设计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黎振亚 艺术学院

立项依据

1、传承非遗技艺、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国植物染色技艺,不仅为人们数千年的生活带来绚丽的色彩,而且还承载了深厚历史文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技艺。 中国植物印染与手工技艺的结合,创造了历史上纺织服装的奇迹,创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峰,民族特色鲜明,色彩绚丽,技艺精湛,极富审美韵味。
非遗植物印染,是从大自然的含有色素的植物根茎叶花果中萃取染料,将棉麻丝毛等天然材料通过多种染色工艺,制作完成色彩韵味悠长的纺织产品的一种方法,其具有亲近自然、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根据学术考证,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使用植物染料着色,公元前1500年商、周时期植物染色技术运用广泛成熟。我们耳熟能详儒家思想家荀子的《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描述植物染工艺,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料,再对布料进行染色,获得更深邃丰富的蓝色。
100年前,方便快捷的化学染料工业印染逐渐普及,仅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植物染技艺,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复兴传统文化”、“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号召下,人们的环保意识显著加强,植物染则以纯天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不少企业也意识到绿色、低碳、环保将是未来纺织企业的新趋势。植物印染具有着深厚的文化沉积、绚丽的民族特色,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对植物印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项目成员的责任与担当。
2、设计、制作文创为自然教育服务
当今,传统植物染受社会、科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多方面的制约,急需创新形式在现代商业生态环境下焕发生机,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扶持。因此,小组成员选择以植物染为载体,以文创设计为手段,通过“艺工融合”的方式,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传统的植物染工艺相融合,达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形式走进市场。
通过与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广西科学院雁山植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科学教育与传播中心、非遗文创店和自然保护组织等联合,为这些机构设计制作非遗植物印染的文创产品,参与自然教育。打破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刻板印象,丰富文创产品的种类,为文创产品带来更多可能性。
项目为文创产品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和特殊性,传递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提升人们对知识与自然科学的兴趣,扩大印染类文创产品市场需求,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植物染与校园自然教育、美育结合
植物染项目将同自然教育相结合,参与校园的美育教育工程,比如高校的精品美育课程,小学的非遗进课堂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更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非遗的技艺,促进学生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同时,扩大对印染类文创产品与非遗文化自然教育的开发,将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文化产品服务于教育,感受产品传递出的文化价值,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文创产业的发展。 
1、调研民族地区的植物印染技艺和传统服饰印染,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印染应用情况,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做准备。
了解广西桂林的传统植物染工艺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工艺价值与传统植物染结合
2、在实验室进行植物印染工艺实验,探索染色最优化方案,实验染色的多样性可能,做好材料准备。
植物染染色工艺复杂,过程长。蓝染、彩染工艺相差很大。影响植物染的最终效果所受的影响因素很多,为探索出最佳的染色方案,需要进行多次控制变量实验。变化染材、染物、媒染剂、媒染工艺、浴比、温度、染色时间、混合染液比例、染色遍数等来观察、总结出最佳方案,并在接下来的文创产品设计制作中充分运用。
3、到博物馆、科学院研究所等学习生物的自然科学知识,调研自然教育需求,采集自然元素。
小组成员将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及广西科学院雁山植物研究所进行考察调研,系统学习生物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调研这些机构的自然教育过程和需求,为项目参与自然教育做准备。
4、做好自然元素的提取与转化,设计相适应的纹样和文创的形式,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传统植物染运用的是天然植物染料,具有可持续性、环保、健康等基本特征,既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创产品是借由手工艺品,让消费者感受到手工艺品给人带来的温度,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将方向定位于自然生态教育之中,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自然文化教育、记载生物多样性,通过植物染创造纹饰图案,与现代设计手段相融合,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将植物染与自然元素融合,巧妙地将灵感来源运用到文创产品中,运用植物染的染色工艺,借鉴自然元素的创作意境,再结合桂林喀什特特色的文化呈现出植物染的个性特色。其独特的纹饰和色彩,既能够彰显民族特色,又能够为植物染工艺的历久弥新创造有利条件。
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上需要注意色彩定位、纹样定位、材质定位三点。
色彩定位: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彰显表现力的要素,它往往是消费者对文创产品产生第一视觉印象的重要表达载体,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视觉情感。因此在实验研究时需选定不同系列的文创产品采用什么颜色基调,确定向消费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纹样定位:一款纹样可以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有很多,例如地域特色、民族文化、自然生态、蕴含寓意等。小组成员需抓住纹样设计理念,创造出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图案。
材质定位:材质本身是文化语言的表达载体,不同材质、不同技法的文创产品具有不同温度的人文情感。材质和工艺手法的选择也给植物染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增加了更多可能。
在完成以上步骤后,小组成员需着手准备效果图的绘制。
5、文创产品的制作
采购染材、染物、工具和助剂,进行文创产品的实物的制作,并小批量生产。
6、参与自然教育和美育。
为理工大地质博物馆、广西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科学教育与传播中心、漓水人家等提供文创产品,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和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校园精品美育课程和非遗进课堂活动,助力校园美育。 
  1、植物染市场稳步增长。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植物染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毒、低碳的染料选择,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植物染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正在稳步增长。这种趋势使得植物染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植物染的提取技术、染色剂稳定性以及染色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植物染料的色彩鲜艳度和持久性,还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染色效果的需求。同时,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植物染的更多应用领域,以拓展其市场潜力。自然教育则是一种让体验者在生态自然体系下,通过活动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方式。它旨在培养体验者的综合素养,包括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教育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人们融入大自然,实现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进而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
2、将植物染与自然教育结合,可以创造一种独特而富有意义的教育体验。通过参与植物染的活动,体验者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提取色素的过程以及染色的技巧,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的认知与尊重。同时,这种活动也能够帮助体验者培养耐心、细致和创新的品质,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自然主题的植物染文创产品,以温婉自然的色彩,美观实用的形式,传递自然的理念,吸引打动影响着活动的参与者。目前关于植物染结合自然教育的具体发展状态,可能因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一些注重传统文化和环保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可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来看,这一领域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和投入。
3、非遗文创产品现状,有发展但仍相对边缘,传承与创新需求明显。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以及淘宝等线上平台文创产品的销售,都极大地提升了文创产品的形象和知名度。人们对文创产品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观望到现在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尽管如此,非遗活态传承文创产品设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国内许多城市都将传统文化的创意发展作为转型的新动力,但非遗文创产业在大多数城市的文创产品中仍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目前市面上的非遗文创产品,大多是将文化元素物化,并借助现代技术和材料简单地附加在传统文创产品模型之上。这种方式虽然丰富了产品的内涵,降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的成本,为非遗的传播和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往往缺乏与非遗文化本身的深度融合,文化传承的意味略显不足。
植物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保护与发展。与此同时,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将非遗文创产品与自然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为自然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教育资源。 用传统非遗技艺创作适合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创新需求十分明显。 
1、项目创新点:
(1)多维度合作:在国家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在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征程中,项目组深入挖掘植物染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工艺手段,结合文创产业的创新力量,将自然之美、传统工艺之精髓与现代设计之巧思融为一体,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它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博物馆、科学院、学校等教育阵地,为自然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该项目在传承非遗植物印染技术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项目组与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科学教育与传播中心、漓水人家以及校园美育课等机构和项目展开深度合作,为这些机构设计制作非遗植物印染的文创产品,参与自然教育。
(2)非遗技术活态传承: 非遗植物印染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匠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使得非遗植物印染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项目组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染色技法,还积极探索新的植物印染组合和呈现方式,让这门技艺更加丰富多彩。非遗植物印染的技术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寄托着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美的体验。
(3)拓展文创设计创新的方向和方式:
在文创设计中,植物染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产品的色彩图案呈现,更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将植物染色的元素融入到各种文创产品中,如包包、方巾、印章、团扇等,使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植物染色的自然应用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设计师在深刻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感性的艺术想象力,将自然科学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创设计,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展现了艺术的感染力,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因此,用传统的非遗植物染将严谨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感性的艺术设计融合,不仅是文创设计的一种创新方向,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这种创新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的美丽世界。
2、项目特色:
(1)自然教育与文创结合:人们通过手工制作植物染文创产品,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属性和特性,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可以说,自然教育与植物染文创产品的结合是一种完美的互补。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感悟自然之美,同时也让自然之美以更加独特、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让人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加珍惜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产品多样性与独特性:该项目的文创产品展现了设计的多样性。无论是精致的丝巾、飘逸的裙摆,还是实用的包包、方巾、小挂件等,每一件都经过项目组成员的精心打造,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工艺之美。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展现了植物染的独特韵味,又体现了产品的实用性与舒适性。此外,该项目的纹样设计与其他文创产品相比也有其独特之处。它特别注重展示广西动植物的纹样和民族的纹样设计,宣扬“八桂大地,万物共生”的理念,这些纹样设计让该项目文创产品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广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1、技术路线:
(1)工艺优化:通过自己制作植物染料→开展相关的印染实验→确认最优的工艺方案。
①蓝靛染的工艺流程如下:将匹配好的蓝靛泥与温水溶解→加入纯碱→加入酒→加入提前溶解好的麦芽糖→充分搅拌均匀待染液发酵(发酵2-3天,需每天搅拌两次)→戴好塑胶手套将布放入染液中浸泡3-5分钟(染液需没过布料,使布料与染液充分接触)→捞出染布拉平悬挂(扎染布料扎花部分不要拉开),使布充分接触空气进行氧化,布料由绿色完全变成蓝色后氧化完成→如需要加深颜色,待布料氧化完成后重复步骤,复染次数越多颜色越深→用清水将染好的布料清洗干净悬挂晾晒干即可。
②彩染的工艺流程如下:小组成员从绿色环保出发,秉持环保理念,使用传统工艺将自然产物作为原材料,如乌桕树叶、洋葱皮、石榴果皮等材料,提取染液--染色--媒染--清洗--染色--清洗--晾晒,运用大自然独有的调色盘进行印染。
(2)设计:博物馆研究所研学→收集自然素材→确定设计方向→提取设计元素→设计草图转化→确定设计方案→文创转化。
如到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所研学,获得植物所专家的指导,学习植物的多样性与各种植物的特点、颜色、形状,通过研学实践活动收集各种植物资料,提取植物特征,结合文创产品调研,转化设计出具有其特点的文创产品等;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促进更多人认识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保护生态的价值,从了解这种生物、到看见这种生物、到关注这种生物、到保护这种生物。
(3)制作:在印染实验室制作文创产品,材料准备→制作样品→修改→小批量生产。
(4)参与自然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投放博物馆、植物研究所等场所出售,团队成员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美育活动。
2、存在的问题:染色技法多样,探索染色使布“活起来”的技法较为困难;“活的染缸”需要休息和养护,不能持续工作,天气因素导致染缸状态不佳,影响实验进展与作品呈现效果;植物纹样的设计与色彩的体现需要通过不断设计与实验,确定最终效果;彩染的最终结果所受因素影响多,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效果重现较为困难等。
3、预期成果:团队成员将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联名,设计开发系列自然主题的文创产品,用可持续的植物印染的方式,将植物的形状、特点生动地呈现在文创产品上,方巾、包包、丝巾等多样化的文创产品。产品最终将出现在大众视野,出现在自然教育的活动现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自然生态理念,“自然”走进生活。用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创作最自然的文创产品,传播自然理念,呼应社会共同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助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4年5月——2024年6月)
1、项目资料收集,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和网络资源、校园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积累一定资料。
2、组织项目成员分析讨论、研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4年7月——2025年1月)
1、开展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学实践活动及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收集并整理研究资料。
对所在地区植物染村落进行实地考察,与植物染非遗传承人面对面进行采访并撰写报告,在学校实验室开展植物印染工艺实验。
2、进行植物染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绘制效果图。
3、收集综合整理到的资料,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指导老师的帮助与项目成员的努力,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解决项目中的各项研究内容、深化和完善设计图以及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5年2月——2025年3月)
1、整理全部的研究数据,整理研究报告。
2、组织内部评估。
3、把项目提出的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以报告、设计图等形式作为最终效果进行展示。
4、整理结题建设材料,进行总结、评估,完成结果分析,申报并迎接评审。 
(1)现团队已调研相关的学术性文献资料,同时有指导老师的技术、资料支撑;
(2)团队成员到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对元素进行提炼与设计创新;
(3)团队成员已到广西植物研究所进行调研,并将植物染作品进行展览,具有客户定制基础。
(4)学校配有相关的印染实验室,团队成员已经进行了印染实验,具有相关经验。 
(1) 已具备的条件:
团队进行过相关的课程学习,有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并能够做出成品。均学习了印染课程,曾到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族地区与中堡苗研习所等地考察,具有服饰、工艺品、包装设计的基础与经验,动手能力强。
团队人员能力互补,可以各自负责相关的领域,有项目技术的相关经验。成员们能够多角度多领域对课题进行研究学习;团队负责人参与2023、2022年区级大创立项并结题,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讲解员。在 2022 年参与《科技与创新》杂志发表论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团队成员符嘉嘉、凌舒妙,以负责人身份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具有相关实践经验。
团队成员杨海敏服装21-1班班长,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项目各项活动的开展。
团队成员黄玉滢,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讲解员,了解博物馆相关知识,了解博物馆自然教育需求,具有文创产品创新能力与经验。
(2)缺少的条件:
①团队成员印染相关的经验积累较少,印染手法不够娴熟多样;
②植物印染需要一定的材料费用成本,最后做出的成品是否能够成功打入市场变现有一定难度。
(3)解决方法:
①在课余时间小组成员多进行各种工艺形式的印染实验,熟悉面料,理解和掌握各类印染方法的技巧,积累经验,以便提高后期制作成品的成功率,降低后期的成本。
②对植物染的自然主题文创产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尽量满足各个需求点,做到有的放矢,优化市场销售点。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20000.00 总和 9150.00 10850.00
1. 业务费 9200.00 涉及相关项目部分相关费用的总和 3400.00 58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1600.00 原材料的加工 500.00 1100.00
(2)能源动力费 2600.00 外出实地调研 1300.00 1300.00
(3)会议、差旅费 2400.00 印发材料、实地考察的食宿 1400.00 1000.00
(4)文献检索费 400.00 文献检索 200.00 200.00
(5)论文出版费 2200.00 论文出版 0.00 22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印染实验仪器的准备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1800.00 对产品的打样及对新材料的提取、使用实验 800.00 1000.00
4. 材料费 9000.00 产品原材料、布料的购买 4950.00 405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