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林山水城市公共空间疗愈价值研究”
主持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林山水城市公共空间疗愈价值研究”
序号 | 学生 | 所属学院 | 专业 | 年级 | 项目中的分工 | 成员类型 |
---|---|---|---|---|---|---|
|
邹康杰 |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 城乡规划 | 2020 | 统筹协调 |
|
|
邓碧容 |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 城乡规划 | 2021 | 实地调研 |
|
|
孙雅玲 |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 城乡规划 | 2021 | 资料收集 |
|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属学院 | 是否企业导师 | 教师类型 |
---|---|---|---|---|
|
王晓 |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 否 |
|
|
刘韩昕 |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 否 |
|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抑郁风险比例高达14.8%,高于成年群体。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亟待从多个维度加以关注其身心健康问题。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蓝绿空间体系的核心构成,同时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休闲场所。研究表明,滨水空间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压力恢复、注意力恢复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具备疗愈能力。因此,深入探究城市滨水空间疗愈环境对青少年心理恢复性感知影响,并开展相应量化评价,对营造城市健康环境,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定性定量基础理论研究
本课题拟探究山水城市不同功能型滨水空间资源疗愈环境要素布局特点及对青少年心理恢复性感知定性定量相关方法,为健康城市背景下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营造提供有益参考。
2.2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青少年心理恢复性感知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及运用
本课题拟根据已有文献研究,并结合影响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的滨水空间疗愈环境要素具体构成,构建滨水空间的青少年心理恢复性感知综合评价模型。以“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为代表,运用SD法以期获取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的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量化得分,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所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及地理可视化表达耦合综合反映桂林市整体滨水空间情况。
2.3功能型滨水空间疗愈环境要素优化策略研究
本课题拟通过对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实地调研与国内外滨水空间研究经验借鉴,探析在应对青少年心理压力方面,不同功能型滨水空间布局特点及影响导致其在心理恢复性感知方面差异化具体疗愈环境要素等问题,初步提出整合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优化空间模块布局及促进空间脉络融合三大改造策略,为营造青少年健康疗愈环境,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滨水空间是承载和激活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使用者心理恢复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长期或短期暴露、接触自然或半自然环境,均能产生一定的健康促进效益。滨水空间的健康促进价值的核心是空间环境是否对居民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主要包含生理健康促进价值、心理健康促进价值和健康行为促进价值三方面。生理健康促进价值体现在优质的滨水空间微气候环境与自然环境可以激发人群到访概率,对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有一定作用;心理健康促进价值体现在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可满足性可以缓解城市人群的不平等健康状况,促进社交活动,提高场所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对释放精神压力、维持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健康行为促进价值体现在城市滨水空间的便捷可达性与可获得性可以引导人群参与有规律、高频率的体力活动,对延长体力活动时长、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已逐步从证明疗愈景观效能及滨水空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潜力向到数理模型构建方法对健康导向下的滨水空间心理恢复性实证研究,最终对滨水空间提出相关改造策略。
3.1疗愈景观是个体与广泛社会—物理环境复杂互动产物
疗愈景观概念最早由 Gesler 在 1990 年挪威举办的国际医学地理学论坛上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当时新文化地理学思潮,尤其是景观这一概念的影响。Gesler在之后的综述论文中证实了这一点,称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希望从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概念中探索某些环境带来疗愈效果的原因。随着疗愈景观概念的发展并不断受到公共健康和社会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了衔接公共健康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关键概念。然而,早期的疗愈景观研究将疗愈性视为特定
景观内在的、固有的特性,因而被一些学者批评“疗愈景观研究似乎只是给某些现象贴上疗愈景观的标签”。近年来学者逐步意识到了疗愈景观具有关系属性。Conradson从关系视角重新定义了疗愈景观,认为疗愈景观是一种带来积极体验的关系结果,一种通过个体与更广泛的社会—物理环境发生复杂互动的产物。关系视角很快在健康地理学领域被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进一步剖析景观疗愈性的关系本质,进一步衍生出疗愈组合、赋能场所、疗愈移动、疗愈任务景观等概念框架。
3.2滨水空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潜力
国外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以滨水空间职能转换、居民需求变化而引发的大规模实践活动为出发点, 2006年开始初步探索蓝色空间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影响,研究热度逐年增长。Bella S D等强调游览滨水空间所带来的社交与心理益处。White M 等人采用视觉刺激测试方法,通过对比有无“水生”元素的空间测验结果,得出蓝色空间对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更积极的影响和更好的感知恢复潜力。而国内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据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思路与模式。钱芳从健康导向提出城市滨水区构成要素包括自然基底、联系骨架和康体单元 3 个主题要素,并从行为学领域探讨滨水空间的易达性、适需性与健康行为的关系,构建人体健康与滨水区活力共赢的指导设计要素框架。
3.3健康导向的滨水空间疗愈环境评价研究
当今国内外研究已逐渐从实地考察调研向数理模型构建的方法靠拢,转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开始探索空间环境要素与公共健康的关系。Mishra H S 等人认为滨水空间环境健康评估必须包括两个相关的组成部分—陆地和水,并以此构建了滨水空间环境健康评估的人与环境交互模型,从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影响两方面评估滨水空间环境的健康状况。朱建宏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滨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天际线、视阈广度、人文景观、绿化植被和水体因素5个方面建立评价集。钱芳等人从“引人入景”的外部因素和“水景愈人”的内部因素两方面对城市滨水区进行评估,总结了影响滨水区健康促进价值的环境因素。
3.4基于心理恢复性感知的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以往滨水空间心理恢复性相关研究成果,当前我国学者在全国各地也进行过多次滨水空间方面改造策略研究。袁敬诚等以公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居民心理、生理和行为健康的诉求,并对健康城市滨水空间导控要素进行反馈,形成以“促进—引导—满足”的健康干预过程为线索的设计指标。徐望鹏等对上海嘉定远香湖周边地区的滨水空间设计从功能混合的空间结构、序列化的空间主题营造及立体化的交通组织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目前虽然针对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第一,已有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滨水空间对群体大模型健康疗愈效应,而对以青少年、儿童等其他弱势群体视角进行的滨水空间疗愈环境心理恢复性感知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在研究方法层面,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滨水空间疗愈环境心理恢复性感知的综合评价模型尚不完善。
表1国内外滨水空间疗愈效应研究参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及结论 |
优化策略 |
与访问淡水蓝色空间相关的因素:恢复的作用以及与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关系(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为了评估蓝色空间暴露与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 |
调查抽样设计和问卷 揭示了对该地区蓝色空间的总体积极看法以及对这些空间的适度使用,访问频率部分取决于感知的接近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和健康相关因素。 |
开发无障碍蓝色空间可能会带来恢复性的好处。 |
尝试将文化生态系统的评估方式复制到滨水旧区中,以带动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 |
混合评估方法 公园通过人类的使用和与人类的互动,正在产生重要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这可能有助于增强社会复原力。通过我们的评估技术,某些服务比其他服务更容易被发现,包括娱乐、社会关系和地方感。 |
建议建立在生态系统服务框架的基础上,更充分地考虑城市公园的社会层面,并明确整合社会复原力的概念,努力管理城市作为重要的人类栖息地和社会生态系统。 |
|
城市滨水空间恢复性评价的视听影响因素研究 (南方建筑) |
探究不同人工化程度的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评价、视听觉环境感知对恢复性评价的影响以及滨水空间中具有潜在恢复性的视听觉要素。 |
问卷调查法 1.人工化程度较高的滨水空间其恢复性评价较低。 2.滨水空间恢复性评价随视听觉环境评价提高而提高。 3.最具有恢复性和滨水特点的视觉要素是水鸟、亲水平台等,听觉要素是蛙鸣声、水流声等。 |
1.通过适当采用多色系的植物搭配、营造丰富的树群轮廓线来提高视觉环境的品质。 2.通过提高声环境协调程度、控制背景噪声等级来营造良好的听觉环境。 3.在城市滨水空间中保护和添加环境自然类和生物自然类要素,丰富水面和岸上的人群活动形式。 |
冬季滨江空间环境感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南方建筑) |
实证探究寒地冬季滨江空间环境感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老年人不同行为活动的作用机制。 |
结构方程模型法 1.寒地城市老年人对冬季滨江空间环境的社会性要 素感知对老年人的行为活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舒适性要素和活动性要素感知对其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
1.提高近水空间吸引力。 2.强化临水空间互动性。 3.提高冰上空间可达性。 4.统筹冰上、临水、近水三大空间。 |
4.1研究选题主要关注弱势群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来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抑郁风险比例高达14.8%,高于成年群体。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亟待从多个维度加以关注其身心健康问题。本研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相结合,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交互影响路径。这一关联研究不仅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滨水空间的功能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因此拟通过青少年视角反映出城市多方群体对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评价感受,并期望对滨水空间资源环境要素等空间营造提供策略;
4.2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耦合
本研究融合心理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计划采用SD-AHP层次分析法以及GIS等空间地理研究手段,充分运用数理统计,旨在依据桂林市滨水空间使用功能特点对其进行功能分类,探析桂林市滨水空间现状特点及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为滨水空间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从而客观真实反映滨水空间实际情况。参考已有文献研究,拟构建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综合评价模型。初步选取社会交往、景观条件、舒适服务、功能活动四个因素构成准则层及下层13项指标,尝试将这些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评价框架,为滨水空间的评价和优化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4.3优化策略具有可复制推广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学习国内外滨水空间改造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估其不同设计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期望优化策略旨在实现可复制性和推广性。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滨水空间改造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运用于桂林市滨水空间实地调研中,以桂林山水城市作为广西滨水空间研究标本,本研究期望提出具有普适性的策略,为不同类型的滨水空间改造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5.1技术路线
图1技术路线图
5.2拟解决问题
1)国内外滨水空间基础理论研究
2)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4)滨水空间疗愈环境营造策略研究
5.3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撰写10000字研究报告一篇。
3)发表论文:发表高质量论文一篇。
6.1查阅文献并收集分析相关案例(2024.5月-2024.6月)
1)5月
团队成员分工具体安排,查阅国内外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研究相关文献,收集、分析国内外优秀滨水空间更新改造案例。
2) 6月
详细了解桂林市滨水空间研究现状,并学习数理统计方法;整理桂林市滨水空间资料,深化调研问卷。
6.2桂林市滨水空间使用交互整体结构研究(2024.7月-2024.12月)
1)7月
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桂林市“两江四湖”流域滨水空间为代表等多地进行实地调研。
2)8月-10月
整理调研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滨水空间结构、人群使用情况等各类分析表达图,发现其中相关问题。
3)11月—12月
结合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与凝练出的滨水空间改造策略,探讨具体空间优化方案。
6.3撰写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成果(2025.1月-2025.5月)
1)1月—2月
总结研究成果,搭建论文框架及绘制图表,撰写论文。
2)3月—5月
不断深化修改论文内容,产出高质量成果。
7.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7.1.1相关研究积累
本小组共有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学生各两名,在专业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且能够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撰写研究报告,并辅以计算机软件如:Python、Excel和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之外,团队其中一名成员在北京高校学习,北京作为我国大都市,在包括滨水空间等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上处于前沿领域,以北京优秀滨水空间案例作为对比参考,对桂林市滨水空间提供借鉴意义。
7.1.2已取得的成绩
小组成员已经开展了调研活动,收集了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为代表的滨水空间数据,并通过初步的数据分析明确了项目的方向、内容、难点与创新点,对于具体的研究措施已有了思路,即将通过实践进行证明。
7.2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7.2.1已具备条件:已进行初步调研,初步构建心理恢复性感知综合评价模型
本课题拟选择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且通过预调研及咨询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对“两江四湖”等滨水空间进行了具体分类及描述,并初步构建较为完善滨水空间心理恢复性感知综合评价模型及调研问卷,即将深化完成并实际调研于场地内。
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所设计的桂林市城市道路、边界、公园绿地等数据主要来源于OSM地图网站。调研范围选择桂林市中心城区(北至环城北二路,南至上海路—漓江路,西邻环城西二路,东接普陀路)。调查区域共由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四区构成,各区特点结构不同,对调查的全面性提供较大帮助。该区域人流量大,滨水空间较密集,人群生活使用需求较多,通过后续调查分析,希望能对整体滨水空间更新提供借鉴意义。
以“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为代表,该水系全长7.33公里,坐落于桂林市老城核心区,由漓江、桃花江以及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构成,水面面积达38.59万平方千米,是桂林山水与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预调查情况,充分考虑滨水空间所在区域位置、自然岸线保有率及水域开阔程度等相关标准,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按照使用功能划分为生态型和生活型两种,其中生态型滨水空间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生活型滨水空间主要承载周边市民休闲活动。调研选取四个具有差异代表性的滨水空间,其中分别对生态型滨水空间叠彩山-漓江段、丽泽桥-桂湖段和生活型滨水空间古南门-榕湖段、解放桥-漓江段进行对比参照,力求综合反映“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现状。
以年龄结构作为社会群体的划分准则,区分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四大类社会群体。本研究将青少年概念界定分为10-23岁,包含青少年早、中到晚期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分别对应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不同受教育层次。
|
图2 滨水空间的各类人群使用需求特征 图3 研究对象范围及可达性分析
图4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研究范围(桂林市城区滨水空间主要部分)
2)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①评价指标体系初构建
早在20世纪,Massey D等地理学者已将疗愈景观框架明确架构,即从物理、社会与符号三大景观类别进行划分。参考已有文献研究,并结合影响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的滨水空间环境要素具体构成,本研究拟构建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的核心框架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社会交往、景观条件、舒适服务和功能活动四类要素作为准则层,具体涵盖13项评价指标。
1)社会互动
相较于网络算法削弱青少年抵抗行为,导致其大量时间投入到虚拟网络实践中,从而对社交媒体成瘾。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群体本质内涵,社会互动即进行线下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个体能够更好结识朋友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从而减少孤独感。选取精神归属、环境多样、业态互动3个因子层构成社会互动因素。当处于某个群体或社区中,强烈的精神归属感更容易使人产生正面情感反馈,对其心理健康改善具有积极作用。热闹的环境通过刺激人们感官,促进神经系统兴奋,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商业空间,作为社交活动场所,有助于人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缓解压力和焦虑。
2)景观条件
作为疗愈景观核心要素,山体、湖面、绿化等众多自然要素,这些蓝绿空间能够通过生理恢复、缓解压力等途径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选取水体质量、生态绿化、水面景观3个因子层构成景观条件因素。接触水体环境,作为自然疗法,有助于居民缓解紧张情绪,减轻抑郁症状。丰富生态绿化可以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缓解温室效应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具有美观性作为景观植物供观赏。近水空间指临近水体的空间区域,侧重于地理位置和物质空间本身,拉近居民与自然景观的距离。
3)舒适服务
以舒适服务因素作为场地服务功能基础,满足居民基本行为功能。选取基础设施、交通可达、维护管理3个因子层构成舒适服务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滨水空间的基本功能与品质,包括但不限于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卫生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等,为居民提供舒适服务,满足其多样化需求。交通可达性作为关键要素,在场地设计上,需充分考虑周边交通状况,优化交通流线,提供便捷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步行道等。另外,维护管理是保障滨水空间舒适服务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一套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也是决定场地活力持续的关键。
4)功能活动
以功能活动因素作为人与周围环境互动产生的行为以此便于居民释放压力,共同构成了滨水空间的价值体系和使用体验。选取活动类型、公共空间、亲水体验、文化风貌4个因子层构成功能活动因素。活动丰富是滨水空间吸引力和活力的体现,作为城市中的热门活动场所,提供策划和组织多样化活动空间,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场地合理性也是功能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合理规划场地布局,确保活动能够展开,是滨水空间使用效率的关键。亲水空间作为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人们接近水体,增进市民与自然交流,提升滨水空间活力。最后,文化风貌展现是功能活动的精神内涵,滨水空间往往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将文化元素融入功能活动中,吸引居民参与,提升其文化价值,很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定量研究上,为了方便分析数值化。以问卷形式将需要获取评价的指标设置问卷,并构造了13对词义相反的形容词。采用5级评价尺度,将答案设置5个分数等级:很差(1)、较差(2)、中等(3)、较好(4)、很好(5)。为了使评价结果更符合日常评价习惯,对感知度SDi(i=1.2…13)进行百分制转换,计算公式如下:Ti=SDi×20,SDi为青少年对“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心理恢复性感知评价中单指标感知度平均值,Ti为单指标感知度百分制转换得分。同时根据分数区间将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优秀(Ti≥90)、良好(80≤Ti<90)、中等(70≤Ti<80)、及格(60≤Ti<70)、不及格(Ti<60)。
表2 各评价指标的解释说明及形容词对
A目标层 |
B准则层 |
C指标层 |
解释说明 |
形容词对 |
|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量化评价 |
B1社会交往 |
C1精神归属 |
精神归属感深厚,感到踏实 |
紧密 |
松散 |
C2环境多样 |
环境多样化,有热闹有安静 |
适宜 |
不宜 |
||
C3业态互动 |
商业娱乐等业态类型多样 |
愉悦 |
压抑 |
||
B2景观条件 |
C4水体质量 |
水体环境质量高 |
清澈 |
浑浊 |
|
C5生态绿化 |
绿化种类丰富,美观性高 |
茂密 |
稀疏 |
||
C6水面景观 |
水面景观效果好 |
开阔 |
局促 |
||
B3舒适服务 |
C7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完善(环卫、照明等) |
完善 |
残缺 |
|
C8交通可达 |
交通便捷高效到达 |
便捷 |
低效 |
||
C9维护管理 |
维护管理制度健全 |
健全 |
缺陷 |
||
B4功能活动 |
C10活动类型 |
娱乐活动类型多样 |
活跃 |
乏味 |
|
C11公共空间 |
活动公共空间足够 |
足够 |
局促 |
||
C12亲水体验 |
亲水空间体验感强 |
活力 |
冷清 |
||
C13文化风貌 |
文化风貌特色多样 |
深厚 |
浅薄 |
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两江四湖”四段流域滨水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以青少年作为访谈主体,严格把控年龄层次占比。问卷结构包括基本信息与目的(性别、年龄、前往滨水空间频率及目的等)、语义差义量表评价(对滨水空间要素疗愈体验满意度打分)、偏好与建议(了解受访者最直观满意的要素和相关改进建议)三大部分。
图5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调查问卷图(初稿)
②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准确,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计划邀请10位具有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参与打分,确保专家对研究背景和评价指标有充分的了解,充分合理对“两江四湖”疗愈环境心理恢复性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
(根据专家打分进行权重打分公式流程)采用原始问卷几何平均法对单个专家打分结果进行权重计算。通过构建判断矩阵A,收集同一维度下各指标间相对重要信息。aij表示指标ai相对于aj的重要程度,(i=1,2,…,n;j=1,2,…,n;n为指标项数)。使用9级评价尺度,取值范围从1/9到9。接着按照行相乘方式将矩阵A的元素计算得到新的矩阵B,进而将矩阵B的单一行向量bn开n次方得到矩阵C,最终对该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D,即权重ωi=di(di为矩阵D行向量)。
为了判断专家的打分结果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即判断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如果不满足,则不参与权重最终计算。根据公式得到最终结果CR,当CR=<0.1,则可进行下一步计算,至此将通过一致性检验的专家打分权重进行算术平均,最终得到滨水空间疗愈体验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RI |
0 |
0 |
0.58 |
0.89 |
1.12 |
1.24 |
1.32 |
1.41 |
综上所述,运用SD法获取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的两江四湖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度得分,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所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反映了整体滨水空间情况。运用此模型综合评价青少年视角下“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心理恢复性感知,为健康城市背景下滨水空间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表4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疗愈环境的心理恢复性感知评价得分(部分)
B准则层 |
C指标层 |
语义差异法 |
AHP层次分析法 |
Si= Ti×ωi |
|||
SDi |
Ti |
准则层ωi |
指标层ωi |
指标层Si |
总得分S |
||
B1社会交往 |
C1精神归属 |
|
|
|
|
|
|
C2环境多样 |
|
|
|
|
|||
C3业态互动 |
|
|
|
|
7.2.2尚缺少的条件
缺少进一步桂林市滨水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及实地详细调研、问卷发放、数据收集及分析等。
7.2.3解决方法
1)调查方法
①实地观察法
通过实地观察法分收集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滨水空间为代表周边交通情况、空间结构等特征。充分了解桂林市滨水空间信息,归纳整理滨水空间资源要素布局特点,为桂林市滨水空间更新、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②定点访谈法
随机向滨水空间周边市民开展访谈,通过与被访问者的交谈,全面细致的了解滨水空间现状问题与存在的矛盾。
1)分析方法
①文献分析法
通过知网、万方等多方数据库查询国内外滨水空间布局特征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所收集的素材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②SD语义差异法
用于测量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感知和满意程度。将被试者主观的心理认知以形容词、打分等方式进行量化,并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来揭示测试对象的客观规律,从而深入理解被试者的行为活动。
③AHP层次分析法
图6 专家权重打分(初稿)汇总
④GIS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 是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 GIS 已成为规划中重要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它不但具有空间数据存储、地图处理和查询等功能,还具有很强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等功能,能将滨水空间分布、可达性等空间数据与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调整模型的实现目标、约束条件、模型参数和模型结论的输出等,更为科学和直观的表达优化方案效果,还可以与调研访谈数据结合分析,得到结论,为改进策略提供直观帮助。
⑤POI大数据分析法
POI这类数据模型是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大部分数据模型中的一类,对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POI是"Point of Interest"的英文缩写,可以翻译成"兴趣点",也或者可以直接叫作"Point of Information",即"信息点"。常见的POI类别数据来源有中国电子地图上的旅游景点、政府相关机构、公司、商场、饭馆等。本文将基于桂林市滨水空间周边要素现状分布结合青少年等群体实际体验感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开支科目 | 预算经费(元) | 主要用途 |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 |
---|---|---|---|---|
前半阶段 | 后半阶段 | |||
预算经费总额 | 6000.00 | 无 | 1000.00 | 5000.00 |
1. 业务费 | 6000.00 | 无 | 1000.00 | 5000.00 |
(1)计算、分析、测试费 | 500.00 | 测试计算 | 250.00 | 250.00 |
(2)能源动力费 | 500.00 | 能源动力 | 250.00 | 250.00 |
(3)会议、差旅费 | 500.00 | 交通 | 250.00 | 250.00 |
(4)文献检索费 | 500.00 | 文献检索 | 250.00 | 250.00 |
(5)论文出版费 | 4000.00 | 论文出版 | 0.00 | 4000.00 |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4. 材料费 | 0.00 | 无 | 0.00 | 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