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蓝染手工艺的基本概述
2.1.1蓝染的发展历程
蓝染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物理染色技术,其中又包含扎染、蜡染等花纹的印染。到目前为止已有1500年的历史。蓝染工艺起源于黄河流城,其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唐朝发展至顶峰,在当时受到贵族的广泛喜爱。然而由于扎染、蜡染的工艺比较复杂,且人工操作费劲,所以在机器生产发达的时代,蓝染工艺的发展逐渐衰落。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于探索古老民族文化的意识开始觉醒,蓝染技艺才慢慢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以大理白族当地的创新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为例,当地的政策给扎染、蜡染等蓝染技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扎染、蜡染逐渐成了当前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2.1.2蓝染的艺术特征
扎染、蜡染作为蓝染工艺中的代表性印染技术是一项极具美感的手工艺,由于其纹样的自然和素雅,使得最终的手工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扎染、蜡染的艺术特征主要从色彩、色调、肌理三个不同的方面展示出来的(如图2-1)。经历过非常复杂的工艺之后,通过不同的颜色和色调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同时也带有一种非常朦胧的特征。
2.2行业背景
2.2.1政治背景
国家重视并大力支持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下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充分肯定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2018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国办发〔2018〕10号)明确提出以社会高度关注、公益色彩浓厚的社会公益事业为重点,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灾害事故救援、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
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还有不少地区发布了类似《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政策,其中也包括对苗族多种传统文化和技艺项目的保护意见,在此基础上,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扎染具体保护目标及措施,规划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提升保护水平,为各地区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政策的发布也为本项目今后发展苗族蓝染文创提供了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从政府发布的各项计划中可见,社会应该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对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濒危传统工艺项目,加快实施抢救性记录,落实保护与传承措施;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工艺产品。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纪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助力苗族扎染工艺得以保护与发展,有着较强的意义。
2.2.2经济背景
随着互联网、电商、旅游等的发展,非遗文创产品逐渐映入大众的眼帘。文创作为一种载体,去承接非遗文化,同时也为非遗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目前,各类非遗文创产品广泛地出现在市场上,部分地区通过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既扩大了非遗影响力的同时也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作为本次项目的聚焦的广西融水地区,从相关报道中可见,广西融水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其经济社会实现平稳有序发展。据统计,2021年融水地区生产总值 145.83 亿元,同比增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20元,同比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80元,同比增长8%。并且该县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收效显著。因此,本项目以广西融水苗族非遗蓝染为出发点,建构“产、学、研、销”一体平台。既可以为当地经济大发展提供帮助,也能够为当地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2.2.3社会环境
蓝染中主要的印染工艺:扎染、蜡染与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并在2014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蓝染手工艺品作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被隆重推出,因此作为蓝染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扎染、蜡染工艺也重新受到世人关注。2014年,苗族蓝染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很多重要建筑的地纹和壁纹装饰都以蓝染中的扎染图案做修饰。不仅如此,在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扎染手工艺品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礼品之一。此外,各类扎染围巾、扎染服饰、扎染背包、扎染挂画等作为旅游纪念品在各类特产店、旅游景区销售。
据统计,截至2021年2月,融水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有1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有30项,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170余项。其中苗族扎染制作工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系列坡会群更是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该县先后建立融水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族蓝染传承基地获自治区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于2021年8月27日发布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可见,融水也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融水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2.3行业痛点
2.3.1蓝染手工艺发展面临的困境
蓝染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印染技术之一,蓝染中具有代表性的扎染、蜡染与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近年来,随着扎染工艺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时间愈来愈长,扎染的针法已经达到了三十多种,纹样也随历史文化影响发歷到了如今有近千种纹样。尤其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下,当今大众对于扎染的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改观,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工艺面料进行了尝试。然而,尽管扎染、蜡染的普及度已有所提升,但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扎染、蜡染这项工艺仍停留于小范围传播,却没有完全步人大众视野。这与印染工艺现今面临的诸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1)染色工艺繁杂
时至今日,省时省力、高效便捷的工业化印花技术早已发展完备,各个蓝染企业的染色方法以传统染色工艺为基,通过星染的方式,制作出了美观精致的时尚服饰。相较之下,非工业化的手工扎染却因手工成本高、成效不确定的扎染工艺,仍旧无法快速走进商品化时代,且在便捷度上无法与现代合成制品抗衡。
(2)劳动力消耗较大
完成一件扎染或蜡染工艺作品需要大量的人力,例如初期大量纹路缝制与后期的多次染色漂洗,都需要操作者有足够的经验与严谨的操作手法。再者,生产时要根据布料情况来进行不同阶段的布料处理。总之,染色的工序非常复杂,且效率较低,每一个环节的进行都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
(3)制作原料成本高
蓝染主要运用植物染料进行上色,植物染料具有无毒无害、经久不退、色性自然等特点,是其他化学染料所不具备的。所以若要运用例如靛蓝、栀子、苏木、红花等价格较高的染料,这就会消耗大量的物资以及费用,继而增加扎染以及蜡染作品的成本。
(4)传播具有局限性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扎染、蜡染的非遗知名传承人所剩无几,导致很多地区的蓝染作坊逐渐衰落甚至停办。如今仍有影响力的地区仅剩大理白族扎染,四川自贡扎染等。并且各地并未计划将蓝染这项传统技艺作为重点教学对象,也未将其设置进入课程教学当中,导致很多的中小学生乃至于高校学生对非遗蓝染艺术了解极为匮乏。这些情况表明蓝染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唯有潜心研究将蓝染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并发掘多种传播渠道,才能使得蓝染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新的发展。
(5)缺乏创新性
从诸多消费者的反馈中可知,消费者认为目前苗族蓝染文创作品大部分存在新意不足、吸引力不够、缺少亮点等问题。这也表明了目前扎染工艺所处的困境。大多数蓝染文创作品由于做工不够精致,纹样上创新较少,导致消费者一想到蓝染文创,即为蓝白色的民族装饰品,几乎无法与时代浪潮接轨。因此,在之后苗族蓝染作品生产过程中,若要推动苗族蓝染产业步入良性发展,注重产品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与推广。
2.3.2融水县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
(1)当代表达的主体创新动力不足
包括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手艺人主体意识薄弱,从事传统工艺生产难以维持基本生计,传统工艺发展资金来源匮乏等现象。
(2)当代表达的载体表现方式陈旧
包括传统工艺品设计缺乏创新、当代功能丢失等方面。
(3)年轻-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受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渐降低。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年轻一代的关注和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4)传承人的老龄化: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已经很高,而年轻一代对传承这些传统技艺的兴趣和意愿不足。这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5)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被现代技术替代的危险。
(6)保护资金的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开展传承活动、宣传推广、培训课程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4项目竞争力
2.4.1行业内竞争者现状的竞争能力:低
目前在广西地区还暂时没有类似的组织出现,因此,本项目目前不存在竞争者的关系。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已经有不少高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会,因而本团队在大城市的分销点或者设展的工作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团队在初创期先把工作室设在桂林理工大学内,从团队身边的同学、老师出发,让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从校园内开始传播,当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再向外进行宣传,例如在文化馆、图书馆等地进行展览。
2.4.2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较低
市场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潜在竞争者对行业潜在收益、预期付出成本代价、承担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主观估计。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文明逐渐取代传统文明,年轻一代的妇女懂得扎染技术的人渐少。普查后将近450万苗族群众只有少数人懂得蓝染中的扎染或蜡染技艺,并且这些制作者中许多人已经不再从事这项工作了。只有少量的基于商业目的制作者作品会投放到市场上出售。由于现今打工风潮一浪高过一浪,村中很少见到男女青年。加之多数从事手工制作扎染或蜡染工艺品的“匠人”年事已高,这使得一些地区的苗族扎染或蜡染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如果再不抢救这门工艺,可能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因此,苗族传统蓝染工艺保护的社会意义较大,是国家和政府都比较支持的项目。
其次,公司运营的初期成本往往较高,中期逐渐下降,后期利润才逐渐显现。这说明该行业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而且同一地域出现两个或以上相同的非遗文化保护协会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