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材料筛选:在完成原材料理化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替代粘土的合适材料。本课题组在进行本课题前期研究时,已专门为本课题研究购买了球磨粉碎机,用于在实验室制备样品。
2) 原材料配比研究:按照原材料的理化成分,在理论上计算并且优化出熟石灰、矿渣掺料、高岭土、玄武岩纤维及其其他辅料的掺合配比,通过实验检测,总结出最佳的配比,在保障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最高力学性能。
3) 建筑模型扫描技术:依托三维数字扫描仪器,研究如何对破损残破的古建筑构建进行精准取模建模,以便于后续的修复工作。
4) 多种测绘技术综合运用技术研究:留存建筑配件真实档案,利用精细三维激光扫描、高清摄影测量等多种测量传感器技术,形成从“拼接—融合—构网—简化—纹理映射”的完整点云处理流程,高效地获取被扫描物体完整的高精度表面模型和纹理模型,无缝融合处理生成精准的古建筑配件(青砖、基石、小青瓦)三维数字模型。
5) 精细化数字雕刻技术研究:建立的古建筑配件三维数字模型(点云),原物品局部地方缺失或模型锐度不够突出,需要用数字雕刻系统进行局部精细修整,充分展示古建筑中繁复的文字、花纹等细节精湛的人工雕刻技艺。模仿现实手法对存在或不存在的物体进行雕刻,保存所有细节并可实现保存于复制功能,制作出传统雕塑效果或显示生活中的逼真形体。课题组也将结合当下较为热门的BIM技术,实现建筑模型的高效、精准、智能化还原。
6) 墙体结构研究:针对北方地区的部分古建筑墙体存在保温性能差的问题,通过模拟不同墙体的组合结构,并通过使用ECOTECT软件模拟墙体导热、保温情况以及在一段时间的对于热能的损失率,记录实验数据,对比得出最节能、经济的保温墙体结构,完成相应的研究。
7) 仿古青砖制备工艺研究:区别于传统的烧制技术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隐患,课题组希望研究出一种制备仿古青砖智能化工艺,研究出合理的温度控制曲线,减少施工过程中导致的环境问题。通过采用高温、高压等形式制取仿古青砖,将施工过程中的热能重复利用,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以往实验过程中揭示烧结普通砖的局部抗压、剪切和受压复合受力下的抗剪、通缝弯曲抗拉、竖向压应力较大时的齿缝抗拉和抗弯性能会略优于高温蒸压砖。但大量对比实验,研究表面现存烧结普通转在成品的质量和热工性能方面层次不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缺陷。烧制过程中,受热温度、时间控制不精准也产出了一部分的劣质过火、欠火砖,导致原料的利用率下降。
本课题组在进行本课题前期研究时,已专门为本课题研究购买了粉碎机、小型球磨机、制坯机,还订3台非标大炉膛硅钼棒全自动控制高温炉,工作容积达550mm x 360mm x 360mm,工作温度达1600°C。按前述拟定的各种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高温蒸压砖的制备工作,这也将对其性能优化、改进生产工艺、节约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8) 工艺优化:找出玄武岩纤维等原材料的最佳掺合比、仿古青砖最佳制取压强、温度、时间,保证经济。实现对于仿古青砖外表的数字化雕刻技术优化,实现青砖与原建筑的适配。
9) 力学试验:玄武岩加强高压蒸汽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包括:抗压、抗剪、剪压复合受力下抗剪、齿缝抗拉、齿 缝抗弯、通缝抗弯、局部抗压、折压比测试、拉墙筋及膨胀螺栓锚固性能、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等共约12项试验,并判定力学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对玄武岩加强高延性仿古青砖的试验研究,要了解其以下特点:
①砌体抗压强度及破坏时的脆性;
②受压变形性能;
③局部抗压强度;
④砌体的纯剪强度;
⑤在剪压复合受力下的抗剪强度;
⑥传热系数;
⑦孔隙结构对冻融循环的影响;
广西工学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是一级资质试验室,能高质量地完成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全部试验。
11)新型加工工艺和安装工法技术研究:研发现代环保水泥+纳米增粘剂+防老剂+高强度纤维+着色剂等新型环保材料组分和快速硬化技术,提高产品强度和耐久性能。现场快速安装工法研究,保证施工精度、整体稳定和耐久性。
12)建筑声学试验:广西工学院有专用的建筑声学实验室,配有 标准混响室、标准隔声室、国内最先进的丹麦B—K公司22150建筑声学系统、环境噪声系统、声级计等高、精、尖的研究测试设备,能完成本项目的全部建筑声学试验。
13)中试:在生产线上试产玄武岩加强高压蒸汽仿古青砖,验证并修正实验室结果。
14)中试产品验证:完成中试产品的力学试验、热工学与声学试验,优化生产工艺。
`指导生产厂家规模生产玄武岩加强高压蒸汽仿古青砖,对于桂林市内部分古建筑进行试点修复工作,逐渐形成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