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如下:
1.陨石样品采集:
南极: 选择富含球粒陨石的陨石坑,例如澳大利亚艾尔斯岩陨石坑、美国马萨诸塞州巴恩斯陨石坑等。
沙漠: 选择富含球粒陨石的沙漠,例如中国新疆库姆塔格沙漠、美国亚利桑那州巴林杰陨石坑等。
其他地区: 选择已知的球粒陨石降落点,例如中国其他地区、欧洲、北美等。
2. 球粒特征分析:
形态与结构: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球粒的形态(球形、椭圆形、碎片状)、边界清晰度、球粒大小等。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球粒的内部结构(斑状、非斑状、复合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和形态、成分环带等。
矿物组成:利用电子探针,测定球粒中主要矿物(橄榄石、辉石、长石质玻璃)的成分,包括:橄榄石:Fa值、PMD值;辉石:Fs值、En值、Wo值、PMD值;长石质玻璃:主要成分比例;统计不同类型球粒的丰度和粒径分布。
化学成分:利用电子探针,测定球粒的全岩化学成分,包括:主要元素:SiO2、TiO2、Al2O3、Cr2O3、FeO、MgO、CaO、Na2O、K2O、P2O5、SO2。微量元素:Ti、Al、Cr、V、Ni、Co等。分析球粒的K/F比值、FeO/FeT比值等指标,探讨球粒形成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同位素组成: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球粒中主要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分析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球粒形成环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历史。
3. 球粒成因模拟:
星云凝聚:
模拟星云气体凝聚形成小液滴的过程,并分析液滴冷却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模拟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液滴冷却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
星云闪电:
模拟星云闪电产生的热量对星云尘埃和液滴的影响,并分析液滴熔融和快速冷却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模拟不同闪电强度、持续时间条件下,液滴熔融和快速冷却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
冲击波:
模拟行星际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对星云尘埃和液滴的影响,并分析冲击波加热和快速冷却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模拟不同冲击压力、持续时间条件下,冲击波加热和快速冷却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
颗粒撞击:
模拟星云尘埃颗粒撞击形成的溅射物熔融和快速冷却,并分析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模拟不同颗粒大小、撞击速度条件下,溅射物熔融和快速冷却形成的矿物类型和成分变化。
4. 星云环境重建:
基于球粒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利用元素演化模型和同位素分馏模型,重建球粒形成时期的星云环境,包括:温度:利用矿物相平衡计算;压力:利用矿物相平衡计算和气体压力计算;氧化-还原状态:利用K/F比值、FeO/FeT比值等指标;元素丰度和同位素组成:利用元素演化模型和同位素分馏模型;物质循环过程:利用元素平衡方程和同位素平衡方程。
5. 星云演化模拟: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太阳星云早期演化过程,例如:星云碰撞:模拟两个星云碰撞产生的动力学过程和物质交换过程;星云物质循环:模拟星云尘埃和气体的演化过程,例如凝聚、蒸发、升华、化学反应等;星云尘埃演化:模拟星云尘埃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例如碰撞、团聚、吸附、分解等;星云气体演化:模拟星云气体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例如膨胀、冷却、加热、化学反应等。结合球粒成因模拟和星云环境重建的结果,分析球粒形成与太阳星云早期演化之间的关系。例如:球粒形成与星云碰撞的关系;球粒形成与星云物质循环的关系;球粒形成与星云尘埃演化的关系;球粒形成与星云气体演化的关系。
拟解决的问题:
不同类型球粒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球粒形成与太阳星云早期演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太阳星云早期演化的过程中,球粒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星云环境对球粒的形成和演化有何影响?星云演化过程对球粒的成分和结构有何影响?
预期成果:
揭示不同类型球粒的成因机制,并建立球粒成因的实验模型;重建球粒形成时期的星云环境,并探讨球粒形成与太阳星云早期演化之间的关系;为太阳星云早期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为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的认识。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星云早期的演化过程,并深入探讨球粒的形成机制和太阳系起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