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美美与共: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路径研究

申报人:石丽婷 申报日期:2025-01-01

基本情况

2025年批次
美美与共: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路径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旨在响应国家“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政策号召,以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探究民族旅游在服饰、建筑、语言、饮食、节庆、文化和身份认同等领域的交流互动;揭示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的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以此构建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构建和谐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立项并结题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旅游人类学,近期聚焦于文化因素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及旅游存在论。近年来,发表各类论文近20篇,其中CSSCI/CSCD/北大核心论文7篇,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议题涵盖文化距离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学知识生产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厅级项目10余项,包括参与国家社科、自科项目4项,主持省部(厅)级项目3项。荣获广西社科一等奖1项,并有1项决策咨询建议被国家民委采纳。编著学术出版专著、论文集等10余部,其中《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 第3版》为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面指导项目的开展。
国家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石丽婷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3 担任项目负责人,整体规划构建及财务预算分析
龙彦霖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3 文献资料查找、资料收集
丁家妍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3 资料收集与汇总分析
易守青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3 报告撰写,会议记录
朱晓琳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王佳果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立项依据

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在这一国家战略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新使命,也是新内容。
近年来,国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响应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探索在新时期旅游发展中如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如何利用民族村寨旅游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互鉴互融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将聚焦于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入研究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的案例,研究民族旅游在村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包括服饰、建筑、语言、饮食、节庆、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交流;从而在;揭示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以此来构建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机制模型,为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指导当地村民与从业者如何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目标。通过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认同度和民族责任感。
本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路径开展,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
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①文化互鉴互融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鉴别、对照、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融合和相互借鉴学习,以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文化互鉴互融的基础是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文化变迁是各文化会经历内容或结构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文化涵化是不同文化群体深入接触和交流时发生的文化移动和质变。
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是族际整合及其过程的表现形式,族际交往与整合伴随整个民族过程的始终。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民族生存、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精神产品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等。从传媒学意义上,民族交往既指民族之间“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也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作用。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程度的标示,反映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在纵向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必然产生交融,交融程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自然同化现象。从横向上说,表现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发生在经济、文化、政治、心理、社会和人口(血统)等各个方面。
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民族责任感。56个民族成员要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必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忠诚,自觉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任务。
(2)理论基础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由于程序化扎根理论具有规范性和易操作性等优点,所以国内研究者常使用该范式,因而本研究按照其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步骤方法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从而得出民族村旅游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因素和路径。根据项目的研究需求,全面搜集有关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的民族旅游村寨文化发展和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资料,并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从中获得总体的规律性认识。
2.案例地基本概况
以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为研究范围,以当地居民、从业者和各地游客的主客关系交往为研究对象。桂林龙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居住着瑶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由多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村寨共同组成,村寨依托梯田景观,以“民族团结+文旅融合”为发展路径,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进行整合,成为研究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路径的绝佳案例地。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黔、湘、桂三省交接地段的重要民族旅游村寨。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如今,肇兴侗寨已逐步发展成为黔湘桂边界地区的旅游集散地,并向周边多个景区辐射。作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的典型案例,肇兴侗寨不仅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民族旅游村寨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综上所述,肇兴侗寨具有较强的案例典型性,能为系统分析及研究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3.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综述、专著书籍等,识别出文化互鉴互融和文化交流、文化变迁、文化涵化的区别,同时,通过深度访谈揭示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
4.民族旅游在村寨文化上的互鉴互融影响研究
(1)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体验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查阅文献与文本分析等方式,研究案例地的民族饮食文化历史,比较案例地饮食与其他地方饮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探讨如何通过旅游活动展示和传播民族饮食文化,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鉴互融。
(2)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本研究将探讨民族村寨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空间分析和文化阐释,评估现代旅游活动对传统民族建筑文化的冲击与适应,以及民族村寨建筑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3)节庆文化
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分析民族村寨的节庆活动结构和文化意义,通过仪式分析和表演民族志,探讨节庆活动在旅游中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互动,以及节庆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再创造。
(4)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也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旅游者对民族服饰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对案例地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研究民族服饰如何适应现代旅游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
(5)文字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话语分析和语言接触研究,揭示旅游语境下的语言互动模式和语言变迁过程,分析案例地语言在旅游中与普通话或其他民族语言的融合情况,研究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及如何利用语言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6)文化和身份认同
文化和身份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的重要目标。研究将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讨民族旅游如何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通过旅游活动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机制模型
通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桂林龙脊和贵州肇兴侗寨的实际情况,结合扎根理论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影响民族村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因素和路径。研究将利用NVivo等质性分析软件辅助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过程,以确保数据分析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最终,形成明确旅游活动与民族文化互鉴互融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可能的调节因素,如政策支持、技术应用和社会经济背景等,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通过模型测试、敏感性分析和专家评审,本研究预期能够提供一个稳健的机制模型,为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民族村寨旅游对促进不同文化互鉴互融对策建议
从不同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的原因出发,结合村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研究,综合考虑民族旅游在村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服饰、建筑、语言、饮食、节庆等文化层面的交流如何促进文化的互鉴互融。最终,项目将形成一套系统的策略,旨在指导当地村民和旅游从业者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的目标,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这些对策建议,项目预期能够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推动实现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交流新局面。
国外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关于跨文化旅游主客交往视角的研究,AP(1992)在旅游场域中,村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心居民和旅游者经过谈判和交换的过程最终双方获得各自的利益[1]。Belisle(1980)和Liu(1986)经调查认为,通过旅游带来的文化交流可以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和游客的误解与偏见[2]。相比于积极效应,国外研究者更加关注其负面效应的研究。主客交往势必会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3]、一定层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有机更新[4],但是外来文化涌入也会导致文化,特别是是在民族语言上的涵化[5]。Woosnam (2010)认为主客之间积极的互动利于彼此产生亲密的关系,这种情感团结和凝聚力反过来积极影响主客关系,增加旅游地居民的支持行为[6]。目前,Yvette Reisingeer(1998)合著的《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一书是关于旅游行为研究跨文化视角方向的代表作,在该书列举了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多种理论成果及实践案例[7]。
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及民众对旅游品质需求的提升,民族村寨旅游逐渐火热。王钰宁(2022)、孙九霞(2022)指出处于原生环境中主客双方不会对自身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进行辨认,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可以为多元文化主体提供共存空间,促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文化交流,实现自我在地方文化交融中发展[8]。蒋星梅(2017)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类型地整合、保护和发展游艺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能够融入现代民族村寨生活的公共文化新产品,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9]。郭璇瑄(2024)、陈少榕(2024)、黄文浩(2024)的研究指出,蒙洞村的旅游文化空间通过物质、精神和社会空间的相互交织,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0]。国内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民族村寨旅游可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共生,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民族村寨旅游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国外在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已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国外学者普遍关注民族村寨旅游对当地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深入探讨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如挖掘和整理民族村寨的文化资源、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等,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学者们也关注到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文化同质化、商业化过度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前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学者们多数从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辨析、内涵、影响因素、途径等入手,内容着重于从宏观上的角度上分析各民族之间关系,研究内容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程度为主。本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以具体的民族地区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为例,研究旅游如何在民族村寨场景下不同地域文化共同互鉴互融,基于具体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路径,为切实科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动各民族互鉴互融提供良好的建议。
1.技术路线

summernote-img

2.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在保护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面对不同民族文化冲突问题,包括服饰差异、语言差异、饮食差异和习俗风情差异等方面,如何促进不同民族互鉴互融?
(3)在文化交往交流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都有自身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多样性的前提下,培育和强化中华民族共有文化?
(4)如何通过民族村寨旅游活动或其他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
(5)通过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对促进不同文化互鉴互融的对策建议,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的同时,如何推动实现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交流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预期成果
(1)深入了解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
(2)揭示民族文化互鉴互融发展的影响路径,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指导当地村民与从业者如何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目标,从而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第一阶段(2025.01——2025.04):前期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团队,确定研究方向及课题;在知网以“桂林龙脊”“贵州肇兴侗寨”“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了解调研点发展境况,申请立项,撰写立项申请。

2.第二阶段(2025.04——2025.08):中期实施阶段——暑期自行前往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开展实地调研;定制行程规划,落实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基本情况研究;撰写调研日志,分析机制模型,并提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传播策略。

3.第三阶段(2025.08——2026.01):后期结题阶段——2025年8-11月汇总整理调研日志,形成完整报告,完成初稿;再次召开小组会议,内部商讨,交换意见;整理课题相关资料,进行总结;12月完成结果分析并撰写定稿论文,申报准备评审,2025年1月提交结题。
  1. 本项目指导老师王佳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等,曾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二十余项,其中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盟挑战赛(UNWTO Student's League Competition)入围奖(中国赛区第4名)、“互联网+”省级银奖1项、“挑战杯”省级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
  2. 本项目团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研究团队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旅游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
  3. 本项目部分成员在2024年完成了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立项优秀结题与省级立项优秀结题。
1.已具备的条件
(1)技术条件: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信息获取方式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条件:本课题研究的指导老师,从事多年旅游管理教学,负责或参与过国家级、省级、厅级相关研究,具有丰富的教改研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这使得本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具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3)专业条件:本项目成员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有成员都学习过旅游管理的部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4)其他条件:本项目负责人以及其他成员,曾参与调研过其他课题研究,并构建了相关的机制模型。同时,部分成员参与了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立项与省级立项,对于如何完成本项目已初步了解与沟通。因此对于本次项目调研与研究而言,已有了初步的基础优势。
2.尚缺少的条件
(1)在文献搜索时,不能确保准确有效搜索和提取所需要的文献内容,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研究进度缓慢。
(2)本研究涉及信息收集归纳整理,但是成员经验不足,无法有条不紊进行资料整理。
(3)本研究涉及实地调研,部分成员缺少实地调研经验。
3.解决方法
(1)定期组织会议,为成员解决疑惑,梳理研究思路并为已完成的进程进行检查修改。
(2)指导老师沟通交流,确保所做的工作是有用功。同时,向参与过大创的学长学姐讨教,请他们传授经验。
(3)利用网上有关本项目知识,细致查阅与本项目有关的具体内容或文献,做到仔细精确,加快研究进度。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5000.00 1750.00 3250.00
1. 业务费 4000.00 1250.00 275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500.00 250.00 25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2500.00 1000.00 1500.00
(4)文献检索费 0.00 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1000.00 0.00 10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1000.00 500.00 50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