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路径开展,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
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①文化互鉴互融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鉴别、对照、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融合和相互借鉴学习,以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文化互鉴互融的基础是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文化变迁是各文化会经历内容或结构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文化涵化是不同文化群体深入接触和交流时发生的文化移动和质变。
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是族际整合及其过程的表现形式,族际交往与整合伴随整个民族过程的始终。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民族生存、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精神产品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等。从传媒学意义上,民族交往既指民族之间“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也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作用。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程度的标示,反映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在纵向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必然产生交融,交融程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自然同化现象。从横向上说,表现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发生在经济、文化、政治、心理、社会和人口(血统)等各个方面。
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民族责任感。56个民族成员要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必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忠诚,自觉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任务。
(2)理论基础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由于程序化扎根理论具有规范性和易操作性等优点,所以国内研究者常使用该范式,因而本研究按照其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步骤方法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从而得出民族村旅游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因素和路径。根据项目的研究需求,全面搜集有关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的民族旅游村寨文化发展和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资料,并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从中获得总体的规律性认识。
2.案例地基本概况
以桂林龙脊与贵州肇兴侗寨为研究范围,以当地居民、从业者和各地游客的主客关系交往为研究对象。桂林龙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居住着瑶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由多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村寨共同组成,村寨依托梯田景观,以“民族团结+文旅融合”为发展路径,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进行整合,成为研究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路径的绝佳案例地。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黔、湘、桂三省交接地段的重要民族旅游村寨。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如今,肇兴侗寨已逐步发展成为黔湘桂边界地区的旅游集散地,并向周边多个景区辐射。作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的典型案例,肇兴侗寨不仅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民族旅游村寨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综上所述,肇兴侗寨具有较强的案例典型性,能为系统分析及研究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3.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综述、专著书籍等,识别出文化互鉴互融和文化交流、文化变迁、文化涵化的区别,同时,通过深度访谈揭示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
4.民族旅游在村寨文化上的互鉴互融影响研究
(1)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体验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查阅文献与文本分析等方式,研究案例地的民族饮食文化历史,比较案例地饮食与其他地方饮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探讨如何通过旅游活动展示和传播民族饮食文化,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鉴互融。
(2)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本研究将探讨民族村寨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空间分析和文化阐释,评估现代旅游活动对传统民族建筑文化的冲击与适应,以及民族村寨建筑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3)节庆文化
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分析民族村寨的节庆活动结构和文化意义,通过仪式分析和表演民族志,探讨节庆活动在旅游中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互动,以及节庆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再创造。
(4)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也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旅游者对民族服饰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对案例地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研究民族服饰如何适应现代旅游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
(5)文字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话语分析和语言接触研究,揭示旅游语境下的语言互动模式和语言变迁过程,分析案例地语言在旅游中与普通话或其他民族语言的融合情况,研究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及如何利用语言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6)文化和身份认同
文化和身份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的重要目标。研究将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讨民族旅游如何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通过旅游活动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机制模型
通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桂林龙脊和贵州肇兴侗寨的实际情况,结合扎根理论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影响民族村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因素和路径。研究将利用NVivo等质性分析软件辅助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过程,以确保数据分析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最终,形成明确旅游活动与民族文化互鉴互融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可能的调节因素,如政策支持、技术应用和社会经济背景等,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通过模型测试、敏感性分析和专家评审,本研究预期能够提供一个稳健的机制模型,为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民族村寨旅游对促进不同文化互鉴互融对策建议
从不同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涵化的原因出发,结合村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研究,综合考虑民族旅游在村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服饰、建筑、语言、饮食、节庆等文化层面的交流如何促进文化的互鉴互融。最终,项目将形成一套系统的策略,旨在指导当地村民和旅游从业者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的目标,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这些对策建议,项目预期能够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互鉴互融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推动实现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交流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