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启动阶段(第1-2周)
项目团队组建:
(1)确立项目负责人及核心成员,明确各自职责与分工,确保项目团队高效运作。
(2)招募并组建跨学科团队,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生态学、旅游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项目提供多维度的专业支持。
项目背景研究:
(1)收集会仙湿地的地理、生态、文化等基础资料,全面了解其自然与人文特色,为项目设计提供丰富的背景支撑。
(2)调研桂林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然教育参与情况以及对疗愈体验的认知与需求,确定项目的目标群体和重点方向。
制定项目计划:
(1)明确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等关键要素,构建项目的整体框架。
(2)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表和预算计划,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资源分配,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第 3 - 6 周)
(1)确定选题:确定项目选题为 “面向桂林市中小学生自然教育的会仙湿地疗愈体验项目开发研究”,明确项目的研究主题和核心方向。
(2)小组成员合作查阅相关文献:
搜集国内外关于自然教育、湿地疗愈、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发展动态,为项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研究会仙湿地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在自然教育和疗愈体验方面已有的开发与实践经验,找出项目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3)分析整合资料:成员对搜集的资料及文献进行整理,并积极开展讨论汇总, 加强与导师们的沟通 。
(4)设计调查提纲: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即将开展的实地调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能够获取准确、全面的一手数据。
3.项目调研(第 7 - 9 周)
(1)实地考察与调研 :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会仙湿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文化资源以及现有的旅游设施和活动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全面评估其开展疗愈体验项目的潜力与优势。
深入桂林市的多所中小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心理状态、兴趣爱好以及对自然教育和疗愈体验项目的期望与需求,为项目设计提供精准的目标导向。
与当地社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建立联系 :积极与会仙湿地周边社区、桂林市教育局、文化与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各大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宣传项目的理念和目标,争取各方的支持与协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疗愈体验项目设计 :
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结合会仙湿地的特色资源,初步设计出一系列疗愈体验项目的活动方案和课程内容。
邀请生态学专家和教育学家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评审和优化。
4.资料整理(第 10 - 11 周):
首先,对调研获取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也对实地走访的访谈资料和调研材料进行梳理与解析。接着,将所有数据资料展开再一次深入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来明确项目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还需再一次查阅最新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密切跟进相关研究文献的动态,以便及时补充新的信息和观点,从而为项目研究提供更全面、准确且前沿的依据,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与持续优化。
5.撰写项目调研报告(第 12 - 15 周)
整理资料:反复检查获取的文献和信息资料,及时查漏补缺和补充内容
小组分工:小组开展讨论,形成撰写报告的总体框架,对进行初步分工
定期讨论:定期开展讨论,不断修正报告内容。
撰写论文:科学完整的撰写出调研报告和论文。
改进论文:指导老师审查,小组根据意见再次进行修改。
审查发布:最后进行审查,将调研报告和论文成果发布。
6.后期总结与成果展示阶段(第 21 - 24 周)
项目成果展示:
组织成果展示会或研讨会,邀请各方代表进行交流和分享。
将项目成果和案例进行宣传推广,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后续发展规划:
根据项目成果和经验教训,制定后续发展规划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