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青创启乡·集群智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研究

申报人:蒙国龙 申报日期:2025-01-02

基本情况

2025年批次
“青创启乡·集群智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建筑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进行多维度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通过运用 GIS 地理空间分析法及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量化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对村落集群及类型进行多维识别与划分,并依据量化结果剖析各类集群特色,探索出有针对性的传统村落集群的乡村振兴策略,为其保护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本项目有助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可持续发展。
参与柳州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古村落的调研活动,完成了村落数据的梳理与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对村落有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参与指导老师主持的漓江流域相关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
      指导教师巫柳兰在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成果丰硕。目前主持在研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识别与共生模式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漓江风景名胜区景中村主客共享空间的特征、机制与调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 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乡村风貌保护的典型案例调查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基于数字足迹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游人时空行为机制与调控研究)。此前主持完成自治区级项目 3 项;参与完成广西基金项目 3 项、厅局级项目 4 项;参与都安瑶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柳州白莲洞遗址公园旅游项目策划等规划设计项目 20 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14 篇,其中 SCI 论文 1 篇,核心期刊论文 3 篇。先后指导学生参加各级项目 20 余项,发表论文 4 篇,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 10 余项,获评为省部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6 项。
      指导老师曾丹具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 2 项、广西社科基金 1 项;主持校级教改 7 项;主持区级课程 2 项;参与校级、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为省部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及参与建筑与景观设计项目 20 余项;发表论文及作品十余篇,核心期刊论文 3 篇。
       指导教师巫柳兰长期致力于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与成果,能够为本项目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其主持和参与的多项基金项目,与本课题紧密相关,能为项目提供前沿理论和方法指导。收集整理的大量漓江流域相关资料,可为项目调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和案例参考。在大创课题指导中成果显著,完成 7 项(国家级 3 项,区级 2 项),发表论文 3 篇,积累了丰富指导经验且熟悉学生能力培养路径,能够在项目选题、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方面给予精准指导,有助于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推动项目取得创新性成果。
       指导老师曾丹从事风景园林相关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入的研究经历。先后指导学生完成大创课题 6 项。能够帮助学生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该项目提供材料、调研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支持。
国家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蒙国龙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3 整体协调、文献整理
任乐敏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 2024 实地调研、报告撰写
韦带洁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 2024 数据整理、实地调研
覃淑敏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 2024 实地调研、文献整理
王嘉顺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 2024 分析资料、实地调研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巫柳兰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曾丹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立项依据

      近年来,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利用已成为备受瞩目的重点议题。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明确提出 “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与适度开发”,促使保护研究的视野从聚焦单一村落本体拓展至区域尺度以及村落群体的整体性视角。自 2020 年起,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连续发布 “关于做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 的通知,着重强调进一步深入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的必要性。202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 “一号文件” 再次郑重指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 是乡村建设领域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近年来广西积极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全力加快构建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以及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广西获得了广泛支持以大力开展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 年)》着重强调了 “以沿江沿海沿路为依托” 的发展战略,而漓江流域作为这一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传统村落集群的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及乡村振兴路径探索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综合手段,全面剖析流域内传统村落的现状,明晰其分布、保护开发、发展趋势及问题;筛选并多维度识别村落集群的关键要素,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系统管理与空间分析;运用多种先进技术与分析方法,精准识别集群的区划层次、范围、类型和数量,明确其特征;深入挖掘特色类型的独特价值,探索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推动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协同共进,为构建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力量,助力乡村建设领域工作的开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漓江流域内为研究区域,选取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广西传统村落名录村落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框架
本课题探索在漓江流域复杂自然地理环境下,传统村落集群要素的识别。通过系统构建相关数据库开展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区划,并对特色类型的深入剖析,挖掘其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为村落集群的振兴探索创新路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内容:
(1)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要素识别和数据库构建
①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对漓江流域名录传统村落分布与数量、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与瓶颈制约等进行分析。
②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访谈筛选出村落集群地理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方面的识别要素。
③通过网络调查、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对识别要素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调查。
④运用 GIS 构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地理信息数据库。
2)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
①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分析法、ArcGIS 分别完成单要素聚类识别。
②综合叠加各要素层聚类进行多要素聚类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地理探测器、皮尔逊相关性指数计算村落关联性,结合村落空间分布状况,运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形成“点-组-群-区”的多层次集群类型,并将结果可视化得到传统村落集群分区的边界与范围。③识别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类型和数量。
(3)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类型特征分析
①基于漓江流域村落集群识别与分类结果,深入剖析各类集群的特征以及集群间的差异性。
②挖掘各类型集群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剖析各类集群特征形成因素,把握集群发展规律。
(4)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①基于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来探讨流域村落的连片保护及乡村振兴策略,为村落集群的乡村振兴探索创新路径。
②有针对性的优化各集群产业结构,促进村落集群旅游发展与文化风貌保护的协调共生。
③加强保护意识、提升基础设施、推进文化传承、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合作发展等协同合作促进漓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1、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研究
     在中国知网学术交流网站上,设置以“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作为关键词进行句子检索,来自全部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检索共 18 条信息。其中最早关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研究发表于 2013 年,自 2019 年起,以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 1),研究多集中在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及其的识别和保护方面(研究主题见图 2)。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
                       图1研究文发量                                                       图2研究集中方向
      早期国内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多为简单的实地考察和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21 世纪初—2010 年,学者们深入文化与环境探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如在兴坪镇渔村挖掘其三国时期以来的历史,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空间维度上的国内学者则关注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漓江山水对村落选址、布局及影响,分析阳朔、兴安等地区传统村落的集聚特点和分布趋势,为村落集群的空间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深入,郑文俊(2020)提出三生空间从系统的多维度的总结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模式。随后政府出台新政策落实传统村落集群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促使学者利用 GPS,无人机,3D 建模等技术进一步深化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的多维识别研究,为政策实施提供更科学支撑。
2、传统村落集群研究
     在中国知网学术交流网站上,设置以“传统村落集群研究”作为主题词检索共 151条信息。自 2014 年起,以传统村落集群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 3)研究主题大多集中在传统村落、策略研究和村落空间。(见图 4)
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
                         图3研究趋势                                                               图4研究主题
(1)集群要素识别
        多维识别方法通过综合考量地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的数据,为村落集群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空间识别和深入的分析框架,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村落的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和文化特征。朱国宾(2003)面向多分辨率层次结构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多分辨率层次结构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李双成(2005)从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探讨了地理尺度转的若干问题,包括多维识别方法的应用。张秀红(2018)结构化了居民地群的多层次识别方法,提出了结构化居民地群的多层次识别方法。传统村落集群的识别考虑的是空间邻近性、地貌相似性、文化趋同性和民居同构性,然后识别出集群区域保护策略。根据不同的集群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如整体控制和关联强化、特色突出和叙事提升、区域协同和价值提升等。沈晨莹(2022)以浙江省山地丘陵区作为研究样本区,融合核密度分析、局部空间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在浙江省山地丘陵地区共识别出传统村落集群区域 18 个提出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点线带面、强弱联动、全域共建共享等策略,推动集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李欢、罗圣钊(2024)通过研究分析湖南湘西传统村落示范片区及示范村的发展情况,总结该过程中的内外部资源要素利用体系和特征提出传统村落内部资源要素可分成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特色物产和社区人力 5 类,其载体差异使得这些要素的保护要求和目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以及可持续性差异较大。林静芬(2024)提出社会关联下传统村落的簇团空间识别,基于连片保护的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簇团空间识别。在国外,传统村落的多维识别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者们不仅关注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如建筑、街道、景观等,还深入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信仰、艺术、手工艺等。这种多维度的识别方法,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保护传统村落。国外研究普遍重视村落集群的空间结构分析。地理学家们通过 GIS 技术、遥感影像等手段,识别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Johnston(2010)在对欧洲传统村落的研究中指出,村落的空间结构往往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表现为依山傍水、紧凑布局等特点。此外,学者们还关注村落内部的空间组织,如公共空间、住宅区、农业用地的分布等。Nadimi 等(2015)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了伊朗传统村落的街道网络结构,揭示了其在社会交往和空间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2)集群类型区划
         村落集群类型区划研究是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保护与发展策略的基础。村落集群是指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邻近、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经济活动特征的多个村落组成的集合。类型区划则是依据村落集群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域,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何艳阳(2022)对综合乡村性指数空间分异特征分析进行评价分析,将 2019 年漓江流域镇域乡村性综合指数划分为强乡村性、较强乡村性、中等乡村性、较弱乡村性、弱乡村性五个等级张文君、张大萌(2023)以河北井陉地区为例,按照地理区位景观风貌村落特 色民风家族等影响要素形成相对独立的集聚区依据城镇体系时空距离共性特色三个方法对组团层进行划定。孔令宇、徐小东(2023)通过三生融合度的分析,对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进行了分类研究。这些研究为村落集群的类型区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国外,Zhongyi Nie 等人(2024)比较了黄河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差异和地理相似性。该研究的结论为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比较研究具有启发性。
(3)集群保护发展
         国家分六批将 8000 多个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多个省份开展了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陈炜,蔡银潇(2021)基于国家文献提出广西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文化集群的驱动机制。张大玉、张文君、陈丹良(2022)通过整理总结传统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历程提出要在保护观和规划观上进行转变,传统乡村聚落集群模式是自然空间体系、城乡协同体系、价值增值体系和品牌营建体系的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在规划上提出应合理划分集群单元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系统。我国学者进一步指出了文化基因、空间基核在保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村落文化资本的提升和利用在活化更新中的重要作用。王月涛(2023)结合空间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涵盖宏观片区、中观组团、微观单元多尺度的传统村落保护流程,并分别从宏观集群层级的资源协调统筹、中观组团层级的分级分类引导、微观单元层级确定重点保护对象 3 个方面提出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策略,以期构建具有集群效应的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方法。曹复彧(2024)提出由区域集群视角出发,从传统村落价值评价、集群构建、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方法,在此基上,从资源整合集群发展、系统保护全面发展、全域旅游错位发展三方面提炼介休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策略。李梦艺(2024)提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措施,强调“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一些国外研究也为漓江流域的传统村落集群保护和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Guo W 等人(2023)探讨了湘江流域生态流量的演变,其结论表明生态流量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这对于漓江流域生态流量管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Zhang J 等人(2024)综述了中国西南岩溶关键带的结构和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这项工作的结论突出了漓江流域岩溶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服务的重要性,为传统村落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在中国知网学术交流网站上,设置以“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路径”作为关键词进行句子检索,来自全部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检索共 225 条信息。其中最早关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研究发表于 2018 年,自 2018 年起,以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 5),研究领域多关注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主题见图 6)。
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
                           图5研究趋势                                                   研究集中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必须重视乡村的文化振兴。赵艳、李雪聪(2024)提出村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通过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感和责任感。漓江流域作为旅游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振兴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欢、罗圣钊(2024)利用好传统村落内外部资源实现产业振兴,对发挥传统村落价值、带动其集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关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研究的路径方法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提供多维度的视角与方法借鉴,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胡金龙(2020)提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主导型”保护发展模式和“招商引资型”保护发展模式,旨在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蔡健婷(2020)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中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旅游发展对策,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胡金龙(2021)提出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胡金(2022)探讨桂林江头村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重点放在挖掘“爱莲文化”内涵,将纪念性、文化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郑文俊(2023)获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旨在进行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模式构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国外,Li Yanan 等人(2024)系统回顾了乡村旅游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该研究的结论强调了在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时,应优先考虑保护社区价值,并强调社区参与,这对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4.已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对象传统村落的集群研究尺度和对象都集中在山地丘陵,较少关注流域传统村落。国内外对漓江流域集群的研究更少。
(2)研究内容
国内外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的多维识别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对漓江传统流域的剖析不够全面。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建筑和文化等传统领域,对村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及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关注不足。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难以全面揭示传统村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研究结果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
(3)研究方法
在传统村落集群保护与发展、多维识别方法相关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已有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但是多维识别方法在识别传统村落集群研究仍有待突破的地方。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难以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
5.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①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识别指标体系,提升村落集群识别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②有利于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方面信息进行整理与数字化,并构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地理信息数据库。
(2)应用价值
①有助于加深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多维价值的认知与了解,推动实现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区分类的针对性保护利用。
②可为国内外其他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识别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③可为相关部门科学地制定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保护利用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也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1.研究视角和内容创新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流域整体视角出发,突破了传统的个体村落风貌和保护研究框架,首次系统性地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的风貌类型和布局模式。研究不仅融合了地理空间、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要素进行综合识别和分析,还创新性地采用多要素聚类识别方法,深入探讨集群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村落集群的多维特征和独特布局模式。这种跨学科、多要素的分析方法,拓宽了村落集群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研究方法和技术创新
   本研究创新性地结合多学科理论与技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分析地理空间、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维要素,识别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集群及其特征。研究还在传统空间聚类分析基础上,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地理探测器、大数据和关联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村落集群识别,展现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性。

1.技术路线

summernote-img

2.拟解决的问题
(1)完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要素筛选、识别和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漓江流域面积大,传统村落类型多样,调查范围较大。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区计划采用单要素聚类识别和多要素聚类识别进行,需要准确设定识别的要素指标和指标赋值,并需要大量调查数据的支撑。
(2)识别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区划层次、范围、类型和数量
目前对传统村落特色类型的划分较为粗放,未能充分体现各村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导致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难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本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文化习俗等进行详细测绘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村落特色类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独特价值。
3.预期结果
前期成果:完成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的调查报告和数据采集。
中期成果:通过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分析法、ArcGIS 方法,对集群进行划分识别,构
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要素筛选、识别和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
最终成果:以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研究为题的研究论文。
1.总体安排
(1)组内论证:对整体研究进行商讨与总体规划,确保研究方向正确、内容科学。
(2)理论分析:将相关论文、文献进行梳理,建立起初步的思维框架与理论基础。
(3)资料收集:根据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收集相关材料数据,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4)利用方法:使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方法对传统村落进行集群识别。
(5)实地调研:通过运用无人机、相机等工具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
(6)阶段小结:写一篇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和特色类型剖析的报告。
(7)成果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发表以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多维识别与特色类型剖析研究为题的研究论文。
2.研究进度
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2024.12.20—2025.01.03
对选题进行初步构思,确定研究计划、内容与分工,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2025.01.03—2025.03.06
查阅文献并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对漓江流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整理相关数据以及实际情况。
2025.03.06—2025.07.20
根据调查结果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进行单要素、多要素识别和特色剖析。
2025.07.20—2025.10.20
基于分析结果进行初步调研报告的撰写,并对调研报告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方案。
2025.10.20-2026.03.01
整理整体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1)本研究团队已经在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在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辨证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并有了明确的对后续研究思路和方向。
(2)曾对部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对漓江流域村落发展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深入挖掘特色类型的独特价值,探索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推动漓江流域传统村落集群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协同共进,为构建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力量,助力乡村建设领域工作的开展。
(3)指导老师课题具有针对性,具有相关调研数据和成果,学校相关软件应用设备较为全面,具备无人机、相机等科研器材。校园图书馆有较为全面的相关研究调查资料。
(1)已具备的条件
①小组成员由风景园林和旅游管理的学生组成,对景观分析和旅游发展具有基础和分析能力,专业知识涉及较广,具有多学科理论方法交叉的知识体系,具有调研分析、数据收集、理论探索能力。针对本项目已有的文献和案例进行了梳理分析,逐渐形成了以建筑艺术、村落规划、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等为核心的分类体系。通过多方面的识别,总结漓江流域古村落集群的的地理空间分布、背景环境、特色类型集群等方面的现状特征。
②通过国内外对于古村落集群的研究以及已有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案例众多,如浙江乌镇、安徽宏村等,这些项目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对漓江流域其他古村落集群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③巫柳兰、曾丹老师从事风景园林相关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入的研究经历。能够帮助学生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该项目提供材料、调研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支持。
④学校有便利的交通位置,学校图书馆有漓江流域相关图书数册和全面性的资料,中国知网有相关论文 5000 篇小组从中收集到大量资料,且学校相关软硬件设备完善。
(2)项目困难点
①漓江流域各村落在不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调研工作任务量较重。
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调研安排和必要材料购置等所需的经费较为紧张。
(3)解决方法
①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族谱等资料,以及实地走访调研,深入挖掘各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为集群识别提供有力支撑。
②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机制,加强对传统村落基础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数据平台或档案馆等方式,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5000.00 1000.00 4000.00
1. 业务费 4000.00 1000.00 30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0.00 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2000.00 用于外出实 地考察调研产生的交通费住宿等 1000.00 1000.00
(4)文献检索费 1000.00 用于购买相 关书籍和文本资料等 0.00 1000.00
(5)论文出版费 1000.00 用于成果论文的发表 0.00 10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1000.00 用于购买、租用设备和调研材料工具等 0.00 100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