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围绕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展开系统研究。从解析地名文化遗产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共生关系来探寻二者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通过古今文献资料分析地名文化内涵,实地调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并针对地名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应用中遇到的困局提出策略,推动桂北民族村寨旅游与地名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1.地名文化遗产与民族村寨旅游共生关系解析
通过分析地名文化的实体文化(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和语词文化(语种、命名、含义、采词、更名等),以及民族村寨旅游的自然属性(地域性、季节性、生物性)、资源属性(风景名胜、文化 遗产、民风民俗)以及经济属性(交通、住宿、餐饮),揭示两者之间的互补和互动关系,探讨地名文化遗产对旅游吸引力的贡献,以及旅游发展对地名文化传承的影响。
2.民族村寨地名文化内涵的分析
(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并梳理古今各类文献资料,深入挖掘民族村寨地名文化的内涵。地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历史、文化、民族身份的象征。通过对古今地图、地方史志、民俗典籍等古籍资料的梳理,全面整理桂北民族村寨地名的起源、演变历程。深入挖掘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丰富内涵,解析地名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地域特色。
(2)实地研究法:对山川、湖泊、桥梁、聚落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地名文化呈现的类型与传承现状,深度访谈地名专家,了解地理实体在地名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呈现形式。
(3)欣赏式探寻法: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参与式研究,设计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引导民众主动阐述对于地名文化记忆以及地名的传承、变迁对其文化、生活的深刻影响。
3.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开发现状调查
(1)实地走访桂北典型民族村寨,对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旅游产品种类与特色、旅游设施配套情况、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等进行全面考察。与当地村委会、长期居住的村民进行交流,同时与地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他们对民族村寨地名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专业见解。
(2)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游客对桂北民族村寨旅游的体验反馈与需求期望,分析当前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针对性地提出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4.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地名文化应用困局
旅游产品贯穿旅游发展始终,是旅游发展的核心部门,通过参与式评估法进行实地研究、问卷调查、非结构式访谈等,从核心性、支持性、配置性和扩展性四个层次旅游产品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各环节地名文化遗产应用状况。①核心性产品:调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体验、自然风光、特有资源相关产品地名文化运用情况。②支持性产品:调查交通道路、信息指南、地图路书、安保设施等用以保障游客旅游体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地名文化运用情况。③配置性产品:调查住宿旅馆、餐饮饭店、游览项目等旨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具体服务和设施的地名文化运用情况。④扩展性产品:了解购物服务、特色活动、个性化 服务等为游客提供的额外服务或增值体验及其场所对于地名文化遗产的运用情况。基于上述调查分析,进一步评估地名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各环节的应用情况,分析地名在旅游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5.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
深度挖掘桂北民族村寨地名中的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核心性、支持性、配置性和扩展性旅游产品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构建地名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机制,确保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实现地名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升桂北民族村寨旅游的文化品质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