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调查及旅游应用研究

申报人:王海霞 申报日期:2025-01-02

基本情况

2025年批次
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调查及旅游应用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聚焦于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欣赏式探寻等方法,深入分析地名文化与旅游的共生关系,系统梳理地名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内涵,评估地名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状况,并提出旅游应用策略,以促进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推动桂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地名文化传承,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1.参与2023年大创国家级立项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户旅游生计决策研究:以桂林龙脊民族小寨村为例并结题
2.参与2024年大创区级立项项目:民族村寨农民旅游生计参与的影响研究--以桂林龙脊金坑大寨为例
1、主持完成:
①《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及环境效应研究》(2013GZ(2013GZB02);
②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广东政区界线研究》(2014M561121);
③民政部 2016 年区划地名课题《地名普查中地名文化属性信息研究》(2016MZRL015-13);
④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岭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17XSH006);
⑤广西产业研究院开放课题《桂林传统园林地名景观研究》(GXTA201704)。
2、主持在研:
①桂林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桂林传统园林历史地理研究》;
②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改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规划与策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9B23)。
3、参与项目: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12&ZD146)。
4、横向项目:主持及参与旅游规划、地名规划项目十余项。
1.指导老师前期已带领项目团队对案例地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调研,已积累较丰富的基础资料。
2.指导老师带领项目团队对本项目研究内容进行了科学论证,确保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区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王海霞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2 编制问卷、组织调研
郑敏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2 资料查询、文献整理
罗人菊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4 资料查询、文献整理
祝云燕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4 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江惠瑜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旅游管理 20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张安欢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王荣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立项依据

1.背景
       地名作为特定地域的标识与专有名词,蕴含着丰富的地形地貌、自然地理变迁、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信息。民族村寨的地名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与地域特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古老且富有韵味的地名在开发建设、城乡改造过程中面临被更改或遗忘的困境。例如兴安、全州等地的地名所蕴含的先辈智慧、岁月故事与地域特色正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人们的本土情感与归属感也随之被削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21 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3 年广西多部门联合印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任务打造旅游载体。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强调地名文化保护与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关键承载,对其进行开发与旅游应用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更是推动桂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着力点。
2.目的
       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挖掘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综合运用古今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地名文化的历史脉络、价值内涵,全面总结地名文化的类型与现状。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描绘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记忆的呈现形式与传承情况。引入欣赏式探寻法,深度访谈各类民众,获取民众对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的真实感受与见解,从而为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的开发与旅游应用提供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实现地名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3.意义
(1)促进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强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依托文化特色,促进民族交流交融,铸牢共同体意识。
(3)利用桂北民族村寨地名资源推动当地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发挥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带动区域进步。
       项目围绕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展开系统研究。从解析地名文化遗产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共生关系来探寻二者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通过古今文献资料分析地名文化内涵,实地调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并针对地名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应用中遇到的困局提出策略,推动桂北民族村寨旅游与地名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1.地名文化遗产与民族村寨旅游共生关系解析
通过分析地名文化的实体文化(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和语词文化(语种、命名、含义、采词、更名等),以及民族村寨旅游的自然属性(地域性、季节性、生物性)、资源属性(风景名胜、文化 遗产、民风民俗)以及经济属性(交通、住宿、餐饮),揭示两者之间的互补和互动关系,探讨地名文化遗产对旅游吸引力的贡献,以及旅游发展对地名文化传承的影响。
2.民族村寨地名文化内涵的分析
(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并梳理古今各类文献资料,深入挖掘民族村寨地名文化的内涵。地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历史、文化、民族身份的象征。通过对古今地图、地方史志、民俗典籍等古籍资料的梳理,全面整理桂北民族村寨地名的起源、演变历程。深入挖掘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丰富内涵,解析地名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地域特色。
(2)实地研究法:对山川、湖泊、桥梁、聚落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地名文化呈现的类型与传承现状,深度访谈地名专家,了解地理实体在地名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呈现形式。
(3)欣赏式探寻法: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参与式研究,设计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引导民众主动阐述对于地名文化记忆以及地名的传承、变迁对其文化、生活的深刻影响。
3.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开发现状调查
(1)实地走访桂北典型民族村寨,对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旅游产品种类与特色、旅游设施配套情况、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等进行全面考察。与当地村委会、长期居住的村民进行交流,同时与地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他们对民族村寨地名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专业见解。
(2)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游客对桂北民族村寨旅游的体验反馈与需求期望,分析当前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针对性地提出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4.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地名文化应用困局
       旅游产品贯穿旅游发展始终,是旅游发展的核心部门,通过参与式评估法进行实地研究、问卷调查、非结构式访谈等,从核心性、支持性、配置性和扩展性四个层次旅游产品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各环节地名文化遗产应用状况。①核心性产品:调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体验、自然风光、特有资源相关产品地名文化运用情况。②支持性产品:调查交通道路、信息指南、地图路书、安保设施等用以保障游客旅游体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地名文化运用情况。③配置性产品:调查住宿旅馆、餐饮饭店、游览项目等旨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具体服务和设施的地名文化运用情况。④扩展性产品:了解购物服务、特色活动、个性化 服务等为游客提供的额外服务或增值体验及其场所对于地名文化遗产的运用情况。基于上述调查分析,进一步评估地名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各环节的应用情况,分析地名在旅游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5.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
深度挖掘桂北民族村寨地名中的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核心性、支持性、配置性和扩展性旅游产品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构建地名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机制,确保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实现地名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升桂北民族村寨旅游的文化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1.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①理论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内容广泛,主要涉及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开发、保护和发展、主客行为意愿、社区参与、市场化、产权、民俗文化、旅游环境、定量和其他领域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开发和发展(李军,2022)占主体地位。理论研究涉及空间生产(曾鹏,2022)、社区增权(罗永常,2020)、价值共创(明庆忠,2023)、人(居民行为逻辑)、事(旅游本质)、境(社会网络环境)三元交互视角(王媛媛,2022)、地方性知识与自然环境治理(2021,刘相军)等。
②困境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实践中面临着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消逝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杨建春,2021)。在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方面也存在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冲击、地方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矛盾突出等问题(陈品玉,2023)。旅游“飞地”“空壳化”问题及村民因能力不足而导致参与旅游的浅表性与有限性等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颜安,2024)。民族村寨地区美好的地名被随意更改,新地名增加但缺乏品味和民族特色。部分地名虽还在,但其实体形制已消失。(周文英,2022)
2.地名文化遗产研究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加上国家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已由地名学向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延伸。
①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地名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精髓及理想信念的载体,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贺义宏,2014)和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王荣,2021)。一是要保护老地名(刘信,2012),尽可能恢复已废止的古旧地名(李丽平,2015),既要保持地名稳定,又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王凌宇,2015);二是在旧城改造中保留老城区道路基本格局(岳升阳,2012),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制度(杨华,2012)。
②地名文化遗产开发研究。当代社会转型中地名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利用地名注册商标、促进旅游业发展、弘扬社会美德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贺义宏,2014)。将地名注册成商标,市场价值剧增(王荣,2010)。所以,将民族地区地名遗产资源化,尤其是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有利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3.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相关研究
       以地名文化旅游应用研究角度为主题前往知网查询资料,发现相关文献数据仅有3篇。其中邓红莲、陈晓云(2013)通过对地名文化的历史价值、旅游审美体验价值及情感体验价值方面的研究,认为地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扩展了旅游资源的内涵,而且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它为游客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旅游地,并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文化交流恰恰符合当前旅游心理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观光游到精神、心灵的感受和体验游。民族村寨里的地名文化遗产,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关键承载,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着力点。 但目前来看,对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研究较少,社会各方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桂北地区是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区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与旅游应用研究对于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解决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困境,同时挖掘和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潜力,为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创新点
(1)内容创新:项目将深入剖析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从核心性、支持性、配置性和扩展性四个层次旅游产品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各环节地名文化遗产应用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名文化旅游应用策略,有助于实现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的发展。
(2)实践创新: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应用的协同发展。项目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探索地名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项目将评估地名文化遗产在旅游产品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旅游开发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为地名文化的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3)理论创新:项目将系统分析地名文化的实体和语词文化与民族村寨旅游的自然属性、资源属性及经济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地名文化遗产对旅游吸引力的贡献以及旅游发展对地名文化传承的影响,丰富地名管理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
2.项目特色
(1)多维度分析地名文化。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维度对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研究法和欣赏式探寻法,项目将全面整理桂北民族村寨地名的起源、演变历程,并深入挖掘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丰富内涵,为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项目将提出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策略,构建地名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机制。通过深度挖掘桂北民族村寨地名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旅游产品中,项目将实现地名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为旅游地名学领域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案例。
(3)促进文化自信与民族交流。项目旨在通过地名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民族交流的深化。在当前社会对地名文化关注不足的背景下,项目将提供对地名文化深层次了解的机会,为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自信建设方向提供借鉴,促进民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技术路线(见图1)
summernote-img
 图1 技术路线图
2.拟解决的问题
(1)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以丰富旅游体验:深入探究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等丰富内涵,研究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旅游中,从而为游客打造独特且富有深度的旅游体验,增强桂北民族村寨旅游的文化吸引力与竞争力。
(2)构建地名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潜力,探讨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地名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效益提升的双赢局面,促进桂北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3)精准分析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应用困局:从核心性、支持性、配置性和扩展性四个层次的旅游产品出发,借助多种研究方式详细调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各环节中地名文化遗产应用状况,准确找出地名文化在旅游应用过程里存在的各类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
(4)借助地名文化提升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以桂北民族村寨地名文化为载体,研究如何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同时探索如何利用旅游平台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使桂北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3.预期成果
1.一篇研究报告
2.一篇期刊论文

summernote-img

(1)已收集了大量桂北地区的古今文献资料,包括地图、地方史志、民俗典籍等,这些资料为深入挖掘民族村寨地名文化的内涵、起源和演变历程提供了坚实的文字依据,有助于系统梳理地名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价值内涵。

(1)已具备的条件:①团队内部成员均为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专业知识储备充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②已有大量桂北地区有关资料,诸如桂林市志、不同年份地名志、相关古地图等;在研究文献记载、古籍研读方面已取得了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相关了解。
(2)尚缺少的条件:实地调研过程中需要一定经费支持;对研究村落尚不够熟悉,缺少当地熟人或村干部支持;对当地方言不熟悉,可能存在语言障碍,沟通困难等。
(3)解决方法:①通过网上查询案例地相关资料对案例地民风民俗进行了解。在进行访谈和沟通交流时,保持耐心、冷静并灵活应对,通过建立信任、简化流程、尊重文化差异、保护隐私和安全性以及与村民保持定期反馈和沟通等。②在研究期间会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研究,并定期组织小组研讨会议,对于近期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5000.00 2200.00 2800.00
1. 业务费 4800.00 2000.00 28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0.00 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2800.00 调研住宿费、交通费 2000.00 800.00
(4)文献检索费 0.00 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2000.00 论文出版费 0.00 20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200.00 调查问卷打印费 200.00 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