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论形成与发展。
早期农业文化遗产主要被单独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李明(2012)从多科视角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标志着国内对该领域研究的起步。王思明 (2016.2019)分别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保护中应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以及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20年后跨学科合作不断加强,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研究,深化了对其本质特征、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彭颖(2023)基于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广西景观保护的论述为景观基因识别后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粱思聪(2024)等的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进展为后续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整体结构的思路。
(2)农业文化遗产与景观基因融合发展。
在农业文化遗产跨学科交融中逐渐与景观基因融合,初期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一步发展成如何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基因来促进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周之澄(2023)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基因及其设计利用策略,为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传承具有借鉴意义。谢宗强(2023)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维护与预警技术研究在预警技术上有着深入研究,可借鉴其探测预警技术为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辛琳(2024)粮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提升策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3)数字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融合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手段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杨波、何露(2015)认为GIS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广阔前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GIS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开始研发以来,尤其是21世纪互联网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相融合。胡最和闵庆文(2021)对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与框架进行了探讨。梁琰和王红崧(2021)研究了元阳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与数字化表达,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刘国菊(2024)提出了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策略。
2.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始于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启动之前,国外学者已开始对农业遗产展开初步探索,主要集中在农业遗产的分类与实证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将视角扩展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的研究。Jack Rodney Harlan(1998)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Parviz Koohafkan(2011)则强调了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跨学科合作的兴起,国际合作也逐渐成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趋势。
在技术应用方面,GIS技术自2018年起在国外逐渐得到推广,部分学者开始将其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结合,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Caitlin Curtis(2012)利用GIS技术研究了土耳其西部遗产的保护方法,Laura Nahuelhual(2014)则探讨了GIS技术在智利农业遗产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应用,尽管这些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因此,GIS技术与农业文化遗产结合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仍需进一步理论化与实践验证。2021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时,托比亚斯·普利宁格教授接受访谈,我们可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演变与跨学科的可持续景观保护”来了解其学术发展脉络、对景观和恢复性两个学术共同体融合的贡献、田野案例和工作方法,以及对传统农业系统保护的看法。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复合系统景观特征与保护利用机制也为本课题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与保护利用提供了借鉴思路。
3.已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一定进展,涉及跨学科研究及保护实践等方面。ArcGIS技术主要用于分析空间分布、提取基因识别及信息化动态管理,而景观图谱识别技术则注重空间分布特征、形态结构特征及生态功能评估。
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证明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仍存在几点不足: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在国内外均面临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国内研究虽在跨学科融合上有所进展,但缺乏整合性理论框架;同时,技术应用如GIS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模式尚不成熟。国外研究技术与农业文化遗产融合理论构建欠缺,以及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的问题,缺乏对社会公平性等潜在领域的深入探讨。在景观基因角度,同样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从景观基因出发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保护,没有建立以景观基因识别为基础的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
4.对策:
在应用研究方面,应加大GIS等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力度。通过实地试点项目,探索从景观基因识别到保护管理整套技术应用的有效模式,为理论构建提供实际数据支持。例如利用无人机航拍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准确提取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景观基因要素,并为景观基因理论构建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此外,还应拓展研究范围,要重视景观基因与社会公平性等潜在领域的关联。研究景观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影响不同群体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权益关系,从而推动研究从景观基因角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应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兼顾景观基因相关理论。通过跨国合作项目,分享景观基因研究经验,拓宽研究视野,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异同点,弥补各自的研究短板。同时,深化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专家团队组建要涵盖景观学、文化遗产学等与景观基因密切相关的学科,整合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