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千古佳“化”——探索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奥秘

申报人:陈炎明 申报日期:2025-01-02

基本情况

2025年批次
千古佳“化”——探索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奥秘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地质类
学生自主选题
一年期
广西地处中国南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历史孕育了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地质遗址与化石资源。从古老的地层中保存的远古生物化石,到壮观的喀斯特地貌等地质遗址,它们宛如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历程、生命的兴衰交替以及环境的沧海桑田变迁。然而,目前广西地区的地质遗址及化石资源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挖掘,其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工作尚未充分开展,这为大学生创新探索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与广阔的舞台。
参与过一次相关大创项目并取得优秀成绩
1. 2021-2023,桂北地区寒武纪早期老堡组放射虫动物群研究(项目编号:4200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结题。
2. 2021-2023,广西早寒武纪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球生物学研究(项目编号:桂科AD20159027),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主持,结题。
3. 2020-2022,桂北中二叠统孤峰组放射虫及古生产力研究(项目编号:2020KY06016),广西教育厅计划项目,主持,结题。
4. 2023-2026,华南早寒武纪硅质岩中的放射虫起源及早期演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GXNSFBA026273),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主持,在研。
5. 2025-2028,华南寒武纪早期放射虫动物群研究(项目编号:4246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在研。 
1.指导项目负责人和成员一起做好项目整体研究与实施方案的设计,在项目团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在难点和重点部分进行把关,帮助项目团队解决项目的难点。
2.为项目团队的实践创造条件,根据项目团队的实际需求,可以为项目团队协调实地考察方面的工作。
3.基于自身所在的课题组,能够为项目团队的研究提供较为前沿的学术观点的指导。
4.依托学院实验室资源及课题组资源,为项目团队的实验提供设备上的支持。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陈炎明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班) 2023 总体统筹规划
赵文瑞 地球科学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创新班) 2022 野外踏勘
袁琛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班) 2023 技术支持
蔡玉乾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班) 2023 数据库建设
宗顺利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班) 2024 资料收集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马强分 地球科学学院

立项依据

本创新项目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地区的典型地质遗址和化石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揭示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古生物演化特征以及古环境变迁规律。同时,项目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科普推广,致力于提高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度与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桂北地区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人才支持。
地质遗址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沉积作用、风化侵蚀等),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自然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所在地。这些地质遗址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变过程,包括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大陆的漂移与碰撞、山脉的隆升与夷平、海洋的进退等众多重大地质事件。主要划分为地层剖面类、古生物化石类、构造地质类、火山地质类以及熔岩地质类五类,而在广西地区常见的地质遗址有碰冲剖面、南边村剖面以及来宾蓬莱滩剖面等。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骸、印痕和遗迹,例如骨骼、壳体、动物或微生物的痕迹、琥珀里的生物和毛发、硅化木、石油、煤、DNA及蛋白质残留物等。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了解化石的年代、形成机理和演化意义。一般而言,化石的形成需要超过至少1万年以上。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化石距今约41亿年。在19世纪,地质学家往往依据地层中的不同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进入20世纪后,随着放射性测量技术的发展,年代学家可以准确测定古老地层及其中的化石绝对年龄。
古生物遗体改造成为化石的过程称为石化作用。石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化石的时代,时代越老,石化程度越深。常见的石化作用主要有四种方式:矿物质充填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和升馏作用。化石的大小差异极大,从微米级别的细菌到巨型恐龙和成吨重的树木。通常情况下,生物活着时已部分矿化的部分得以形成化石,如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无脊椎动物几丁质和钙质的外壳。另外,动物移动留下的痕迹以及粪便也可形成化石。除上述实体化石之外,还有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化学化石和生物标志化石。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广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都有分布,以古生代地层最为发育,其中泥盆地层系分布最广。地层出露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90%。广西各个时期地层中的化石非常丰富,特别是古生代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生代的恐龙化石、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第四纪的人类化石最具特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主要研究要点如下:
1.广西地区古生物化石出露情况
桂北兴安及邻区位于南岭东西向成矿带的西段,区内地层从老到新包括前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其中石炭纪地层 层序完整、分布广泛且出露较好,化石相当丰富。桂林兴安柘村黄金组上部以灰岩、泥质 灰岩为主,向上渐变为泥灰岩、泥岩和页岩互层,含丰富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同时含有少量三叶虫、菊石、海百合等化石,反映了浅海沉积环境。依据所发现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兴安柘村黄金组上部可与贵州独山地区鸭子塘组相对比,但柘村剖面并未出现,可能与兴安地区早石炭世水体含泥量较高有关。
桂林大圩钓鱼山、磨盘山一带早石炭世黄金组处露出富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等化石。黄金组主要为灰白色泥晶灰岩、深灰色亮晶灰岩以及泥质灰岩,夹少量泥灰岩。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发育良好,出露清楚,可作为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该剖面上泥盆统一下石炭统出露完好,根据沉积相特征,该地当时发育在浅海碳酸盐台地边缘,底栖和浮游动物同时繁衍,有利于不同沉积相的对比。化石十分丰富,包括牙形类、头足类、有孔虫、三叶虫、介形类、腕足类、腹足类、瓣鳃类、珊瑚、苔藓虫、棘皮类、藻类、钙球、海蕾等共14个门类。其中牙形类生物的演化十分完整,不仅有深水相的管刺动物群,也有浅水相的原颚刺动物群,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唯一能够反映先槽形及毛槽形管刺演化谱系的剖面,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在兴安地区可见灰黑色灰岩及灰黑色页岩且部分含硅质、钙质结核,化石中以珊瑚化石居多,以广西珊瑚、泡沫柱珊瑚、犬齿珊瑚、贵州珊瑚为主,腕足类化石以长身贝和大长身贝为主;少量层孔虫、海百合茎和菊石等,反映了黄金组形成于浅海相环境。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化石皆有出露处,早期生长泡沫柱珊瑚受水体动荡影响导致大量异地埋藏形成化石层,且岩层中含泥质较多,再次经历水体动荡后腕足类和珊瑚的生长逐渐稳定,且岩性也从较多灰岩与泥质灰岩韵律产出转变为微晶灰岩,因此古生物化石出露较为繁多。
2.广西地区古生物研究基础
为广西地区化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查阅地质资料、地层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古生物文献,可以确定可能含有目标化石的地层和区域,团队将进行实地调研将研究地区导入到我们的数据库中。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化石保护、研究及利用带来了新思路。为了克服人为因素对化石保存的影响,项目将组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与政府部门合作,对化石保护宣传牌建设进行推广,将创新训练项目转变成为创业项目。将研究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3.对地质遗址与化石资源的全面普查
制定详细的野外调查计划,覆盖广西全境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与地理区域,对各类地质遗址,如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点、岩溶地貌、火山遗迹等进行系统勘查。
详细记录每个地质遗址与化石点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出露地层信息、化石种类与保存状态等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广西地质遗址及化石资源的空间数据库,绘制精确的分布地图。
4.对典型化石进行采集、鉴定与生物演化研究
在重点化石产地,依据科学的采样规范与方法,有针对性地采集各类化石标本,包括古脊椎动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古植物化石等。
借助古生物学专业知识与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如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生物化学测定等,对采集到的化石进行精确鉴定,确定其所属物种、分类地位以及年代归属。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化石组合的对比研究,构建广西地区生物演化的时间框架与谱系关系,揭示生物在广西地区的起源、发展、灭绝与复苏过程及其与全球生物演化趋势的关联。
5.地质遗址的成因解析与地质历史重建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遗址,如典型的地层剖面、岩溶洞穴系统等,开展详细的地质构造分析、岩石学研究与地球化学测试。通过研究地层的沉积序列、岩石的矿物组成与化学成分变化,以及同位素年代测定等方法,解析地质遗址的形成过程与成因机制。
结合化石证据与地质年代学数据,重建广西地区自元古代以来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包括板块运动、海陆变迁、火山活动、气候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间、强度与影响范围,探讨这些地质事件对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驱动作用。
6.进行科普宣传与教育推广活动
基于项目研究成果,设计制作一系列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科普宣传资料,包括科普图书、宣传手册、海报、科普短视频等。内容涵盖地质遗址与化石的科学知识、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广西地区在全球地质演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动,如地质科普讲座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举办地质遗址与化石主题的科普展览;开展地质科普研学旅行活动,带领中小学生与社会公众实地参观广西的典型地质遗址与博物馆,亲身体验地质科学的魅力与奥秘。通过这些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广西地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与保护意识,激发青少年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潜在的地质科学爱好者与接班人。 
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保护法规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地质遗迹保护相关法规和政策,如国务院 2010 年发布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土资源部 2012 年公布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建立了化石发掘、收藏、流通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
认定和评价工作逐步推进:建立了地质遗迹认定和评价体系,通过勘查和研究,确定了一批重要的地质遗迹,并进行了规划和工作。例如,命名了 53 家国家化石产地和 17 个古生物化石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等
研究技术创新与应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测量、遥感和三维模拟等,对地质遗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高了对地质遗迹的认识和保护水平 。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地监测地质遗址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
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明显:地质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地质遗址及化石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视角。通过对地质遗址中化石的种类、分布以及沉积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还原古代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
公众教育与科普宣传加强:在公众教育和科普活动中加强了地质遗迹相关知识宣传,提高了社会对地质遗迹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各地的地质博物馆、科普基地等不断涌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展览和活动,向公众普及地质遗迹和化石知识。
2.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国际合作与交流频繁:各国科研人员之间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通过联合考察、研究项目等方式,共享地质遗迹保护和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地质遗迹及化石研究的发展。例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机构合作,在二叠纪 - 三叠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新技术应用广泛:国外在地质遗址及化石研究中同样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如利用高精度的年代测定技术、基因分析技术等,为化石的定年和生物演化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此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也被用于地质遗址的展示和科普教育,增强了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重视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利用:除了保护和研究,国外也强调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利用,将其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实现地质遗迹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例如,一些著名的地质公园通过合理开发旅游线路和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发展。
对特殊地质时期和事件的研究深入:针对一些重大的地质时期和生物演化事件,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灭绝等,国外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理论提出,为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强调公众参与和决策:鼓励公众参与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决策,通过各种途径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同时,也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为地质遗迹及化石研究和保护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1. 创新点
(1)研究可行性分析
项目研究方向与国家政策同步走,有规可循。1995 年 5 月 4 日颁布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和2019年3月新修订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公布,规范了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收藏、出入境等活动,明确了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对于研究这些典型的地质遗迹和珍贵的化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此规为出发点,对广西地区的地质遗址和古生物化石进行科研调查的同时进行合法研究与探索。
(2)研究内容创新
项目研究内容开拓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方面研究。而是对地质遗址和古生物化石进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之后。了解到这阶段时间广西地区的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过程。并且通过调研多地,确定化石富集地层和地质遗址常见地区,绘制化石资源丰裕度图。
(3)研究方式创新
项目研究方式开拓创新,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确定广西地区出古生物化石出露的地方,收集相关化石,并运用 EXCEL、SQL、SERVER、SAS、SPSS 等软件进行信息化数据处理。通过野外踏勘的方式寻找地质遗迹并展开研究。运用模糊评价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数据更加科学有效。建立属于项目自己的数据库。
(4)应用价值创新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化石研究及利用带来了新思路。项目将组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将研究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2. 项目特色
(1)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本项目整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术手段。在研究地质遗址的形成过程中,运用地质学原理分析构造运动、沉积环境;通过古生物学对化石的鉴定与分类,重建生物演化序列;利用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地质遗址与化石的分布规律;并且结合计算机科学进行数据处理、模型构建与可视化展示。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的奥秘,打破学科界限,为解决复杂的地质科学问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与综合性。
(2)实地考察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
项目强调实地考察与实验室分析的紧密结合。在实地考察阶段,团队成员深入广西各地的地质遗址进行详细勘查,运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采样工具,精确记录地质现象、采集各类岩石和化石标本,并对地质遗址的地理环境、地层结构等进行全面了解。回到实验室后,利用多种高精度的分析仪器,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分析等。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宏观的地质现象和样本信息,再通过实验室分析揭示其微观的结构、成分和形成机制,两者相辅相成,使研究结果更加精准可靠,为深入理解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的奥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这一特色确保了项目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采取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团队协作的培养模式
本项目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独立开展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工作,并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同时,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在共同的研究目标下,他们需要密切协作、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攻克研究过程中的难题。通过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地质科学研究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和特色。 
1. 技术路线
(1)资料收集与整理
a. 全面收集广西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图、地层资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往的古生物研究文献等,从宏观上了解广西地区地质构造格局与地层分布特征,梳理出可能存在丰富地质遗址及化石资源的重点区域。
b. 整理相关的古生物化石资料,建立初步的地质遗址和化石信息数据库,记录已知地质遗址相关信息和化石的种类、产地、时代等信息,为后续的实地考察提供线索与参考。
(2)野外实地考察
a. 根据资料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野外考察路线与计划,对广西境内不同地质单元,如桂北的褶皱山区、桂中的岩溶平原、桂南的沿海地带等进行系统的地质遗址勘查。
b. 在考察过程中,运用地质罗盘、GPS 定位仪等工具,精确测量地质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层产状等参数,并详细记录地质剖面特征、岩石类型、构造现象等信息。
c. 针对可能存在化石的地层与地点,采用专业的化石采集工具进行细致挖掘与采集,遵循科学的采样规范,确保化石的完整性与代表性,并做好现场的化石标本编号、产地记录、地层信息标注等工作。
(3)实验室分析与鉴定
a. 将采集到的岩石标本进行薄片制作,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确定岩石类型与形成环境,分析其与地质遗址形成过程的关系。
b. 对化石标本进行分类处理,借助古生物学专业知识与相关鉴定手册,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观察化石的形态特征、细微结构,结合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如C14 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精确鉴定化石的属种、年代以及古生物的生态习性等信息,进一步完善化石信息数据库。
(4)数据整合与分析
a. 将野外考察获取的地质遗址数据与实验室分析得到的岩石、化石数据进行整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资源的空间数据库,直观展示地质遗址与化石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以及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
b.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化石的种类、数量、年代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广西地区古生物群落的演化历程,探讨生物演化与地质环境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通过分析不同地质时期化石组合的变化,推断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地质事件对生物的影响。
2.拟解决的问题以及预期成果
(1)完成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资源的系统梳理与精准定位
目前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资源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精准定位。通过本项目的详细野外考察与资料整合,解决地质遗址及化石分布信息零散、不精确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保护规划与合理开发提供准确依据。
(2)地质遗址形成机制与古生物演化关系的深入解析
广西复杂的地质历史导致地质遗址形成机制多样,且古生物演化与地质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借助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与数据整合,深入探究地质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变化等因素对古生物生存、繁衍、灭绝与演化的影响,揭示地质遗址形成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机制,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3)提高公众对广西地质遗址及化石的认知
当前公众对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及化石的认知较为有限。可以通过科普宣传与教育推广活动,解决地质科学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使公众了解地质遗址及化石的重要价值,激发公众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共享与价值转化。
(4)发表1-2篇关于广西地区地质遗址以及古生物化石的论文 
第一阶段:建立地层和化石数据库
1. 实地调研(2024年12月-2025年4月)
对广西地区地质图进行分析,考察典型地质遗迹集中地区和化石富集地层,全面收集关于项目研究的真实数据资料。
2. 数据处理(2025年4月-2025年7月)
对收集到的化石标本进行处理和修复,与带队老师一同分辨化石类群,并将数据整理为数据库,利用效度信度分析检验实验数据的可信度。
第二阶段:将根据团队的本身的数据库,加强相关对所采化石的研究,并根据现有的条件,对项目成果可行性进行论证。
1. 研究梳理(2025年8月-2025年9月)
对广西地区的化石数据库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梳理出对广西地区化石保护的可行性和相关对策。
2. 成果论证(2025年10月-2025年12月)
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寻求指导老师意见,对研究结果加以论证。
第三阶段:对项目成果进行检验,推动广西地区地质遗址和化石研究项目的进行。并完成项目结题工作。
1. 试点检验(2026年1月-2026年3月)
在广西多个地区进行试点检验,确定合理性与可信度。
2. 总结结题(2026年 4月)
总结梳理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整理工作,并发表论文,申请结题。 
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
在广西多个地区发现各种古生物的化石,如在河池市环江县上朝北山发现生物礁化石,为研究古代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钦州市板城镇石梯水库的微体动物化石,对于了解特定地质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遗址研究方面:
来宾市合山市合山组、大隆组剖面:这些剖面完整地记录了特定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和地层变化,对于研究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的地质历史、古地理环境以及生物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区域地层对比和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剖面。
玉林市北流大风门泥盆系标准剖面:是研究泥盆纪地质历史的关键剖面之一,通过对该剖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泥盆纪时期的沉积相、古气候、古生态等信息,对于重建地球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和生物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已具备条件:
1.本项目成员已实地考察多次,并带回相关化石及数据10余份。
summernote-imgsummernote-img
(上图为团队成员带回的普通层孔虫和球形层孔虫化石标本)
2. 团队出色——优势驱动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项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踏勘及数据分析等。遇到专业难题也会询问指导老师并作出解答。课题成员既有多次获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外出实地考察经验丰富的同学,还拥有善于数据分析、文本编辑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
3. 实验设备精良
所在高校配备了古生物学研究所需的基础设备,具备完善的地质实验室设施,拥有先进的岩石薄片制作与鉴定设备,能够对采集的岩石以及化石样品进行精细的组成和结构分析,从而深入探究地质遗址岩石和化石的形成环境与地质过程。
4.研究资料有所积累
团队成员已系统收集了广西地区大量的地质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广西不同区域的地层、构造、岩石类型等基础地质信息,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宏观的地质背景认知框架,有助于快速定位潜在的地质遗址及化石富集区域。
5. 指导教师资历雄厚
项目邀请了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从事地质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广西地区地质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力。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能够针对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不同专业角度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案:
1.部分成员对该领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 项目成员都是全日制本科生,学业和工作比较繁忙,投入时间尚不足够,应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10000.00 科研经费 5000.00 5000.00
1. 业务费 8000.00 各项业务费 4000.00 40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1000.00 电镜扫描 500.00 500.00
(2)能源动力费 500.00 燃油费 250.00 250.00
(3)会议、差旅费 4500.00 野外差旅 2250.00 2250.00
(4)文献检索费 500.00 材料打印 250.00 250.00
(5)论文出版费 1500.00 版面费 750.00 75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500.00 试管、烧杯等 250.00 250.00
4. 材料费 1500.00 试剂,用于处理化石 750.00 75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