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梳理回顾与理论基础构建
项目成员搜集整理大量国内外与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政策文件,分析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方法以及成果等,着重分析广西民族节庆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基础和发展脉络,包括民族节庆文化的历史演变、活动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节庆活动中的体现等方面,理清广西民族节庆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传播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结合“文化传承论”、“民族融合论”等观点,融合文化传播和社会互动视域,运用文化认同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价值共识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为提出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策略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2.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
本项目团队通过对广西各地的线下节庆活动、线上文化平台以及旅游推广渠道等进行调研归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广西民族节庆文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案例。通过案例剖析、对比研究,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观察记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以及对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料和节庆活动记录进行梳理归纳,探寻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分为节庆活动形式的丰富与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深化、民众参与度与情感共鸣等方面。
利用多元化的渠道推广广西民族节庆文化活动,有效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诸多地区在广西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中进行了形式创新,从传统的歌舞表演拓展到民族技艺展示、文化创意产品推广、民族文化体验活动等,基本能够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转化为民众乐于参与和感受的活动形式,节庆活动的表现形式向多元化、互动化发展,但民众之间的深度交流和跨民族互动形式仍有提升空间。
广西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受众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广西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并且受众范围依然在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然而,不同地区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整合和优化。
项目团队结合社会发展、文化需求以及整理的资料,分析预测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未来趋势。在新时代,公众对民族文化体验和参与的需求不断增长,仅依靠单一的活动形式或渠道推广广西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已不足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意愿。因此,各地区要整合不同活动形式和推广渠道,扩展文化覆盖范围与传播途径。开展创新性文化运营,提升活动吸引力和民众体验感以及满意度,将会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民族凝聚力的持续提升。
3.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评估
本项目成员选取了21个广西的典型民族节日,对其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效能的深度剖析和探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评估:第一,文化认同方面,通过文化知识知晓率、文化活动参与比例、文化价值认同度、文化传承意愿率等指标,评估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程度。第二,民族关系的和谐与互动,通过实地调研、社区观察等方法,统计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日常交往频率,如在学校、工作场所、社区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分析族际通婚的数量、比例及趋势,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融合程度,了解社会交往频率。第三,传播范围,通过梳理广西民族节庆文化辐射人群数量,地域分布及传播渠道,了解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范围。第四,传播内容,深剖广西民族节庆文化中的共同体意识元素,借助线上问卷、访谈探受众认知、情感与价值认同。从政府形象、社会影响力等视角,考察其对民族交流、经济发展等方面贡献,评估传播效能,优化内容以增强效果与引领作用。
同时,线上收集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数据研究,如人们对广西节庆文化所持态度、对广西民族节庆文化自愿参与程度等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广西节庆文化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作用。团队成员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等,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及可视化分析,研究广西节庆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具体可实践路径。在文化视角下,从广西民族节庆的文化认同、社会互动功能、文化叙事功能、情感联结功能等多个功能角度,对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全面的效能评估
4.分析影响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和原因
在分析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的影响因素中,本项目将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出现有研究中与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影响因素。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验证和修正研究假设。基于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深入剖析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发挥民族节庆文化的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根据研究分析,可以将影响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的问题归结出三个:第一,广西民族节庆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力度不足。第二,少数民族群众节庆参与度低。第三,对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内涵认识层次浅。
原因如下:
第一,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影响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的关键因素。开展节庆活动对于彰显各民族文化个性、强化本民族文化认同、推进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在节庆活动中如果过度强化民族个性,不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建构,将不利于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第二,同一民族个体之间、不同民族之间持续而紧密的社会交往是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也是维系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当前民族交往中,应整合各方资源、协调民间力量,充分调动各族群众节庆参与积极性,提升各少数民族节庆的共享性。
第三,判断一个民族节庆文化的价值,不仅要把“群众参与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还要看其是否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内涵的核心,挖掘整理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在不断交往交流中积淀形成了促进认同生成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根基;采取多形式、多举措激活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5.广西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1)典型调查研究中的可实践路径
本项目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将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辅助研究方法,从多学科视角出发,选取其他地区在利用民族节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多方位分析,并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
通过对贵州、云南、新疆等地的典型案例研究,得出民族节庆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政府应积极引导并制定政策,保护和传承民族节庆文化,推动其与旅游产业结合,实现市场化运作;社区要广泛参与活动组织管理,增强民众认同感;同时积极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流,推动旅游业发展,以此提升地方知名度、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
(2)优化广西民族文化内涵,注重内涵结合时代创新。深入挖掘广西民族节庆文化的内涵,结合时代需求和社会热点,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呈现,吸引更多公众关注。优化表现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民族节庆文化,减少传统表述的晦涩难懂。可以通过歌舞表演、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民族节庆文化的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确保文化本真性:在创新的同时,要确保民族节庆文化的本真性和权威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导致文化失真。加强对传统节庆活动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3)以自媒体为载体,弘扬广西民族节庆文化。现代化新科技的到来,对广西民族节庆文化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多元化手段来创新传承形式。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长久动力,更是文化永葆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弘扬与发展广西民族节庆文化,不能再墨守成规,而是要学会推陈出新。以自媒体为载体,运用数字化、融媒体、短视频等手段,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的优势与传播价值,把广西民族节庆文化传递到千家万户,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让广西民族节庆文化“活起来”,促进各民族的互联互动,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搭建文化实践的平台,不仅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而且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共享体验场”,实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建、共享、共传,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从民族学角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核心作用,通过政府资助、专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年轻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节庆文化传承人。例如,为壮族歌师、瑶族舞者等提供系统的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表演技艺,鼓励他们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民族节庆文化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让本民族成员对自身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向其他民族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