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聚氯化铝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申报人:黄锦海 申报日期:2025-01-10

基本情况

2025年批次
聚氯化铝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理学
物理学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电极材料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项目致力于探索并开发改性聚氯化铝(PAC)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利用水热法制备聚氯化铝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掺杂技术掺杂元素/离子提高其表面的润湿性,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改性PAC材料。通过表征手段,明确掺杂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表面基团等;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测试,测试其电化学性能。旨在为PAC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4 年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区级立项(《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
2023 年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优秀结项(《PDMS复合膜基可穿戴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构建及电学性能研究》)
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No.AD21220029);
桂林理工大学科研启动金(No.GUTQDJJ2019011)
指导老师梁秋群和蒋丽老师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测试等方面经验丰富,凭借其专业能力,可对本课题的顺利实施给予有力指导,助力团队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达成课题目标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黄锦海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3 总体负责
林万宝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2 材料制备
苏婷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2 材料制备
黄钦 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22 结构与性能测试
张玉梅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机理分析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蒋丽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梁秋群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立项依据

本项目获得改性聚氯化铝(PAC)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为实现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1)以氢氧化铝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PAC,研究反应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PA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通过表面修饰、掺杂等改性手段,调控PAC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3)利用三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计算并分析其比电容,并通过组装成超级电容器,进一步获得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电化学性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口的急速剧增,人类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能源枯竭成为迫切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到了电能,然而,传统的蓄电池在特殊应用领域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开发出高功率的储能装置来满足特殊应用领域的需求。
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环境友好、无可替代的新型储能、节能装置,它既具有电容器可以快速充放电的特点[1],又具有电化学电池的储能机理。与传统电容器相比,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无污染、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用量大等特点[12]。
电极材料的性能决定了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活性炭材料价格低廉、制备简单、电化学稳定性高,是最早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一直以来是人们的研究重点之一。以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当时H.E. Becker[2]申请了第一个由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电容器方面的专利。这被认为超级电容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首次应用。2006年,刘希邈[3]等采用沥青焦为原料,制备了系列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用直流循环充放电、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等表征方法比较了沥青焦基超级活性炭和日本可乐丽公司YP15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2010年,邢宝林等[4]论述了活性炭电极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及活性炭物化性质对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徐斌等[5]主要介绍了强碱化学活化制备活性炭电极材料、纳米CaCO3模板法制备介孔炭电极材料、碳纳米管阵列电极以及富含杂原子的多孔炭电极材料等,并对超级电容器用炭电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2015年,邢宝林等[6]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及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测定活性炭的孔结构及其用作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2017年,李雪芹[7]综述了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基于碳材料及其二元、三元复合体系的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2021年,王冠等[8]采用石油焦为原料,利用NaOH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材料,并且组装成扣式电容器,对电容器进行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曲线以及交流阻抗等测试,分析其结果并对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由于金属氧化物电极兼有双电层电容和10~100倍双电层电容的准电容,其比容量远远大于活性炭材料表面的双电层电容,而且使用寿命长(循环次数105~106),维护简单,是一种新型、高效、实用的能量存储装置,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因此,人们开始针对以金属氧化物为电极材料的超级电容器进行研究。1992年,Maxwell技术公司最早采用了以金属氧化物为电极材料的超级电容器并更名为“Boost Caps”的专利,这个专利涉及到了金属氧化物电解液层的设计,用于军事应用如激光武器和导弹制导系统。2008年,郎俊伟[1]以CoCl2·6H2O和氨水为原料,采用简单化学沉淀法合成出用于超级电容器的Co(OH)2电极材料,并通过热处理该Co(OH)2前驱体得到了用于超级电容器的CO3O4电极材料,系统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充放电机理、放电电流密度和热处理温度对材料比容量的影响。2014年,庄君霞等[9]采用液相沉淀法分别制备了Co3O4和Co3O4-NiO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利用相关的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的晶型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对Co、Ni等过渡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电极材料进行了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性能测试。2018年,郑明波[13]对多级纳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合成方法、成分、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倪航[1]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价。2020年刘万能等[10]利用MgCo2O4作为电极材料制备超级电容器,他们采用尿素水热法和低温煅烧处理工艺成功地制备出了由纳米片组合而成的三维MgCo2O4片层花状结构,该片层花状结构的MgCo2O4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021年,徐芳[11]创新性地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合成Ni/Co-MOFs化合物及其磷化衍生物材料,并以此为电极材料构建了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强的超级电容器储能器件。
尽管金属氧化物或水合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钌)及碳纳米管能产生极大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用这些材料制造的电容器成本要比其它材料高很多。因此,发展特征及性能有所改进的其它电极材料是下一步必要的工作。
而聚氯化铝(PAC)基电极材料则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它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理论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性能优势,具备高比电容,源于丰富的活性位点与优良的离子通道;能借助改性引入导电物质或优化结构来达成良好导电性;因结构稳定而拥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通过恰当改性可拓展工作电压窗口,加之原料环保、成本较低,利于规模化生产应用。
然而,当前在超级电容器方向对 PAC 的研究极少,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诸多理论优势还未得到充分的实验验证与开发。反观水处理领域,PAC 作为一种经典的絮凝剂[1],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区域。但也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研究制备聚氯化铝(PAC)材料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与依据。
李凡修等[15]人总结出了聚氯化铝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焦洪军[19]以粉煤灰为原料,进行了制备聚氯化铝的工艺研究;对传统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预处理活化步骤。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预处理比例、焙烧温度、酸溶时间、酸溶比例和酸溶温度这五个主要工艺参数对PAC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氧化铝浸出率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皮科武等[17]应用磁场与直流电解耦合的方法,研究其耦合作用对合成PAC的影响以金属铝板为阳极,金属铁板为阴极,0.1moL/L的 AlCl3 水溶液作电解液,应用与重力方向平行的外加磁场耦合直流电解法合成聚合氯化铝 (PAC)。刘莉等[21]以铝酸钙为原料,经碱溶、中和后制得活性很高的氢氧化铝凝胶,再经酸溶后制备出了高盐基度、高纯度的聚氯化铝。李文清等[22]归纳总结了5种主要的高纯聚氯化铝制备方法(直接合成法、净化法、电解法、凝胶法及热解活化法等)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指出了高纯聚氯化铝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高纯聚氯化铝的发展趋势。
虽然PAC的制备方法很多,但只有酸解法和碱化法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尽管酸法普遍存在原料利用率低、酸雾大等缺点‚但工艺简单,投资少,而且由于产品具有较多的游离酸,在储存过程趋于与铝羟基络合物结合,能较好地阻止铝羟基络合物的进一步水解,产品稳定性好,是我国PAC溶液的主要生产方法;碱法则会在产品中残留较多的游离碱而使产品偏碱,在贮存过程中的铝羟基络合物趋于结合更多的羟基,趋于进一步水解和聚合致使产生部分氢氧化铝凝胶沉淀产品稳定性差。当前我国PAC溶液的生产方法基本上都属于酸法,但为了提高最终产品的盐基度,往往在反应结束后再增加一道碱调工序‚即利用纯碱、烧碱或其他碱溶液调节带有较多游离酸的聚铝原液来提高产品的盐基度。
虽然PAC在水处理领域具有较大价值,但是其应用范围相对局限。与之相比,PAC基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 PAC 的高附加值利用水平,还将有效拓展其应用领域,为PAC的多元化发展开辟崭新的天地,使其在能源存储等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极大地增强 PAC 在市场领域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因此,本项目旨在以氢氧化铝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获得改性聚氯化铝(PAC)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表面修饰、掺杂、调控PAC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系统研究与分析不同掺杂元素、不同元素掺杂量等对改性聚氯化铝(PAC)基材料的影响机制,推进PAC基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研究,为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精确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助力该领域技术发展与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郎俊伟.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2]B.K. Saikia, S.M. Benoy, M. Bora, J. Tamuly, M. Pandey, D. Bhattacharya, A brief review on super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carbon resources as their electrode materials[J], Fuel 2020, 282: 118796.
[3]刘希邈,詹亮,滕娜,等.超级电容器用沥青焦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新型炭材料,2006,(01):48-53.
[4]邢宝林,谌伦建,张传祥,等.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15):22-25.
[5]徐斌,张浩,曹高萍,等.超级电容器炭电极材料的研究[J].化学进展,2011,23(Z1):605-611.
[6]邢宝林,陈丽薇,张传祥,等.玉米芯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5,29(06):45-48+64.
[7]李雪芹,常琳,赵慎龙,等.基于碳材料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17,33(01):130-148.
[8]王冠.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1.
[9]庄君霞.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10]倪航,刘万能,毛志鹏,等.MgCo2O4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6):13-22.DOI:10.16389/j.cnki.cn42-1737/n.2020.06.002.
[11]徐芳.高性能镍钴基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超级电容器的构建[D].南昌大学,2021.DOI:10.27232/d.cnki.gnchu.2021.001161.
[12]郎俊伟.高容量金属氧化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
[13]郑明波,肖潇,李露露,等.多级纳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应用(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8,61(02):185-209.
[14]黄继伟,钱学仁,安显慧,等.柔性基金属氧化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9,50(08):8040-8050.
[15]李凡修,陈武.聚合氯化铝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3,(03):5-8.
[16]潘碌亭,束玉保,王键,等.聚合氯化铝絮凝剂的制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03):21-25.
[17]皮科武,龚文琪,黄征青.磁场耦合电化学合成聚合氯化铝的性能[J].电化学,2008,(03):319-324.DOI:10.13208/j.electrochem.2008.03.015.
[18]王艳.聚合氯化铝絮凝剂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1,40(02):343-345.DOI:10.16581/j.cnki.issn1671-3206.2011.02.03.
[19]韩东战.聚合氯化铝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2,29(10):3-6.DOI:10.14173/j.cnki.hnhg.2012.10.022.
[20]焦洪军.粉煤灰制备聚氯化铝(PAC)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
[21]刘莉,程春明,李风亭.凝胶法制备聚氯化铝及其形态分布和混凝性能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3):56-59.DOl:10.19853/j. zgjsps.1000-4602.2010.13.016
[22]李文清,邹萍.高纯聚氯化铝的制备及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20,52(01):30-34.
(1)本项目以氢氧化铝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PAC,再通过表面修饰和掺杂等手段调控PAC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保证了制作方法相对环保且成本较低,既提升了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容性能,又增加了材料在电容器中的附加值。
(2)本项目以获得改性PAC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为目标,涵盖了从基础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到材料的制备和改性,再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和性能测试。我们还采用特定的黏结剂体系和注液封口处理方法,优化了电极的制备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1)技术路线
summernote-img
(2)拟解决问题
1)探求反应条件对PAC基材料的形貌、结构等的影响;
2)探究元素/离子掺杂对PAC基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阐明元素/离子掺杂其对PAC基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3)预期成果
1)结题研究报告1篇;
2)申请发明专利1项。
(1)第一阶段:项目启动与文献调研
确定项目目标,进行文献调研,了解PAC基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超级电容器的性能要求;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2)第二阶段:材料制备与初步测试
以氢氧化铝为原料,进行水热合成PAC,对合成的PAC进行表征,对初步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评估PAC的电化学活性;根据结果调整合成条件。
(3)第三阶段:材料改性与性能优化
通过表面修饰和掺杂等手段对PAC进行改性,调控其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对改性后的PAC进行再次表征,确认改性效果。利用三电极体系进行详细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计算比电容,并分析改性对性能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优化改性方法,提高PAC的电化学性能。
(4)第四阶段:超级电容器组装与性能评估
将优化后的PAC基电极材料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对超级电容器进行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电化学性能的测试。分析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评估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潜力。
(5)第五阶段:项目结项阶段
完成所有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详细的项目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组织项目成果展示,进行项目总结,评估项目成果和经验教训。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①超级电容器方面
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领域,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丰富且深入的专业经验。在生物质碳材料方面,我们精通多种制备工艺,能够精准调控材料的碳化温度、时间以及前驱体的选择与处理,从而获得具有理想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生物质碳材料,极大地提升其电容性能。对于 LDH(层状双氢氧化物)材料,我们擅长通过共沉淀、电化学等方法进行合成,细致地优化合成条件,包括金属离子比例、反应 pH 值、晶化时间等,以实现对其层状结构和电化学活性的精确控制。在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上,无论是单一金属氧化物还是复合氧化物,我们都能熟练运用溶胶 - 凝胶法、水热法等技术,制备出结晶度良好、粒径均匀且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氧化物材料。并且,我们拥有完备的电化学测试系统,涵盖了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多种测试手段(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能够全面且准确地评估这些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为超级电容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
summernote-img
②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及表面改性
在纳米材料的科技前沿,我们拥有精湛技艺,擅长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如图3所示)及表面改性。在形貌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多种前沿手段,无论是溶液相合成法,细致调整水热/溶剂热法的各类参数,还是溶胶 - 凝胶法的精准把控,亦或是气相沉积法的巧妙运用,都能精准塑造出丰富多样的纳米结构。同时,在表面改性上采用物理或化学修饰策略,改变纳米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从而显著提升其稳定性、分散性与生物相容性等,为纳米材料在的广泛应用开辟新径。
summernote-img
③该项目团队长期专注于改性聚氯化铝(PAC)特性研究,积累较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如水处理方面、化学结构、在材料科学领域方面的应用等。
④拥有相关人才及先进设备和实验室,已经在电极材料的制备以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⑤团队共有五个人,分别进行: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测试,电化学性能测试及机理分析三大部分的研究,各个团队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技能培养。让我们实验的顺畅进行提供了保障,我们对此实验已经具有一些实验研究基础,很有利于我们共同完成这次研究。
summernote-img
已具备的条件:
(1)这支团队汇聚了大一至大三不同年级的学生,人员配置科学合理,分工清晰明确。团队成员掌握扎实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且实践动手能力出色,能够熟练操作各类合成与测试设备,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2)指导老师梁秋群和蒋丽老师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测试等方面经验丰富,凭借其专业能力,可对本课题的顺利实施给予有力指导,助力团队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达成课题目标。
(3)项目依托的桂林理工大学实验平台,实验室条件优越,配备了先进的材料制备、表征及测试仪器,以及相关实验材料。如压片机、电子天平、粉碎机、真空干燥箱等实验合成仪器,XRD、FTIR、SEM、TEM、BET、电化学工作站等各类表征及测试仪器,PAC电极材料制备原料以及材料制作超级电容器设备等,完全能够满足本项目实施的各项要求,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尚缺少的条件:目前仪器基本满足实验需求,如遇到所需测试仪器缺乏的情况,需要借助其他平台或是机构测试。
解决方法:借助其他测试平台测试。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8360.00 7360.00 1000.00
1. 业务费 3360.00 2360.00 10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2000.00 1000.00 100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0.00 0.00 0.00
(4)文献检索费 0.00 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1360.00 1360.00 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5000.00 5000.00 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