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擦全息”发展较晚,但很快便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追捧和热爱,已经形成了较为小众的兴趣圈;其炫酷的效果和简单的制作原理让人爱不释手,并且潜在受众较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又因为其缺少宣传和推广,在文创等市场中尚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成熟的专业制作机器,而且更为炫酷的全息效果也只掌握在少数的“大佬”手中。
1.国内发展情况
(1)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
国内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得到很好“立体效果”的刮擦成像的划痕规则,并对刮擦全息的成像原理进行了分析[1],基于光的反射定律给出了其成像的理论解释研究还通过数值仿真将理论结果图形化,得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曲线,同时对于刮擦成像的“像的畸变”问题以及像的位置进行了讨论[2]。
(2)应用与优化:
划痕全息技术可以用于艺术创作、信息存储等领域。通过改变划痕的规则和深度,可以生成不同效果的全息图像[3]。研究者们也在不断优化划痕全息的制作工艺,以提高其成像质量和稳定性。
(3)新现象及解释:
国内研究还发现了图像的动态3D视觉效果,给出了运动视差解释[4];发现图像具有形成彩色图样的特点,并给出了单缝衍射解释;对比几种反光板材对成像的影响,得出亚克力板成像结果最好的结论。
2.国外发展情况
(1)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划痕全息的成像原理,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例如,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刮擦“全息”是基于光镜面反射原理的“全息”图,发现了图像动态3D视觉效果,并提出了运动视差解释。
(2)技术应用与拓展:
国外的研究者还研究了刮擦全息的多种应用场景,如用于光学元件表面划痕的三维全场测量等。通过数字全息角谱数值重建算法,获得光学元件表面划痕的相位分布,并通过扫描拼接实现划痕的全场测量。
(3)技术与材料优化:
国外的研究者在材料选择上也进行了大量实验,发现亚克力板在成像效果上表现最佳,并提出了对材料硬度、透射率和衍射特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俊凯,罗浩,李雅萍,等.刮擦“全息”的实验探索及理论分析[J].大学物理实验,2017,30(04):27-29+39.DOI:10.14139/j.cnki.cn22-1228.2017.04.006.
[2]薛瑞,赵磊,王涛,等.刮擦全息透射成像的研究[J].物理通报,2017,(02):25-31.
[3]王鹏飞,钟慧,肖镇生,等.刮擦“全息”的理论解释和实验验证[J].大学物理,2015,34(08):43-47.DOI:10.16854/j.cnki.1000-0712.2015.08.012.
[4]王涛,赵磊,薛瑞,等.刮擦“全息”的实验新现象及解释[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9):31-33.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