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申报人:卢秋婷 申报日期:2025-05-26

基本情况

2025年批次
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光催化降解环境水体污染物是高效利用太阳光的重要途径。其中,如何可控调节某一光催化材料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降解能力始终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此,本项目拟应用自主合成的苝酰亚胺有机小分子,通过自组装和无机材料杂化的方式,调控其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降解性能,由此研究出可控调节有机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理论规律,最终将所制备的光催化材料应用在处理污水抗生素中,为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一些理论和物质支持。
         自2024年3月至今,一直在指导老师的实验室中协助研究生进行有机合成和光催化方向的科研实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62005,化学键锚定,非共价键诱导的有机半导体微纳结构界面可控自组装生长,2020/01至2023/12,40万,已结题,主持。
2. 广西电磁化学功能物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EMFM20241106,自组装调控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纳米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2024/07至2026/6,4万,在研,主持。
         全程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并提供本项目所需的部分实验材料、设备和场地。
区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卢秋婷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能源化学工程(超融合实验班) 2023 材料制备
李梅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能源化学工程 2023 文献调研
刘志华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2023 数据分析
王茹霖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2023 性能测试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陆振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曾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立项依据

       光催化是高效清洁利用太阳光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应用光催化剂降解自然环境水体中的抗生素废弃物,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应用方向。该领域亟需开发研究出更多稳定性好且性能优异的光催化剂材料。其中,如何可控调节某一光催化材料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降解能力始终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通常一个催化剂仅对一两个抗生素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而将不同催化剂复配又会因材料不兼容而造成复配剂的光催化性能下降。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光催化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以苝酰亚胺有机半导体小分子为基础,一方面通过自组装和无机材料杂化的方式,调控其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降解性能;另一方面借助该有机小分子解决材料不兼容的问题,制备极具污水处理应用前景的复配光催化剂。最终,为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一些理论和物质支持。
       杂化复合材料在能带结构优化、抑制激子复合、扩宽吸收光谱、提高吸光性等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使其在光催化研究领域中获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这其中,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材料可引入有机材料易裁剪、成本低、吸光系数高、柔性、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因此性能优化空间极大,也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分3个部分,首先设计合成功能性苝酰亚胺(PDI)有机光电小分子,将其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成高性能的光催化材料;然后将其分别与n型和p型无机半导体材料杂化,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调控其光催化降解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性能;最后,将所合成的多个光催化材料复配,研究该复配剂在不同水质变量条件下同时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的性能。由此,本项目可研究出可控调节有机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理论规律,揭示其处理污水抗生素的应用前景。具体如下:
1、功能性PDI分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纳米结构调控
       PDI分子是一类稳定性和光电性能优异的有机n型半导体,其在诸多光子、电子学领域均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本项目拟设计合成如下图1所示的功能性PDI有机小分子,通过其N位修饰的水杨酸取代基团,既可拓宽其共轭体系而优化吸光性能,又可由其上羟基和羧基与其他材料键合杂化。
summernote-img
                                  图1 所设计合成的功能性PDI有机小分子
       该分子可通过氢键、π-π相互作用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驱动其自组装,本项目拟在不同的溶液体系中使该分子自组装构筑成纳米结构,并研究所制备纳米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抗生素性能。
2、杂化法调控纳米材料光催化降解抗生素性能研究
       拟通过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不同方法制备n型无机半导体WO3和p型无机半导体Cu2O纳米材料,调节制备方法条件筛选出尺寸合适的无机纳米材料;再将所制备无机纳米材料引入上述PDI有机纳米材料自组装溶液体系中,使PDI可通过其水杨酸取代基的羟基和羧基与无机材料键合杂化,同时进行PDI分子的自组装,从而得到不同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由此,可通过不同无机材料的杂化来实现调控杂化材料光催化降解不同抗生素的目标。
       由于PDI为n型半导体,其本身可做为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抗生素;将其与n型无机半导体WO3杂化后,两者均为n型则半导体性质较接近,所得杂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必然发生一定程度变化;而其与p型无机半导体Cu2O杂化后,两者的半导体性质相差极大,则所得杂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必然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由此,本项目研究这些杂化材料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性能,归纳出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性能的规律。
3、模拟废水抗生素光催化降解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上述所有光催化材料的主要成分均为同一个功能性PDI分子,因此将这些光催化材料混合复配后,不同组分之间可借助自身所含的该有机小分子为桥梁相互作用,天然就不存在材料不兼容的问题,由此制备的复配光催化剂极具污水处理应用前景。
本项目拟将所制备的PDI自组装纳米材料、PDI-WO3杂化纳米材料和PDI-Cu2O杂化纳米材料混合复配,利用所制备复配剂作为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混合溶液,并研究在不同pH值、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常见无机离子(Ca2+、HCO3-、NO3-、Cl-、SO42-等)、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可溶有机物(腐植酸、糖类、氨基酸等)、不同多种抗生素混合体系等条件下的光催化降解效率。由此,研究这些不同水质变量对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找出所制备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材料能适用的pH值范围,讨论无机离子和可溶有机物对不同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材料的稳定性和抗生素吸附性的影响规律。最终筛选出高性能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剂材料。
      光催化剂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发展较早的是无机材料,包括氧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金属及其盐等。近十多年来,有机光催化材料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包括碳化氮、碳材料、有机半导体分子及其聚合物等。整体而言,无论无机还是有机,单一物质常具有结晶性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势,但也具有吸光范围不足、光生激子复合率较高、光腐蚀较严重等不足。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们更多关注在杂化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上,也获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杂化复合材料在能带结构优化、抑制激子复合、扩宽吸收光谱、提高吸光性等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在提高载流子迁移率、提高稳定性等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然而,杂化体系中组分增加自然导致影响因素倍增,尤其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极大,因此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能可控调节尤其困难,这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瓶颈。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光催化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热点。大部分有机材料具有成本低、吸光系数高、柔性、比表面积大等优点,特别是有机分子结构可以随意裁剪,为结构优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性能调整空间极大;而大部分无机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结晶性、窄带隙及良好的电学和催化性能等优点。将两者结合得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可有效整合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尤其是引入有机分子后可以显著提高对光的吸收和调制能级结构,在拓宽吸光范围、提高激子分离传输、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此外,两者协同作用还会产生新的性质,从而有望实现高性能光催化剂。[1] 例如利用对苯二酚作桥接分子将钯卟啉光敏剂接枝到CdS量子点表面,通过其作为电荷通道优化电荷转移,有效提高了纳米杂化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率[2];柠檬酸修饰的CeO2具有优秀的光催化降解草甘膦性能,但无论柠檬酸还是CeO2本身都没有可见光催化性能[3];β-Fe2O3与g-C3N4杂化可显著提高吸光性、激子分离和载流子传输,并扩宽吸光范围,最终得到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性能[4]
       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可以实现高吸光性和全光谱吸收、高载流子迁移率、抑制光生激子复合、合适的能带结构、高稳定性、高比表面积等高性能光催化剂的所有关键特征。如磁性可回收的S型异质结g-C3N4/NiFe2O4,可加快光生电子从NiFe2O4向g-C3N4的转移,而显著提高可见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的效率[5];将植酸、三聚氰胺和多金属氧酸盐制成棒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W12/CN,用于修饰Bi2WO6得到PW12/CN@Bi2WO6复合材料,由此增强了光吸收,促进了电荷转移,抑制了激子复合,实现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并对盐酸四环素和Cr(VI)具有优异光催化活性[6];通过阳离子诱导自组装策略合成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可见光催化降解四环素中展现了优异效率和良好循环稳定性[7];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具有优异电荷传输性能,常被用于与多种无机材料制备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由此显著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传输性能,在可见光催化清除水中有毒金属离子、有机染料和抗生素均有重要应用[8, 9]。此外,有不少研究者利用天然有机物与无机物杂化制备新型的光催化材料。如用天然多酚单宁酸与Ru(III)离子配位,在BiVO4表面形成配合物壳,同时借该配位作用进行还原反应嵌入Pd纳米粒子而得到杂化材料,由此实现BiVO4、Ru-单宁酸配合物、纳米钯等组分之间的光协同作用增强可见光光催化活性[10]
       然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仍有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有机和无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组合与设计方式极为繁多复杂;其光催化性能还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标准等。[11] 因此,可控调节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能尤其困难。
本项目就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性能杂化光催化材料,从而整合有机小分子与无机材料的各自优势,实现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性能的目标,并归纳其中规律,最终得到极具污水处理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H. Yang, K. Dai, J. Zhang, G. Dawson,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photocatalysts: Synthese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43 (2022) 2111-2140.
[2] S.K. Sahoo, A.A. Das, D. Deka, B. Naik, N. Kumar Sahoo,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hydroquinone bridged V-CdS/HAP/Pd-TCPP: A novel visible light active photocatalyst for phenol degrada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339 (2021) 116721.
[3] H. Wu, Q. Sun, J. Chen, G.-Y. Wang, D. Wang, X.-F. Zeng, J.-X. Wang, Citric acid-assisted ultrasmall CeO2 nanoparticle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lyphosat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25 (2021) 130640.
[4] K.C. Christoforidis, T. Montini, E. Bontempi, S. Zafeiratos, J.J.D. Jaén, P. Fornasiero,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visible-light active β-Fe2O3/g-C3N4 hybrid nanocomposite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187 (2016) 171-180.
[5] C. Lu, J. Wang, D. Cao, F. Guo, X. Hao, D. Li, W. Shi, Synthesis of magnetically recyclable g-C3N4/NiFe2O4 S-scheme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 with promoted visible-light-response photo-Fenton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58 (2023) 112064.
[6] R. Yang, S. Zhong, L. Zhang, B. Liu, PW12/CN@Bi2WO6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prepared based on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system for removing pollutants in wate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35 (2020) 116270.
[7] X. Qiao, C. Wang, Y. Niu, N-Benzyl HMTA induced self-assembly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91 (2020) 122121.
[8] J. Ye, J. Liu, Z. Huang, S. Wu, X. Dai, L. Zhang, L. Cui, Effect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doping on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r(VI) and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etracycline by ZnAlTi layered double oxides under visible light, Chemosphere, 227 (2019) 505-513.
[9] S. Chahal, L. Phor, A. Kumar, S. Kumar, S. Kumar, R. Kumar, P. Kuma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 by CeO2/CNT/GO hybrid nanocomposites under UV light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30 (2023) 124964-124975.
[10] W. Chen, Y. Hu, Multiple modifications of BiVO4 through the assembly of metal-phenolic network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123 (2019) 124-128.
[11] B. Ye, W. Wang, L. Wang, H. Tang, J. Hu, Q. Liu, Organic-inorganic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s: From organic molecules to frameworks,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164 (2023) 107623.
       将功能有机小分子与无机材料进行杂化,探究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目前文献报道较少。关键在于开发出既能与无机材料具有良好相互作用的功能有机分子,又能降低相互之间的负面影响而将两者优势共同提高,而这正是本项目的特色。
       本项目创新点包括:
     (1)通过将半导体性质差别由小到大的不同有机和无机材料杂化,从而有效调控杂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由此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   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的性能;
     (2)借助不同组分均含有的同一有机小分子为桥梁,解决不同光催化材料不兼容的问题,由此制备极具污水处理应用前景的复配光催化剂。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如下图2:


summernote-img
                                              图2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
       拟从如何可控调节光催化材料降解多种不同抗生素性能的科学问题出发,通过功能性PDI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纳米结构、杂化法调控材料光催化降解不同抗生素性能研究、模拟废水抗生素光催化降解应用研究等三个部分实验研究,探讨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性能的规律,最后获得极具污水处理应用前景的复配光催化剂。
       拟解决的问题:如何可控调节光催化材料降解多种不同抗生素性能的科学问题。
       预期成果包括:
       1、制备得到一系列可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材料,获得一种极具污水处理应用前景的复配光催化剂,总结可控调节有机光电小分子光催化降解多种抗生素性能的规律,最终为杂化材料性能调控和环境水处理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理论和物质支持;
       2、整理相关结果发表论文1篇或者申请相关专利1项。
2024.12.20-2025.1.30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制定大概的实验方案和步骤;
2025.3.1-2025.6.30 合成有机小分子及杂化条件研究;
2025.7.1-2025.9.31 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并优化制备条件;
2025.10.1-2025.12.1 整理实验结果,撰写报告与论文,整合学院资源和力量,进行项目的深度开发。
       经过文献调研,确定了本项目设计杂化法调控材料光催化降解不同抗生素性能原理可行,论证了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可行有效,探讨了研发方案。
       已经根据本项目的设计思路合成了功能性PDI分子,研究了其自组装形貌的调控,初步探索了该分子与无机材料Cu2O杂化的研究,验证了本项目的设想可行。
      具备了疝气灯、光催化降解台、水热反应釜、高温烘箱、减压抽滤泵、核磁共振仪、粉末衍射仪等实验设备。
      无缺少的条件。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8000.00 4000.00 4000.00
1. 业务费 4000.00 2000.00 20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2000.00 用于实验分析测试 1000.00 100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0.00 0.00 0.00
(4)文献检索费 0.00 用于搜集相关文献 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2000.00 用于论文版面费,申请专利等 1000.00 10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用于相关仪器购买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用于实验时的调试 0.00 0.00
4. 材料费 4000.00 项目研发及原料购买 2000.00 2000.00
结束